:::
《Maataw.浮島》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浮沉於現代化浪潮 我們牽起手反抗

原舞者《Maataw.浮島》

繼二○一三年與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拉法合作《Pu’ing找路》後,依循田野調查為基底、加入現代劇場概念與手法的路線,原舞者今年推出了新作《Maataw.浮島》,以蘭嶼達悟族為主題,由能演能導、本身為台東阿美族的陳彥斌執導,他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在演出中讓族人以傳統拋船儀式「蠻阿威」驅趕入侵者,成為族人間相互鼓勵打氣的「反核身體」。

繼二○一三年與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拉法合作《Pu’ing找路》後,依循田野調查為基底、加入現代劇場概念與手法的路線,原舞者今年推出了新作《Maataw.浮島》,以蘭嶼達悟族為主題,由能演能導、本身為台東阿美族的陳彥斌執導,他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在演出中讓族人以傳統拋船儀式「蠻阿威」驅趕入侵者,成為族人間相互鼓勵打氣的「反核身體」。

原住民族樂舞劇《Maataw.浮島》

2016/1/22~23  19:30   2016/1/24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3-8642290

鐵皮屋內,青年男女載浮載沉,簇擁至一隅,牽起手,這回沒有原民樂舞印象中,「連臂踏歌,踴躍跳浪」的重量與氣力,牽起的手在背面,他們彷彿立於波濤洶湧間,前傾後倒、步伐凌亂,隊伍隨波逐流地失序擺盪,所幸,還有牽起的手,努力聯繫,應著擺盪產生各種形變。此刻,舞台正前方,牽著寵物狗的年輕男子,撐著雨傘,若無其事地左顧右盼。這是原舞者二○一六年新作《Maataw.浮島》的彩排片段之一。

從再現樂舞到與現代劇場有機結合

「原舞者」自一九九一年成立至今已有廿四年之久,作品以田野採集作為方法,向部落請益傳統文化與歌舞,舞團集結來自各部族的優秀青年男女,學習力強大,田野方法踏實,透過教學、研習、創作、展演與出版,推廣原民傳統文化,如一九九四年《矮人的叮嚀》即以賽夏族矮靈祭為主軸,為再現原民祭儀樂舞的經典之作。二○○七年起,舞團從台北搬回了花蓮鯉魚潭旁,也在展演方法上重新定位,人類學式的田野方法依舊,另加入現代劇場概念與手法,讓原民傳統文化、樂舞與身體能在當代議題上有效交織,二○一三年由排灣族舞蹈家布拉瑞揚.帕格拉法帶領原舞者創作的《Pu’ing找路》即為一例。今年,原舞者找來能演能導的陳彥斌,希望在劇場與原民樂舞的有機結合路上,再往前邁進一步。上述反手的隊伍、隨波擺盪卻依然堅持、傳統與當代並置的荒謬感,正是年僅廿八歲的陳彥斌,也是身為台東阿美族年輕一輩的法昂斯.拏耀,所感悟的當代蘭嶼達悟族(Tao)生活情狀。

“Maataw”在達悟族語意指「漂浮在海中的島」,字根“ataw”,原意「海洋」,加上前綴詞“Ma”後,遂成浮島之意。“Maataw”一詞點出了海與島的關係,以及其中的動態性——波動、浮沉,更隱含了海為島嶼帶來的祝福與挑戰,孕育島上達悟族人內斂與剽悍兼具的性格。

事實上,原舞者早在一九九九年,即欲將樂舞觸角伸入蘭嶼,無奈當時人脈與資金資源尚不足,無法成行。相隔十六年,終得以正式進行以達悟族為主的田野與製作,不過年輕導演還是吃足了苦頭,曾擔任《Pu’ing找路》副導的陳彥斌回想起第一天進入蘭嶼,即被帶領田調的達悟族人郭健平大哥罵到臭頭:「達悟族傳統文化很複雜的,不是想做就能做!」時值炎暑,陳彥斌卻冷汗直流。不過,看似嘻皮笑臉的他,其實愈挫愈勇,在海邊呆坐一天後,奮力急起直追,「我就是要做給你看!」他心裡默默喊著。在社運、文化保存等抗爭運動中活耀的郭大哥,看似剽悍,卻其實細心地為他一點一滴講解海、島嶼和達悟族人的歷史,以及受到現代化衝擊的達悟族傳統。

除了導師般的郭大哥引領陳彥斌進入田野外,原舞者於蘭嶼進行的開放工作坊,甚至於鄉間路邊逢人即開喝(米酒加奶茶),聊起族人歷史與當代議題如反核抗爭、土地正義等,更是珍貴材料。又好比在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的聚餐上當了一整天買菸買酒小弟後,最後一句:「你這個阿美族不錯。」他們之間的交流才正式啟動。

傳統與當代並置的衝突與荒謬

身為年輕一輩的都市原住民,陳彥斌深知自己不會在作品中走「尋根」之路,而希望真實呈現當代原住民現況,以及他一次次進入田野所受到的衝擊,透過田調感同身受達悟族人在現代化衝擊下所產生的矛盾與抵拒。「傳統食物水芋、地瓜、飛魚、小米一定會愈來愈少,年輕人很多都吃便利商店的泡麵,美麗的海灘旁邊就是核廢料。」他提出在蘭嶼觀察到的種種荒謬。於是,在《Maataw.浮島》每一段鋪陳中,他並置傳統儀式歌舞與入侵的外來者(政黨、觀光、消費者),只是他也不如此悲觀,受到侵襲的達悟族人,終究起身反抗。他從達悟族拋船儀式「蠻阿威」(man’awey)的身體動能著手,一種怒目相向、咬牙緊唇、握拳顫動等氣力與動能飽滿的狀態,亦成為《Maataw.浮島》中驅趕入侵者,族人間相互鼓勵打氣的「反核身體」。

為了深入研究達悟族身體,他甚至向二○一五年的羅曼菲獎學金提出「從達悟族身體動能重新創造形體樂舞」計畫,希望從傳統身體著手,找尋創作上更深刻的動的可能。實踐上,則透過近年對原住民儀式樂舞的觀察與創作,醞釀強調樂、舞、劇三元素的原住民總體劇場概念。不過,身為原住民的他,堅持取之於土地,還之於土地的信念,當所有來自於傳統的發想與實踐能夠在原住民舞者與部落族人身上真正發酵,並達到傳承與服務的使命,就是他最開心的事。

除了新銳劇場導演以外,《Maataw.浮島》的另一項特色是邀請來自奧地利的iKultur跨國藝術平台擔任音樂創作與現場演奏,由長年深入蘭嶼進行達悟族音樂研究的民族音樂學博士林維亞擔任音樂總監,曾為電影《暑假作業》製作配樂並入圍金馬獎最佳配樂提名的旅奧地利作曲家吳睿然,以及維也納作曲家Johannes Kretz擔任電腦音樂編曲,共同為演出打造傳統與當代相互衝擊並存的時空氛圍。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蠻阿威」  達悟族的拋船儀式

每當蘭嶼達悟族傳統刻紋大船(Cinedkeran)下水時,便會舉行「蠻阿威」 (man’awey)拋船儀式,其中達悟勇士怒目相向、咬牙緊唇、握拳顫動等狀態曾被錯誤報導為「驅魔舞」,但其實儀式中,站在船內揮刀僅有一人,因為若船內鬼魂滿座,船身將變重,是故揮刀謂之驅魔。man’away有多種傳統解釋:彼此激勵、振奮士氣;安慰與同情;向對方挑釁;認同與支持。(樊香君)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