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英語版《暗》劇中呈現某種粗糙質地,更強化了「劇中劇」的特色。(攝影 Ana Bernstein 圖片提供 Terry O'Reilly)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老陶說起英語,在紐約陷入《暗戀》…

泰瑞.歐萊利執導英文版《暗戀桃花源》

馳名華人劇壇的《暗戀桃花源》,在華人地區有過多次製作上演,但去年十一月時,首度出現了英文版,由紐約導演泰瑞.歐萊利(Terry O'Reilly)指導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School)的Eugene Lang College藝術部學生演出。他根據賴聲川本人翻譯的英語版劇本執導,儘量讓劇本說話,不擅加自己的主觀,所以人物的中文名都保留。

馳名華人劇壇的《暗戀桃花源》,在華人地區有過多次製作上演,但去年十一月時,首度出現了英文版,由紐約導演泰瑞.歐萊利(Terry O'Reilly)指導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School)的Eugene Lang College藝術部學生演出。他根據賴聲川本人翻譯的英語版劇本執導,儘量讓劇本說話,不擅加自己的主觀,所以人物的中文名都保留。

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是個有關人被移植到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要如何自處的故事,所以如果老陶與春花黃粱一夢醒來,發現自己竟然到了一個從沒聽說過的紐約,還得講英語,我想他們還是可以找到活下去的方式。

這個英語版的《暗戀桃花源》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是去年十一月,由導演泰瑞.歐萊利指導紐約新學院大學的EugeneLang College的藝術部學生演出。

學校戲劇部藝術總監Zishan Ugurlu說,每學期開學前她會與其他教授開會,選出一個主題,貫穿於課程內,並在期終表演呈現。今年的主題是亞洲戲劇,與有意演《暗戀桃花源》的歐萊利正好一拍即合,於是請他來擔任客席導演。

與賴聲川結緣 讓《暗戀》紐約現身

歐萊利是紐約前衛劇場史上相當知名的Mabou Mines的核心成員之一。Mabou Mines在一九七○年創立,創始者包括劇場演員LeeBreuer及Ruth Maleczech及作曲家格拉斯(Philip Glass)等,提倡跨領域的全面劇場藝術,結合語言、文學、音樂、舞蹈、視覺藝術。在一九七三年加入劇團的歐萊利,也是一個多面向的劇場工作者,幕前幕後都來得。

台灣的賴聲川與曼哈頓的歐萊利結緣,是在另一個島上—— 香港。歐萊利跟香港的明日兒童劇團合作,認識了不少港台兩地劇工作者,包括《暗戀》第一代演員蘇妧玲,透過她介紹,認識了賴聲川。

歐萊利並沒有看過《暗戀》舞台演出,而是讀賴聲川本人翻譯的劇本英語版。同行論同行,他極力推崇賴聲川是一個「國際級的劇作家,跟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或尤金.歐尼爾(EugeneO'Neill)可以相提並論。」執導Eugene Lang College的學生製作正好給了他一個機會,把這齣戲介紹給紐約觀眾。《暗戀》還有另一個特點正好適合教學需要,歐萊利指出:「這齣戲裡有不下十個角色,每個都有獨自的性格,每個都很有趣。」

這表示每個演員都有戲可演。Eugene Lang College是個大學部的人文學院,戲劇製作是對全校公開,不限科系,所以每個演員的劇場經驗都不同,來演《暗戀》這種角色多、每個人都有戲、但又沒有一人需要獨撐全場的戲是最好不過。

讓劇本說話 連角色中文名字都保留

為了忠實呈現,歐萊利與賴聲川密集以e-mail溝通。面對既是作者又是導了無數製作的導演的賴聲川,壓力自然有,不過歐萊利說他更意外的是,兩人背景相似,溝通起來有「惺惺相惜」之感。他的態度是儘量讓劇本說話,不擅加自己的主觀,所以人物的中文名都保留,雲之凡前半場也留著兩條麻花辮,穿著旗袍;他甚至借來原製作裡的報紙尋人廣告。但是他也必須就這個製作的主客觀條件做出導演的裁決,例如原來劇本裡有佈景「飛進飛出」舞台的設計,但紐約劇場做不到,只好另外想方法。還有還《桃花源》裡的助導,原來是男角,但「我有一個女演員很有喜感,所以我把這個角色給了她。」

這個演出難免有學生製作的味道,像是佈景簡略、江濱柳的老妝不夠真實等,但因為劇情就是個戲中戲的架構,因此讓觀眾感到「戲原是假」並無不當。《桃花源》的喜劇表達誇大到幾乎成為鬧劇,與《暗戀》的對比更加強烈。

雖然這是個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的戲,其中又牽涉複雜的台灣近代史和中華文化典故,Ugurlu卻認為,「就是有挑戰性才好!」她說「教育的工作就是在培養人的好奇心,讓人去問問題,讓學生去認識他們不熟悉的。」

當這部戲在華語地區演出,不管是是國共交戰,導致百萬大陸人拋離家園親人來到台灣重新生根立足的《暗戀》,或是開陶淵明玩笑的《桃花源》,都是觀眾的集體記憶,不需要任何註解,但是對於廿歲上下的美國大學生來說,可是聽都沒聽過的歷史。

不給演員劇本 即興練習也貼近原本

歐萊利的排練方式,尤其是一開始,更似乎強化了這個陌生感。頭一個星期,所有錄取的演員,不但沒有劇本,連要演什麼角色都不知道,他每次抽出劇本裡一個場景,把人物的關係及所要表達的情況解釋給演員聽,然後要他們即興發揮,想像「如果我是劇中人物,我在這個情形會講什麼話,做什麼動作。」

歐萊利表示,這個方法脫胎自賴聲川在表演工作坊常用的集體創作方式,他的目的是要演員「憑直覺去了解角色性格,就其他演員的互動而即時反映,不受預先讀過的台詞、舞台調度所限制。我是希望當他們真正拿到劇本時,就已經了解這個角色為什麼在這個情況會說這樣的話。」他指出,這個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作品,因為「任何其他一個英語劇作,演員幾乎都有可能找到劇本。」

演《桃花源》裡的漁夫Tao(中文名老陶在這裡應該叫小陶)的史派度(Derek Spaldo)也說,去應徵時最難的就是「根本找不到這個劇本!」他上網到處蒐,只能大致看出是「兩個劇團爭一個表演場地。」即使後來拿到了劇本,他還是無法立即知道要演那個角色,因為導演要大家輪流唸不同角色的台詞。

歐萊利說,很有趣的是,學生一開始即興出來的台詞,很多時候竟然跟劇本差不了太多,這一則表示演員能進入情況,一則也顯示賴聲川的台詞確實是準確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情緒。他說集體創作有時被認是天馬行空,導演的功能不重要,但他從這個排練就體會到,賴聲川的本事就在「他能啟發一群好演員,把他們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激發他們的自信,給他們一個清楚的戲劇架構,讓他們在這個架構下發揮。」

不過一旦給了劇本,歐萊利就強調一字不改,忠於原著。他又跟戲劇顧問(Dramaturg)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故事涉及的文化歷史背景,甚至要他們讀〈桃花源〉詩。

史派度說這些背景資料很有幫助,尤其是〈桃花源〉詩:「讓我了解這個寓言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完美社會的渴望有多麼強烈。」

擴大學生視野 台下觀眾也感動

然而不同演員也指出,這些角色的生命遭遇和情感,其實劇本本身已經很清楚。演《暗戀》裡的江濱柳台灣妻子的威莉絲(SarahWillis)就說,她第一次讀劇本,就被這個角色吸引,果然也分派到這個角色。她認為江太太是一個個性很堅強的女人:「她比江濱柳年輕,她身體還很健康,她可以離婚再嫁,追求另外一個生活。但她選擇留下來,照顧他,陪他渡過人生最後一段,這是很值得欽佩的。」威莉絲說,如果是西方女性,可能會選擇離開,但江太太的留下來,呼應了桃花源中人與人互信互敬的理想。

不過威莉絲說,了解故事背景的確幫助她擴大視野,感受到這個劇:「講的是中國一代人的故事。」同樣的事,發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大多數是紐約學生的觀眾,也可以了解這個故事。威莉絲說她許多朋友都跟她說很受感動。最後一場戲坐在台上觀看的史派度也說:「當我們都演得到位的時候,我可以看到台下的淚光。」Ugurlu說她並不意外,因為賴聲川「把歷史政治的背景,都透過很人性的故事來表達出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