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汀.瑪傑拉在二○一○年巴黎的服裝發表會上,展示了宛如紙娃娃的服裝。(圖片提供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越界狂潮 Les Ballets C de la B /時尚越界

真正的時尚 是把思想穿在身上

取法多樣文化、概念創意獨具的比利時時尚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吞吐商業與文化的港口大城
早在十六世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便因其位於歐陸面向北海的出口點,成為重要的海港商業城,各國通商往來俱在此發生,而成衣織品和寶石飾品等物料亦在當地加工後再運輸至各國,這樣的背景,為安特衛普的服飾設計奠定紮實基礎;而旺盛的商業交流,更讓安特衛普具備廣納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寬闊性格,而不同國家的建築於此興建,帶動安特衛普從地景到藝術的多元發展,也讓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等知名藝術家遷居至此,繪畫史上重要的法蘭德斯畫派於焉形成。

除了這些地域文化根柢,促成安特衛普時尚興起的另一要因是創辦於十七世紀的皇家藝術學院(Antwerp Royal Academy of FineArts)。這間歐陸最久的藝術學院,到一九六○年代始成立服裝學院,雖然遲了些,卻在主事者先進的教學觀念下,才經過廿年就培養出安特衛普六君子等一批後來光耀門楣的畢業生。皇家藝術學院本來就有藝術、建築專業,加上多國文化在此交融出深厚的人文傳統與開放的態度,當時的服裝學院院長堅持學生必須在服裝製作技巧之外,修習文學、音樂、雕塑等不同領域的課程,更加強學生對於文化的通識理解,在一般服飾設計課程多半開設市場行銷學之際,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學的是各國民俗文化,繳交作業則是設計一套民族服裝。

有了這樣的培育手段,完全可以理解,彼時的安特衛普何以能教出觀點獨特、創意驚人、不拘泥於時尚華美表面、向各種文化取樣反轉出革命性作品的設計師,而不只是跟從主流風潮的巧手藝匠。

打倒浮誇、喚醒時尚的六君子

八○年代的時尚界已到了表面浮誇、實則空虛的階段,從當時設計一面倒的盡是誇飾風格即可窺見。後來被稱為安特衛普六君子的安.得穆魯梅斯特(Ann Demeulemeester)、多利斯.范.諾登(Dries Van Noten)、瑪麗娜.易(Marina Yee)、德克.范瑟恩(Dirk Vansaene)、華特.范.貝倫東克(WalterVan Beirendonck)、德克.畢肯伯格斯(Dirk Bikkembergs),以及當時為瑪麗娜男友的馬汀.瑪傑拉,都於一九八一至八二年間從皇家藝術學院畢業。

畢業後,范.諾登因為家中織品相關行業的背景,很快就崛起設立品牌,走的是線條纖長略帶神秘的民俗風格。而擅長以少量顏色和不同材質剪裁的得穆魯梅斯特也自創品牌,傾向營造女性中性魅力。這幾個年輕、風格喜好各異的設計師,一致主張服裝不該追求同化,而應該表現真實的自我,於是,他們在一九八八年於倫敦時尚週場外策劃了一場非常戲劇性的秀,以一台充滿聲光效果的卡車展示設計作品,果然一舉震懾原本打著哈欠的倫敦時尚圈,安特衛普六君子從此登上全球舞台。

六君子並非全為台灣人熟知,除了范.貝倫東克的年輕潮牌Wild & Lethal Trash(W<)外,應該就屬「解構之父」馬汀.瑪傑拉在台灣最具名氣。事實上,瑪傑拉強烈的藝術性格、將堪稱「反骨」的思想完全展現於服裝上,卻又一本初衷地讓這些極具態度的服飾穿來舒適妥貼,也讓他成為不甘時尚精神消解於奢華外衣者的精神領袖。

如果服裝發表會是劇場表演
瑪傑拉有幾個鮮明的特色:作風神秘,少有人看過他本尊;強調團隊,不主張設計師明星化(雖然他終究成為時尚偶像);反對品牌,四條白棉線的標籤還是是當年勉為其難縫上的,用棉線是為了方便拆下,去品牌才是個人化的終極目標(當然,這點仍被收編成識別MMM的品牌特色⋯⋯)

從這幾個傳奇性的特質,不難想見瑪傑拉對時尚界的傳統作風很有話說,因此回到創作上,他總是信手就可將環保、歷史等概念縫進服裝。喜歡“Re”(反覆、重複)概念,於是以舊為新、將新衫做出二手衣質感;又或是將跳蚤市場蒐羅來的服裝、布料拆解拼組成領導潮流的創意設計。所謂穿衣,不是被集體意識附身,而是用穿著表彰你對世界的態度,對自我的召喚,瑪傑拉的衣服總在傳遞這樣的訊息。

他對時尚不該只是「時尚」的態度,更反映在發表會和銷售空間的選擇、設計上。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危險」地區、地鐵通道、廢棄倉庫、停車場、馬戲團帳篷、咖啡館⋯⋯到處都有瑪傑拉呈現作品的痕跡。不愛超級名模,他的衣服本就為了大眾打造,因此經常由素人擔任模特,有時一臉髒髒不羈、有時彷彿能劇面具或京劇角兒的妝容,使他的發表會如同劇場,演的不是超現實夢幻仙境,而是你我都遊走其間的、荒謬與真實互無表裡的世界。

二○一○年米蘭家具展上,自MMM退休的馬汀.瑪傑拉仍延續輕靈跳躍於不同場域的藝術創作精神,打造出一間以黑色在白牆上繪製家具體態的展間,陳列其設計品;又如二○一○年巴黎的服裝發表會上,他設計出宛如紙娃娃的服裝,或遮掩模特兒體型,或降低傳統對女性腰線的強調⋯⋯把「時尚」推出固有的小房間,我們就這麼走入馬汀.瑪傑拉和其他安特衛普設計師無邊的創作國度。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