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交響掌門人葛濟夫在開幕音樂會以謝德林的《卡門組曲》和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展現道地的斯拉夫曲目。(Marco Borggreve/Decca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樂季焦點零時差 英國

樂團猛操拼出頭 斯拉夫指揮統領英倫天下

英國媒體為管絃樂團成員抱怨「太操」,影響未來發展和音樂會演出品質。首先是英國七月到九月初的超級大拜拜「逍遙音樂節」(BBC PROMS),許多樂團剛結束樂季,馬上就要開始和國外樂團「拼場」,緊接著輪到自己樂團新樂季,有的樂團甚至的直接安排國外巡迴。不過,光是BBC系統就超過四個樂團,「一級戰區」倫敦有大大小小超過六個樂團,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不在各大音樂節、國外巡迴爭取曝光機會,不拼怎會贏?

英國媒體為管絃樂團成員抱怨「太操」,影響未來發展和音樂會演出品質。首先是英國七月到九月初的超級大拜拜「逍遙音樂節」(BBC PROMS),許多樂團剛結束樂季,馬上就要開始和國外樂團「拼場」,緊接著輪到自己樂團新樂季,有的樂團甚至的直接安排國外巡迴。不過,光是BBC系統就超過四個樂團,「一級戰區」倫敦有大大小小超過六個樂團,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不在各大音樂節、國外巡迴爭取曝光機會,不拼怎會贏?

愛樂管絃平穩紮實  馬勒全餐請看伯明罕市立交響

老牌的愛樂管絃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原本是當年唱片公司為卡拉揚成立,後來由克倫培勒接手,一九五○到六○年代的錄音,是這個樂團的品質保證。雖然目前金字招牌沒有以前亮,但是分量仍然很足。首席指揮兼音樂顧問薩洛能(E.-P. Salonen),為這個樂團設計的系列主題,不僅有充實曲目還有票房吸引力。九月廿六日將以音樂會形式演出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薩洛能的二○一一巴爾托克計畫,在這個樂團展現得更加完整。另外延續今年上半年,泰密卡諾夫的拉赫瑪尼諾夫全集將在明年六月畫下句點。緊接著則是馬捷爾從明年二月開始,延續到明年十月的馬勒系列(只缺四、六、七、《大地之歌》)。系列的規劃與知名指揮家互相輝映,沒有特別新奇的設計,但是卻是最紮實的內涵。

如果要真正聽到馬勒全集,目前柏林愛樂首席指揮拉圖的「舊愛」,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來勢洶洶,請來前兩任首席指揮包括拉圖和芬蘭指揮歐拉默(Sakari Oramo)助陣,卅歲出頭的年輕總監尼爾森(Andris Nelsons)擺出馬勒全餐,由於遠離倫敦戰火區,有一定的競爭力。

利物浦愛樂與倫敦交響  俄籍掌門人繼續揮灑俄羅斯之音

另外同樣是俄羅斯籍的新銳指揮培申科(Vasily Petrenko),則為皇家利物浦愛樂安排了一系列俄羅斯曲目。由於前兩年的蕭斯塔可維奇交響曲錄音頗受歡迎,今年則繼續以此作為號召。九月十五日先以捷克指揮培謝克指揮《新世界交響曲》開幕,接著就是蕭氏的《第十五號交響曲》。本月季馬勒系列則有四、五、六(搭配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魔法號角歌曲集》。利物浦是搖滾天團「披頭四」的故鄉,因此音樂廳裡一向和流行音樂共享,反而造成一般欣賞者對古典音樂會毫無隔閡。因此多媒體呈現成為本季特色,包括《彼得與狼》動畫同步音樂會,紀錄片《北極》,另外還有英國人最愛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和霍爾斯特《行星組曲》,走平易近人路線。

號稱英國實力第一的倫敦交響(LSO),掌門人葛濟夫(Valery Gergiev)同時身兼俄羅斯基馬林斯基劇院的總監,開幕音樂會(9/25)以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的《卡門組曲》和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展現道地的斯拉夫曲目;此季演出多首謝德林罕見曲目,對於挖掘新曲目不遺餘力的英國樂迷,應該可以滿足。此外斯特拉溫斯基、浦羅柯菲夫、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則和華格納、布魯克納、馬勒、史特勞斯並重,不過樂季閉幕(2011/6/23)由海汀克指揮拉威爾《鵝媽媽組曲》。值得注意的是LSO幾乎每場音樂會都邀請重量級獨奏家,因此光是小提琴協奏曲,本季就將演出包括: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西貝流士、布魯赫第一號、浦羅柯菲夫兩首、艾爾加、德弗札克、蕭斯塔可維奇、巴爾托克第二號、斯特拉溫斯基!

BBC旗下四團  各自精采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系統,在倫敦重鎮擔綱的是去年度過八十歲的英國國家廣播交響(BBC SO),定位是經典曲目及正統音樂會,捷克指揮家貝洛拉維克(Jiri Belohlavek),曾在布拉格馬勒《第七號交響曲》世界首演一百週年紀念音樂會擔任指揮,但是這一季只挑戰馬勒第六號。開幕(10/1)演出德弗札克,閉幕(2011/5/20)以音樂會形式演出史麥塔納歌劇《被出賣的新娘》,算是盡了推廣捷克曲目的責任,不過全季音樂會仍以基本曲目為主,比較特殊的是蘇聯作曲家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清唱劇《浮士德》。

今年七十五歲的英國國家廣播蘇格蘭交響(BBC Scottish SO)以推廣為主,絕大多數的音樂會都是午間音樂會。曲目也走較通俗路線,拉赫瑪尼諾夫、莫札特、貝多芬。但是他們的「探索系列(Dicovery)」則每一次以一位作曲家為主題,近除了白遼士、孟德爾頌、拉威爾、也安排了布魯克納、美國當代作曲家亞當斯(John Adams)。

英國國家廣播愛樂管絃樂團(BBC PO),基地在曼徹斯特的音樂廳(The Bridgewater Hall),現任總監義大利指揮涅索達(Gianandrea Noseda)將卸任,樂季結束前將演出音樂會形式的威爾第歌劇《奧泰羅》全曲。而開幕音樂會(9/25)就交給將上任的準總監梅納(Juanjo Mena),曲目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樂季中的曲目有《新世界交響曲》、《天方夜譚》…,最基本的曲目,和其他BBC系統樂團的區隔就是定位在廣播演出及新世代音樂家的培養。也因此為什麼每年BBC都會舉辦最佳新人推薦,而且有充分的曝光機會,讓大家認識他們。

以卡地夫的聖大衛廳(St. David Hall)及霍丁諾特廳(BBC Hoddinott Hall)為基地,英國國家廣播威爾斯國家管絃樂團(BBC National Orchestra Wales)則因為編制,因此大多數曲目以搭配合唱團曲目為主。和BBC PO、BBC Scottish SO接近,甚至曲目幾乎是和BBC PO相同一套,只是演出團體和指揮不同。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本土指揮出現斷層  培養新世代不遺餘力

近幾年英國樂壇的發展,以下兩點值得注意:

  1. 英國BBC Music雜誌二○○九年九月以「紅潮來了(The Russians are Coming)」重點指出英國幾個重要樂團,現在都是後蘇聯世代指揮的天下,除了已滿五十的葛濟夫接任倫敦交響,其他包括倫敦愛樂的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卅八歲)、皇家利物浦愛樂的培申科(卅三歲)、尼爾森(卅歲)、普恩矛斯交響(Bournemouth SO)的音樂總監卡拉畢茲(Kirill Karabits卅二歲,接任時只有廿九歲),並提出警訊,英國指揮家除了拉圖之後,僅有哈汀(Daniel Harding)真正獲得市場肯定,但是兩人都已不在本土發展,音樂人才培養出現斷層。
  2. 英國現任音樂總監平均年齡層較低,且不斷培養新世代演奏家,對於世代交替及人才教育斷層極為重視,和歐美樂團相比起步較早,且以菱形明星的方式炒作,透過媒體造勢,也順利培養下一世代的音樂欣賞者,如果穩定成長,結果也將展現在樂團票房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