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下藝術創作司司長與藝術家發生衝突,文化部長妮森(圖)忙出面滅火,發聲明強調新政府重視表演藝術發展。(AFP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家向總統發公開信 藝術與政治角力不斷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劇場去中心化」(décentralisation théâtral)政策實施七十周年之際,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聯名投書《世界報》,呼籲馬克宏(Emmanuel Marcon)新政府重視劇場藝術,因為它具有文化傳承、平易近民、教化啟蒙和培養公民意識等價值,是彌補社會裂痕、抵抗保守勢力的必要管道。然出刊隔日,官方卻與這群藝術家爆發了直接衝突。這場紛爭不但顯示出新政府文化政策的曖昧,也突顯了政界與藝術圈長久以來的矛盾。

藝術豈能作為政治業績

法國國慶日當天,文化部藝術創作司(DGCA)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於亞維儂舉辦了例行會議。戲劇中心總監們不但批評馬克宏的文化政見跳票(註1),更質疑文化部是否打算用公立劇院的票款收入補助私立劇院。爭辯中藝術創作司司長哈瓊朵(Régine Hatchondo)數度出言不遜,使會談陷入僵局:「只要一談到錢,你們就讓我失去夢想。」「你們正在經營一個苟延殘喘的經濟體系!」「之後總得想辦法摧毀你們和私立劇院之間的『柏林圍牆』!」

即使司長稍後公開道歉,文化部長妮森(Françoise Nyssen)也出面聲明新政府重視表演藝術發展,但法國各地藝術中心總監和與藝術家(註2)仍在七月廿二日發表了一封致總統的公開信《藝術、青年與地方》L’art, la jeunesse et les territoires。信中強調藝術家的責任是「呈現這世上不受重視、離經叛道卻又讓人嚮往的一面。」因此,政府無法用經濟準則衡量文化帶來的效益。要是沒有藝術家的協助,文化政策也只會屈從於市場,變得單一化。的確,一個政府的文化政策是促成它名留青史的重要政績,如同二戰後的「戲劇去中心化」,儘管這項政策已不適用於著重競爭力和產值的當代社會,公立劇院仍堅守著娛樂產業與藝術創作的分際,提供民眾一個兼容並蓄、可以獨立思考的空間。這群藝術家希望總統能樹立典範,與他們制定一套協約:不讓營利性的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的網絡,開創一套以青年為主、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在信中,藝術家對政治人物提出的問題不只關乎政策上的錯誤,也點出了當代社會矛盾的價值觀:為何屈服於績效壓力,用短線操作的方式規劃需要長期耕耘的文化事業?如何重新分配資源,避免文化事業成為中央與地方政治角力的犧牲品?怎麼重新定義補助對象,排除以營利為主的娛樂產業?面對公家預算的縮減,法國國家藝術中心為了捍衛創作自由和公共服務的價值,近年來已改變內部營運模式。它們不僅尋求私人或企業的贊助,也參與其他公家機構的計畫,讓藝術創作成為推動教育、地方發展、社會福利的一股助力。儘管如此,法國藝術家仍被某些人士視為不懂民間疾苦的知識分子。這究竟是藝術家和一般民眾看待現實的落差,還是多數人對於文化的誤解?

文化風暴尚未停歇

為抗議文化預算遭到刪減,及避免娛樂產業侵占公家補助,法國演藝協會(CGT)決定於九月十二日走上街頭。這場文化風暴透露出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矛盾,也讓人想起台灣政府近年來推廣文創產業的謬誤。然而,這場衝突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藝術家和政治人物的職責:除創作外,藝術家該用哪種方式介入社會,捍衛權益?政治人物要如何制定文化政策,使其成為得以永續經營的脈絡,而非選舉時大力宣揚的政治業績?的確,藝術界與政治圈唯有打破藩籬、相互交流,才能讓民眾享受公共事務的利益,體會文化與生活相輔相成的關聯。

註:

  1. 馬克宏在選舉時承諾任期內不會縮減任何文化預算。但在7月11日頒布的政府全面性撙節計畫中,文化部被要求須在2017下半年縮減5000萬歐元(約17.8億新台幣)支出。
  2. 除29名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外,署名公開信者也包含國家舞蹈中心總監如夏瑪茲(Boris Charmatz)、杜柏(Olivier Dubois)、赫佐(Christian Rizzo)等。還有其他藝術家如傑宏.貝爾(Jérôme Bel)、博瑞(Aurélien Bory)、瑪姬.瑪漢(Maguy Marin)、波默拉(Joël Pommerat)、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朗貝爾(Pascal Rambert)、克洛德.黑吉(Claude Régy)、豐斯華.唐吉(François Tanguy)、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