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光劇團《領帶與高跟鞋》(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歷史回探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音樂劇發展回顧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在有限篇幅內,回顧台灣音樂劇發展,總是難以周全,只能盡量點出關鍵事件和具有相對意義的代表性團隊,加以構織近卅年來的發展面貌。

台灣音樂劇發展始於一九八○年代末,九○年代處於摸索期,二○○○年後進入起飛成長期,當下可以說百花齊放,從音樂風格、劇本內容、使用語言、呈現手法、製作規模、展演形態等,徹底發揮音樂劇本身具有的彈性和包容力。雖然這些「花兒」的成熟度、完整度、持久力,經常礙於資金、人才、市場及演出場地不足等限制,但過去近卅年的發展中,他們戮力開創華人音樂劇的諸多可能,而且這股熱情繼續燃燒著。

《棋王》開先鋒  綠光、果陀披荊斬棘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八七年五月由新象藝術中心製作、在台北中華體育館首演的《棋王》,該劇由許博允和吳靜吉雙掛製作人,作家三毛改編張系國原著,李泰祥譜曲,張艾嘉和齊豫主演,被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的濫觴。《棋王》之後,音樂劇在台灣開始出現「眉目」,與九○年代前後的時空背景相關,「海歸」派的劇場導演陸續返鄉,將國外見聞移植回台。

一九九四年導演羅北安與綠光劇團推出小品《領帶與高跟鞋》,請出知名音樂人陳揚創作歌曲,此劇跳脫純粹舞台劇形式,加入部分唱段與舞蹈,將音樂劇的概念帶入劇場。九五年果陀劇場在國家戲劇院推出大型製作《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由創辦人梁志民執導,邀請音樂創作者張弘毅譜曲、陳樂融作詞,成就台灣與百老匯音樂劇接軌的前鋒。九七年果陀再接再厲推出《吻我吧娜娜》,劇本由陳樂融改編莎士比亞《馴悍記》,歌手張雨生以豐富的創作能量形塑這部搖滾歌舞劇,將說白、音樂、唱詞成功融合,為台灣音樂劇舞台開啟了新頁,可惜同年底他便與世長辭。

在梁志民的主導下,果陀劇場在台灣音樂劇的摸索期,持續扮演開路角色,《吻我吧娜娜》之後又有《天使不夜城》(1998)、《東方搖滾仲夏夜》(1999)、《看見太陽》(2000)、《愛神怕不怕》(2002)、《跑路天使》(2004)等,其中天使系列,挾著歌手蔡琴的明星光環及流行金曲的加持,不僅在台灣市場票房長紅,還登陸對岸進行巡演,成為首齣外銷他地的台製音樂劇。

千禧年前後  展開製作多樣性

台灣音樂劇發展,千禧年前後,逐步結束單線發展的狀態,製作的多樣性開始出現,專注於音樂劇發展的劇團應運而生。像是一九九九年成立的大風劇團,透過兒童音樂劇《睡美人》、《小紅帽狂想曲》、《威尼斯商人》等切入市場。二○○三年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在旗下台北愛樂合唱團、室內合唱團之外,另設「愛樂劇工廠」鼓勵創作同時進行歌唱人才培育。

如果說一九八七年是台灣音樂劇元年,十五年後的二○○三年是值得書寫的一年。這一年三齣大型製作,展現不同風景,預告起飛成長期的來臨。「愛樂劇工廠」創團推出中文魔幻音樂劇《魔笛狂想》,由作曲家冉天豪和編導單承矩將莫札特歌劇《魔笛》加以轉化,透過新型態的嘗試進行練功。

由楊忠衡編劇、鍾耀光譜曲、李小平導演的《梁祝》,野心在於效法西方音樂劇同時,試圖從華人文化汲取養分,探索中文音樂劇更多的可能,諸如劇本以中國民間傳說為題材,音樂上戲曲、流行音樂和現代樂交織並陳,戲劇則呈現融合傳統和現代劇場,引導出中西匯集的獨特風格。

在兩廳院的舞台,改編自幾米繪本《地下鐵》的同名音樂劇,也為台灣音樂劇開展新貌,該劇由創作歌手陳綺貞和偶像明星范植偉擔綱,在書迷、歌迷、劇迷等支持下票房亮麗。《地下鐵》由劇場導演黎煥雄和音樂人陳建騏攜手合作,之後幾年續推《幸運兒》和《向左走向右走》。「幾米三部曲」黎煥雄延續他在小劇場的風格,營造出獨樹一幟的詩意音樂劇美學。

國際製作登台  台灣語言、題材也入戲

此時,台灣觀眾對於「音樂劇」逐步脫離陌生階段,除了自製音樂劇的接連推出,百老匯、法國音樂劇等輪番登台,進一步活絡市場,開啟了視野。百老匯音樂劇《貓》二○○三年首度造訪風靡台灣,○六年《歌劇魅影》在國家戲劇院連演六十三場賣到一張不剩,還出現黃牛、假票。《真善美》、《芝加哥》、《鐘樓怪人》、《西城故事》、《獅子王》、《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吉屋出租》、《媽媽咪呀》等音樂劇也在潮流中陸續報到。

從二○○五年開始至今十年,台灣音樂劇市場可謂百花齊放,首先是方言音樂劇的崛起。由楊忠衡創辦並擔任藝術總監的「音樂時代劇場」,○七年在國父紀念館推出《四月望雨》,是台灣音樂劇史上首部方言音樂劇,全劇以台語演唱,敘說《望春風》作曲家鄧雨賢與歌手純純的故事,由江翊睿和洪瑞襄飾演男女主角,該劇從北到南多次搬演,成功走入庶民生活。

○九年該劇團再下一城,推出以市井小民為主體的《隔壁親家》,請出澎恰恰、許效舜兩位知名諧星回響熱烈,八年來不僅持續巡迴全台,二○一四年還展開對岸巡演。《四月望雨》、《隔壁親家》與二○一○年推出的《渭水春風》,合稱「台灣音樂劇三部曲」,楊忠衡編劇、冉天豪譜曲的組合,奠定三部曲藝術上的位置。二○一三年音樂時代另闢「文學音樂劇」新型態,以作家蔣勳的《少年台灣》為創作題材,開啟台灣文學與音樂劇對話的先聲。

新勢力紛紛投入  音樂劇風景更形繽紛

「新世代」的投入,則為台灣音樂劇注入更多可能,這群生活在網路時代的創作者,對於全球資訊一手在握,不少在國外接受完整音樂劇專業教育,不再像前輩大都自我練功,更不會拿到一張音樂劇盜版影帶便如獲至寶。

二○○五年「嵐創作體」由當時還是北藝大學生的林家億創辦,一出手就是向百老匯購買版權,用英文全本搬演百老匯音樂劇《拜訪森林》和外百老匯的《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後者在台北皇冠小劇場一連演出廿八場,成功塑造媒體話題,但劇團在運轉兩年後因資金不足收山。

○七年創立的「耀演劇團」,以留美音樂劇導演曾慧誠為首,初期以小劇場規模的原創中文音樂劇切入,《喜樂社區》、《Daylight》等網羅一批對音樂劇有憧憬的年輕歌手和演員,如今不少已獨當一面,包括以《美味型男》走紅、目前自創紅潮劇集的梁允睿。曾慧誠近年多次與高雄尚和歌仔戲劇團合作,以《半人》、《不負如來不負卿》等嘗試將音樂劇和歌仔戲兩者的表演元素融合。

二○一○年「瘋戲樂」成立,隔年與台南人劇團攜手在國家戲劇院推出《木蘭少女》,這齣由七年級生王希文作曲、蔡柏璋編劇的作品,初生之犢開創舞台上的大驚喜。劇中大展不怕死的創意,顛覆花木蘭傳統形象之餘,歌詞對話大玩文字遊戲,全劇十九首歌曲,曲風東西並陳,民謠、放克、節奏藍調、爵士等全面咬住歌詞大膽使用。

二○一三年成立的「天作之合」雖然是「新團」,但核心成員已是音樂劇「老將」,包括藝術總監、作曲家冉天豪,教學總監魏世芬,主要演員為程伯仁、江翊睿、張世珮等,他們以平台概念經營劇團,一方面推陳出新,例如《天堂邊緣》,另一方面搭建新人發表園地,例如《MRT》,同時投入音樂劇教學工作。

二○一四年「前叛逆男子」的出現,為舞台帶入八年級的思維,以動漫次文化切進市場,簡莉穎編劇、蔣韜編曲、黃緣文導演的《新社員》,在開發腐女市場的同時,自信喊出新世代的聲音。

人才場地資金  都是待突破的難題

年輕創作者投身音樂劇舞台,目前依然是進行式,新的團體組合不斷現身,但是只要仔細一瞧,會赫然發現:演員重覆性高,中小團體聚得快散得也快,作品的精緻度和完成度難以提升,大型作品再次搬演的機率相較低,音樂劇演出規模退居中小型為主流,因此每年原創音樂劇演出的場次可能增加,但是市場非沒有真正擴大。

上述現象的原因在於:論人才培育,台灣各大院校缺乏音樂劇相關專業,只有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還願意投入心力,人才吃緊除了教育問題,當市場不具規模時,很難留得住演員;論場地,台灣沒有任何音樂劇專屬的演出場所;論製作,音樂劇小則數百萬,動輒逾千萬,因為未成產業,所以不會有製作公司或創投公司投入,能獲得贊助是老天保佑,因缺乏充足資金,年輕團隊只好選擇小規模保守著做。目前鄰近國家中,韓國已被視為亞洲音樂劇強國,中國大陸在資金、劇場、人才上逐步到位,只缺成熟作品。如此現狀預告著,台灣音樂劇發展要從「起飛成長期」跨越至「成熟期」,仍是長路漫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灣音樂劇相關年表

整理  廖俊逞

年代

台灣原創音樂劇首演

西方音樂劇之首度來台

1987

新象《棋王》

表演工作坊《西遊記》

 

1993

綠光劇團《站在屋頂上唱歌》

 

1994

綠光劇團《領帶與高跟鞋》

 

1995

果陀劇場《大鼻子情聖—西哈諾》

綠光劇團《都是當兵惹的禍》

 

1997

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

綠光劇團《結婚?結昏!-辦桌》

 

1998

綠光劇團《領帶與高跟鞋PARTII-同學會》《台北秀秀秀》

 

1999

大風劇團《睡美人》、《威尼斯商人》

果陀劇場《天使不夜城》、《東方搖滾仲夏夜》

 

2000

果陀劇場《看見太陽》

大風劇場《睡美人》

綠光劇團《黑道害我真命苦》

表演工作坊《這兒是香格里拉》

 

2001

大風劇場《胡桃鉗》

 

2002

果陀劇場《情盡夜上海》、《愛神怕不怕》、《城市之光》

大風劇場《小紅帽狂想曲》、《威尼斯商人》

綠光劇團《台北秀秀秀II》

 

2003

大風劇場《梁祝》

愛樂劇工廠《魔笛狂想》

創作社《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

《貓》

 

2004

果陀劇場《跑路天使》

兩廳院《天堂邊緣》

大風劇團《荷珠新配》

愛樂劇工廠《新龜兔賽跑》

《真善美》

 

2005

嵐創作體《拜訪森林》

愛樂劇工廠《天堂王國》

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幸運兒》

《芝加哥》、《鐘樓怪人》、《吉屋出租》

 

2006

大風劇團《辛巴達》、《世紀回眸宋美齡》

愛樂劇工廠《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歌劇魅影》、《西城故事》

 

2007

大風劇團《四月望雨》

果陀劇場《我要成名》

音樂時代劇場《四月望雨》

嵐創作體《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耀演劇團《喜樂社區》

北藝大《福春嫁女》

愛樂劇工廠《宅男的異想世界》

曇戲弄《歌未央》

《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

 

2008

愛樂劇工廠《老鼠娶親》

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獅子王》

 

2009

愛樂劇工廠《吉哇斯迷走森林》
果陀劇場《梁祝》

音樂時代劇場《隔壁親家》

大風劇團《美好的人生》

耀演劇團《彼岸花》

《媽媽咪呀!》

 

2010

大風劇團《金蕉歲月》

耀演劇團《Daylight》

尚和歌仔戲團《白香蘭》

 

2011

音樂時代劇場《渭水春風》

廣藝劇場《美麗的錯誤》

台南人劇團《木蘭少女》

太平盛世劇坊《左拉的獨奏會》

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

 

2012

果陀劇場《我是油彩的化身》

音樂時代劇場《東區卡門》

耀演劇團《美味型男》

沙丁龐客劇團《帽似真愛》

 

2013

愛樂劇工廠《重返熱蘭遮》

瘋戲樂《搖滾芭比》

廣藝劇場《少年台灣》

只是嚷嚷《下午,美術館裡的四個人》

A劇團《阿茲大地》

 

2014

天作之合劇場《MRT》

只是嚷嚷《不讀書俱樂部》

廣藝劇場《天天想你》

再拒劇團《新社員》

 

2015

天作之合劇場《黑膠男孩》

只是嚷嚷《不讀書俱樂部2》

刺點創作工坊《幕後傳奇—苦魯傳奇》

A劇團《彼得潘遊戲》

《第六感生死戀》

《美女與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