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作品《遺書》,展場裡有八個小房間,請觀眾入房體驗生死。(Samnuel Rubio 攝 Rimini Protokoll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里米尼紀錄劇團展創意 密閉房中讀《遺書:無人作品》

在柏林的「沉浸」藝術節中,里米尼紀錄劇團推出了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設計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個房間,觀眾輪流進入聆聽人物的故事與遺言,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在柏林的「沉浸」藝術節中,里米尼紀錄劇團推出了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設計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個房間,觀眾輪流進入聆聽人物的故事與遺言,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暑假柏林各大表演藝術場所都休假,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公司選在夏天推出「沉浸」(Immersion)藝術節,以互動性裝置展覽、VR虛擬實境、現場表演,邀請觀眾透過表演藝術,積極涉入政治、社會議題。「沉浸」節目單上最受到矚目的,就是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在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 Gropius Bau)的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Nachlass, Pièces sans personnes

八個裝載生死遺言的密閉房間

《遺書:無人作品》是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核心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與丹尼爾.魏哲(Daniel Wetzel)的共同創作,布景、設計交給多米尼克.胡柏(Dominic Huber),陣容堅強。這齣作品的原始名稱包括德文與法文,德文字“Nachlass”由“Nach”(後)、“Lass”(離)組成,有「遺書」、「遺物」、「後事」之意,點出這個裝置的死亡議題。Pièces sans personnes則是法文,亦即「這些作品裡並沒有表演者的現場存在」,兩位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

胡柏為這個作品設計了一個非常精緻的密閉狹窄展場,場內黑暗,天花板有一個世界地圖,以星星點點標示此刻全球各地正在死亡的人數。橢圓形空間裡有八道門,門上有倒數分秒。每道門上的倒數來到00:00,門就會打開,觀眾便可進入房間。每一個小房間,都是根據八位交代生死遺言的真實人物的故事打造,有臥室、餐桌、檔案室等,造景細緻,搭配聲音、影像,邀請觀眾與裝置互動。雖然這八位受訪者的肉身全都不在場,但透過劇場人的精心創意,他們的存在卻非常強烈,里米尼紀錄劇團再度以全新創意,讓觀眾思考艱難的生死議題。

生死臨界的真實敘事

里米尼紀錄劇團於柏林創立,由三位導演擔任核心創作者,所有作品都堅持不找專業演員,只啟用素人,讓素人訴說自己的故事。《遺書:無人作品》探討的是爭議的生死議題,瑞士的安樂死在不同房間裡被提出,死亡自主權的議題非常敏感,導演們請觀眾自行判別。

劇場導演做裝置藝術,果然帶來了強烈的劇場感,平凡的生死故事,都具有感人的重擊力道。例如其中一間房間的主角是居住在蘇黎士的土耳其老伯,房間裡鋪上了伊斯蘭花紋的精美地毯,牆上有電風扇,觀眾脫鞋、在地毯坐定之後,房間啟動,土耳其老伯在螢幕上現身,請房間裡的觀眾吃一顆土耳其軟糖,而地毯中央真的就有一大碗軟糖。觀眾吃著糖,聽、看老伯親自挑選棺材,試裹屍布,表達自己死後,遺體將會隨飛機運送回土耳其故鄉,落葉歸根。

隔壁房間裡,有一大堆紙箱,敘事者是一位年邁的女性,她想要用遺產在非洲成立基金會,她的聲音敦促觀眾打開房間裡的紙箱,檔案夾裡,都是她對非洲的關注。又另外一間房間裡,定點跳傘者透過自拍,帶領觀眾爬上山丘,進行隨時可能喪生的危險跳傘。八間房間都有各自的獨特故事,觀眾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才能看完所有房間,生死跨界,有悲有喜。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里米尼紀錄劇團在今年八月將首度在臺北藝術節推出《遙感城市》,屆時台灣觀眾就可體驗這個柏林劇團的驚人創意。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