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據真實》中,赫佐發展出一系列往下扎根又向上伸展、充滿螺旋般雙重力量的動作。(Marc Domage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未完成──觀念舞蹈/即將上場

《依據真實》 一支超越文化疆界的群舞

多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近期備受矚目的《依據真實》,一反之前舞作中動態身體與靜態物件對照的風格,這次他回歸肢體,且是利用簡單基本的動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性的舞蹈語彙、節奏感十足的搖滾打擊,譜出一部活力四射、別出心裁的作品。從探索民俗舞動作本質出發,找出共通性,讓不同文化的觀眾,能在觀賞時召喚起自己熟悉的舞步……

多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近期備受矚目的《依據真實》,一反之前舞作中動態身體與靜態物件對照的風格,這次他回歸肢體,且是利用簡單基本的動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性的舞蹈語彙、節奏感十足的搖滾打擊,譜出一部活力四射、別出心裁的作品。從探索民俗舞動作本質出發,找出共通性,讓不同文化的觀眾,能在觀賞時召喚起自己熟悉的舞步……

2016TIFA克里斯汀.赫佐《依據真實》

2016/3/5  1930

2016/3/6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極簡的白色舞台,除了左上角架高平台上的鼓架外,舞台上只有一張地中海式的涼椅、一個盆栽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書本和金屬球體。一名舞者進場,在台邊脫了鞋、環伺整個空間,踏上白色地面,蹲下,微微傾斜後,以右膝支撐地面找回平衡。慢慢地,他開始用身體各部位探索重心和地面的多重關係:手掌、手肘、腳尖、肩膀、背部、臀部……之後,鼓聲揚起,其餘七名舞者逐步加入,構成一種儀式性的男子群舞。隨著鼓聲節奏,他們一起踏步、搖擺、甩頭、律動;有時候他們牽起對方的手,排成一列,有時候他們搭上同伴的肩,圍成一圈。他們不再只是盡情舞動的舞者,而逐漸變成一群默契十足的玩伴。

一個群體的男性力量

在《依據真實》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中,法國跨界編舞家赫佐利用簡單基本的動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性的舞蹈語彙、節奏感十足的搖滾打擊,譜出一部活力四射、別出心裁的作品。自二○一三年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該舞作廣受國際各大劇院、指標性藝術節邀演,獲得當代編舞界人士的一致好評,更引起全球觀眾的熱烈回響。赫佐如何突破舞蹈的抽象性、跨越文化藩籬,創造出雅俗共賞、引人入勝的作品 ?

一切始於二○○四年的一段回憶。赫佐在伊斯坦堡觀賞一場當代舞蹈節的演出,正當演出快結束時,一群男子突然衝上舞台跳了一段民族舞蹈,隨即退場消失。赫佐如此描述他當下的感受:「我看得目瞪口呆,感受到一股深沉且強烈的情緒。這跟一般在劇場裡感受到的完全不同,那是一種更為原始、古老的感動。即便它很快就消散了,但自此之後,這種感動始終停泊在我心中;在日常生活裡某些時刻,我仍能感受到這樣的情緒。這部作品的起點,便是這段回憶,我想要探索記憶中震懾我的感動:一個群體對我產生的男性力量。」

事實上,赫佐一直排斥刻意強調以性別為主題的舞台演出,他要探索的力量並不是一種男子之間互相競爭所產生的鬥志,更與男子氣概、同性曖昧毫無關聯,而是一種男子舞蹈特有的陽剛與默契。

對自身記憶深層的探索

在舞作介紹中,赫佐特別強調:「我並不想重新編寫既有的舞作,而是了解為何自己會對那個時刻和那支舞產生如此強烈的認同,以及在今日如何重現這種衝擊給我的震盪。因此,重點也許在於重返我記憶深處,為抽象的創作打好基礎,使虛構的片段填補回憶中的空白。」

赫佐的這段話透露出舞作名稱的涵義,《依據真實》並不是改編某段舞蹈,亦非某個故事,而是編舞家對自身記憶深層的探索。伊斯坦堡男子群舞給赫佐的震撼讓他回想起自己的血緣。身為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的後裔,在摩洛哥長大,赫佐一直對地中海文化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讓他對跨地域性感到好奇。作品發展其間,他刻意遠離熟悉的創作團隊,重新聚集一批地中海裔的男性舞者。計畫初期,編舞家與舞者Kerem Gelebek重返土耳其學習當地的民俗舞蹈。排練期間,他們觀察中東、馬格里布、法國和西班牙等地的男性傳統舞蹈,試圖削弱它們特有的文化性,找到其中的共通特質,並發展出一套連續性的動作。

赫佐如此解釋《依據真實》的創作過程:「關鍵在於用這些動作勾勒出一種確實的空間和意義——一旦這些動作被拆解,就不會有任何故事——同時也要創造出一種只屬於八名舞者群體的民族舞蹈。我們以客觀的角度分析,找到構成民俗舞蹈的幾種元素,這些要素通常都是關於空間、線條、組合的動作。我先從空間上的變化著手,用自己編舞中經常出現的不連貫、或連結性很強的動作發展即興;然後再慢慢地加入我們蒐集的材料。(註1)

民俗舞動作本質召喚共感

《依據真實》中,赫佐以人類學的角度,回歸民俗舞的動作本質,突顯出它們的共通性、社群性、身體與地面的關係。他強調身體重心的變化,發展出一系列往下扎根又向上伸展、充滿螺旋般雙重力量的動作。不同於他過去作品著重於身體的脆弱性,赫佐讓舞者自然地接受地心引力,使身體能順勢墜落再彈起,讓源源不絕的飽滿能量充斥整個劇場空間。這樣宏觀、實驗性的創作方式重新發揚了舞蹈藝術的普及性和通俗性,這也是為什麼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會在《依據真實》中,發現自己國家傳統舞蹈的特質:無論是布列塔尼舞中的踏步、巴斯克舞中的旋轉與手勢、希臘民俗舞Sirtaki中的搭肩花步、或是台灣原住民舞蹈的甩頭動作……

為了強調舞作同時融合了通俗性和前衛感,赫佐邀請了兩位搖滾鼓手Didier Ambact和King Q4現場演奏。對他而言,最能代表當代的民俗元素就是搖滾樂;隨音樂甩頭、舞動的搖滾樂迷,如同民俗舞者在重複舞步中逐步進入一種極度瘋狂的狀態(transe)。音樂編寫上,赫佐和音樂家刻意融合互相衝突的兩種元素(註2),以突破類型化的分野,製造出一種迷幻的效果。這樣混種的創作概念始終都是赫佐作品的特質,他巧妙地在作品中融入通俗和抽象元素,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舞蹈語言。《依據真實》以開創性的角度,重新探詢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不僅為當代舞蹈界開啟全新的一頁,也為藝術的現代性下了最好的註解。

註:

  1. 赫佐接受加拿大蒙特婁藝術節(Festival Transamérique)專訪時提及《依據真實》的創作過程  www.fta.qc.ca/fr/spectacles/entretien/2014/entretien-avec-christian-rizzo
  2. 赫佐提到音樂的編寫時,特別強調相互衝突的兩種元素,例如用當代音樂的極簡概念與雷鬼形式結合,或是用重金屬搖滾的形式演奏儀式音樂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