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邦博物館(李秋玫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第二站:華沙

珍愛鋼琴詩人 處處遇見蕭邦

說起波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蕭邦,這位愛國愛鄉的浪漫鋼琴詩人,生前無法返鄉的他,也堅持要在身後將心臟送回故鄉埋葬。到了華沙,總是想讓人探尋蕭邦的足跡,從埋葬他心臟的聖十字教堂、他曾經就讀的學校、豎立著他的巨大雕像的「瓦津基公園」、蕭邦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

說起波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蕭邦,這位愛國愛鄉的浪漫鋼琴詩人,生前無法返鄉的他,也堅持要在身後將心臟送回故鄉埋葬。到了華沙,總是想讓人探尋蕭邦的足跡,從埋葬他心臟的聖十字教堂、他曾經就讀的學校、豎立著他的巨大雕像的「瓦津基公園」、蕭邦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

說起波蘭名人,能聯想到的就是哥白尼、居禮夫人與蕭邦。雖然各有貢獻,但也許由於蕭邦那多愁善感的浪漫氣質及愛國情操,似乎讓歷史上飽受苦難的波蘭,對他多了一份憐愛。六歲學會彈鋼琴、七歲創作樂曲、八歲登台公演的蕭邦,擁有像莫札特一樣的早慧與才華,只可惜一八三○年,蕭邦因為政局不穩離開華沙,自此到卅九歲過世,終究沒能回到故鄉。致使他在死前特別留下遺願,希望在戰爭結束時,能將他的心臟送回波蘭埋葬。

「心」開始  尋找蕭邦的足跡

為了這個美麗的哀愁,多少人到華沙的第一站,就是前往蕭邦安葬心臟的所在地——聖十字教堂悼念一番。巴洛克式建築的教堂正前方,有耶穌背著十字架的雕像。入內左方第二根廊柱上,就能看見蕭邦的雕像,下面刻著《聖經》〈馬太福音〉的句子:「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再往底部尋找,就會看到一行字標示著「蕭邦的心臟在此安息」(Here rests the heart of Fredrick Chopin),一旁長年有不同花束與之相伴。

再沿街道前進不遠,就是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的校區。學校的前身是華沙中學,從一八一七到一八二七年,蕭邦在這裡度過了十年的歲月。學校大門的右側柱子上,掛著一幅黑色浮雕,上面記錄著蕭邦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與經歷。進到校園裡,還能找到當初他曾居住過的蛛絲馬跡。學校後方的花園被蕭邦稱為「植物園」,是他遊樂、散步與讀書的地方。

距此不到十分鐘車程,有個「瓦津基公園」(Lazienki park),入口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巨大的蕭邦雕像,深褐色銅製雕像造型相當與眾不同,側身而坐的他望向遠方,深沉的面容與飄逸長髮外,還有寬大的斗篷隨風揚起。這裡是波蘭最美麗的公園之一,占地七公頃,園內有宮殿、樓閣、池塘等等,因為有蕭邦的雕像,所以又被稱為「蕭邦公園」。在蕭邦協會的組織安排下,每年夏季的五月到八月底,在雕像下都有露天音樂會等活動。

除了華沙大學外,華沙知名的還有以蕭邦為名的蕭邦音樂大學(The Frideric Chopin University of Music)這所大學是歐洲歷史最久的音樂教育機構之一,可追溯到一八一○年。目前華沙蕭邦音樂大學開設作曲與音樂理論、指揮藝術、樂器研究、聲樂研究、音樂藝術的藝術教育、舞蹈藝術與聲音工程這六大領域的專業課程。 

高科技互動裝置  處處展現蕭邦

面對蕭邦音樂大學的左前方,就是蕭邦博物館。漂亮的三層樓建築相當有趣,底部像城堡一樣以磚瓦堆砌,上面則是白色帶有大片窗戶的外牆。售票口在側面另一棟建築物,對面則有紀念品店,入口在主建築物長樓梯上的二樓。買好票就會發覺,拿到的門票不像一般的紙片,而是一張磁卡,裡面各式各樣的互動裝置、影片播放,只要感應票卡,就會自動出現,連語言都是事先設定好的。

地面層是蕭邦從出生到離開華沙前的生活,拱形如洞穴的造型上端,布滿了地圖,顯示著他到過的地點與居住過的地方,兩側則是圖片與參考資料。另一側有個極大的空間,其中有三個透明玻璃圓形像電話亭的座席,可以讓人戴著耳機聆聽蕭邦從幼年到成熟時期的作品,螢幕上還有當時的樂譜與演奏會的DM。爬上一樓,主題是他的巴黎生活,中央展示的就是他在人生最後兩年所彈奏的鋼琴。另外兩個房間都是互動裝置,一間有著一個是布滿喇叭的平台,把抽屜拉開,就可以看到樂曲介紹,喇叭也會同時播放相對應的音樂;另一間的地板上則有很多圓圈,一踏上去,前方喇叭就會有蕭邦的音樂出現。

二樓前方圍起大型的看板,第一個「周遊列國」的主題標示出蕭邦所到之處與他留下的書信手稿等。往裡面走,則是「蕭邦之死」,病榻前的畫像、過世時拓下的面容及一撮髮絲都在這裡呈現。地下室除了有一個表演場地外,展區上投影的樂譜、依據音符演奏音樂與自動演奏的鋼琴等眾多裝置,讓人讚嘆博物館的高科技。

走出博物館外的公園,可以看見一張多媒體長椅,一按下按鈕,蕭邦鋼琴作品片段立刻悠揚響起,長椅上還刻有蕭邦在華沙的生活軌跡。事實上,整個華沙街頭共有十五張椅子,播放著不同的經典曲目、說著不同的故事,而它們放置的地點,也都是跟蕭邦生活相關之地。拿張長椅的標誌地圖漫步在街頭,突然發現其實無須費心尋找蕭邦足跡,因為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達人帶路

職業外交官

高國亮:重生的華沙,流瀉著蕭邦的《小狗圓舞曲》

二○一三年一月,我在大雪紛飛中抵達波蘭履新,由蕭邦國際機場前往中華民國駐波蘭表處,一路通衢大道直達華沙——這個悲情、浴火重生、馳名國際外交的城市。

一九五八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美國大使Jacob D. Beam和他口中的中共(Chinese Communist)代表王炳南在華沙會談,如今兩人都已物故,獨留瓦金基公園(Łazienki Królewskie)內的華沙會談地點、洛可可新古典主義建築——蜜西維茨其王宮(Myślewicki Palace)。如今公園文化氣息瀰漫,每年五月起的戶外音樂會,成為城市居民週日最佳去處。

鄰近「華沙愛樂廳」有兩個新舊地標頗值得參觀。一九五五年落成的科學文化宮是冷戰時代蘇聯贈予波蘭的禮物,波蘭在後共黨時代開始討論其存廢,它的波文簡稱PKiN,被謔稱為Peking(北京);共黨時代波蘭笑話:「華沙最好的視野在科學文化宮,因為由內往外看,你就不會看見科學文化宮。」舊的波隆尼亞王宮大飯店(Polonia Palace Hotel)創業於一九○三年,是少數戰火下的倖存者。戰後許多國家在華沙設館,廢墟中館舍難求,一些使館就落腳這家飯店,中華民國大使館也是房客之一。

蕭邦《小狗圓舞曲》的輕快樂聲,常流瀉在擺脫悲情展現新貌的華沙。老城區內Krakowskie Przedmieście及Miodowa是少年蕭邦常走的兩條街,附近華沙大學校園內東方研究所是他曾住宿的房舍之一。

二戰後重建的十九世紀聖十字架教堂(Kościół Świętego Krzyża),蕭邦心臟安嵌在左側立柱,終償其「落葉歸根」夙願,長年鮮紅玫瑰伴隨。今年三月教廷大使館在此舉行慶祝教宗方濟各就職四周年彌撒,我與外交團出席,行前駐足憑弔蕭邦之心良久,此刻內心響起的是台灣「黃昏的故鄉」……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