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場館皆須在表演或排練前遵照防疫規定,採用大型風扇通風並消毒場地。圖為柏林劇團的消毒狀況。(Moritz Haase 攝 Berliner Ensemble 提供)
柏林

Corona後的表演藝術重開機 謹慎防疫緩步前行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自三、四月的高峰期之後,德國的疫情雖未曾徹底消除,但至少已趨穩定。盡可能地在一定限制下恢復各種表演藝術場地的運作,是文化主管機關的當務之急。

接續在靜態場館如藝廊、美術館、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再開放(五月四日)之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Kultur trotz(t) Corona!)(註)。八月中公布之後,所有的場館,甚至包含音樂學校或者是有唱詩班參與的教會活動,都有義務要遵照這份規範已進行各自場所內的藝文活動。

防疫計畫採滾動式調整

該防疫衛生架構大致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在第一部分先根據科學實證,詳述了何種情況下會有Covid-19的感染風險;第二部分則是應遵守的室內防疫相關措施;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應遵守的規範以外,柏林市府進一步的建議執行事項(不強制);最後一個段落則鑑於曾經發生的合唱團群聚感染風險,特別針對需要詠唱、朗讀或者叫喊的情境,專門量身打造相關的規定。而關鍵的第二部分當中,舉凡實名制、座位間距、口罩政策、動線分流、停留時間、清潔配備乃至於通風消毒,都有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

這份防疫衛生架構也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先前較不明確的,被認為有困難的部分,都在九月十一日公布的新版當中改動或增補。譬如,先前關於表演廳內的座位安排,對小場地來說相對不利,因為能夠上座的觀眾數量少,相對導致場館入不敷出。經過調整後的方案,若場地配備有符合規格的通風機器,則座位間距可以從一點五公尺縮減到一公尺,並採西洋棋盤式座席;但相對的,原先就座後即可脫掉口罩的規定,在這個版本之中改為全程配戴口罩。新增的規定方面,則有像是小學生與幼兒園團體參與場館的活動時,得以免除距離限制,但條件是同一時段即不可對其他訪客開放。

表演場地內部的工作人員也像外部的訪客一樣,有著各種需要遵循的規定:舉凡上工前的檢測、分流的更衣著裝空間以及保持距離、有時間長度限制的演出方式等。然而德國舞台協會(Deutscher Bühnenverein)主席馬克.格蘭蒙塔涅(Marc Grandmontagne)在公視一台(ARD)的訪問中表示:「表演藝術是一種社會性藝術,不管是哪種類別都具有一定的親密性質。」現須保持距離的狀況,確實對於創作造成影響,卻因為防疫而不得不妥協。

大眾文化表演空間持續關閉

當演奏廳和劇院陸續在這些滾動式的防疫架構下,得以低度運作的同時,相對上偏向次文化、大眾文化的音樂展演空間(Live House)或供訪客跳舞的俱樂部等空間則持續關閉中,僅有部分暫時將活動舉辦於露天空間。雖然一樣都是室內,這類的空間不像劇場或音樂廳有固定坐席,訪客在難以固著在同一個位置上,也因此防治感染的措施難度隨之上升。俱樂部委員會(Verband Clubcommission)的主席魯茨.萊希森林(Lutz Leichsenring)在八月底接受德新社訪問時即表示,他們已將重新開幕的時程推遲到最快二○二一年了,然而目前有約九千名的從業人員,僅能依靠各式救助方案生活。

雖然台灣的疫情未曾像歐洲嚴峻,但在特殊狀況下勉力維持文化生活和文化產業運轉的策略,或是哪些文化活動不應平白遭受犧牲,及如何重建觀眾對場館防疫措施的信心等,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做好準備,擬定各種狀況下的劇本及應對措施,則是為了在不知何時到來的緊急狀況下,使整個產業從業人員與社會的文化需求免於遭受衝擊。

註:這個標題採用了雙關語。“trotz”是「儘管」的意思,而多加上一個字尾“t”之後則有「對抗」之意。所以既有要繼續維護文化活動進行的想法,也帶著用文化對抗疫情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的味道。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