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粉絲組織推票是寶塚歌劇重要的行銷管道,演出前可見各地粉絲組織的工作人員高舉牌子召喚成員領票。(李秋玫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夢幻星花園—寶塚歌劇團A to Z/寶塚A to Z

Fan Club

寶塚歌劇的粉絲大會師

寶塚歌劇團最特別之處,就是有一群忠貞的粉絲,前仆後繼、無怨無悔地投入,而其之組織嚴謹、紀律嚴明,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除了有劇團官方的「寶塚友之會」,還有支持個別「生徒」(演員)的「會」,另有社會名流成立、會員限額的「愛寶會」、「樹寶會」等,就是這樣縱橫交錯、密不可分的粉絲組織,讓寶塚歌劇能夠百年屹立不搖!

寶塚歌劇團最特別之處,就是有一群忠貞的粉絲,前仆後繼、無怨無悔地投入,而其之組織嚴謹、紀律嚴明,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除了有劇團官方的「寶塚友之會」,還有支持個別「生徒」(演員)的「會」,另有社會名流成立、會員限額的「愛寶會」、「樹寶會」等,就是這樣縱橫交錯、密不可分的粉絲組織,讓寶塚歌劇能夠百年屹立不搖!

寶塚歌劇的粉絲組織有三種:寶塚歌劇團官方的「寶塚友之會」、寶塚歌劇團非官方的「會」,及會員數有人數限制、且會員必須具備某種屬性的「愛寶會」、「樹寶會」(前身為「綠寶會」)等。

官方粉絲組織——「寶塚友會」

眾所週知,寶塚歌劇的成立原為箕面有馬電氣軌道(後來的阪急電鐵株式公司)招攬顧客的工具之一。創始者小林一三聚集一批沒有任何基礎的少女,經過大約八個月的訓練後,在一九一四年四月一日以「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之名,由十七名十二到十七歲的少女揭開首演序幕。出現所謂「寶塚型」的獨特表演型態是從隔年一九一五年起,而開始售票公演則是從一九一八年的第一屆東京公演開始。同年八月開始發行會刊《歌劇》,寶塚歌劇團官方粉絲組織「寶塚友之會」的起點,就是為了《歌劇》忠實讀者而有的組織。

會刊《歌劇》刊行當時的觀眾、粉絲

《歌劇》的創刊目的是針對「歌劇的前途為何,我等應指向的前路如何」這個問題,「我等望受諸位前輩賢達的教訓與指導,以及諸位共鳴者之警告和鞭策,並且鑒於此種回響,避免我等前進路上遭遇之危險,撥開可能不慎踏入的陰霾,終至光明。……致力公開,藉由共同力量,維護此美麗歷史,促進寶塚少女歌劇之發達」(小林一三〈鑒於回響〉《歌劇》創刊號1918年8月卷頭語),與一般針對粉絲的會刊不同,為一交換意見、學習的平台,並有培與讀者、觀眾的功能。

那麼從首演到《歌劇》發刊為止,觀眾的狀況如何?請參見以下在《歌劇》第五號(1919年8月)中所刊載的小林一三〈再論東京帝國劇場之寶塚少女歌劇公演〉一文中之表格:

 

開演日數

入場人數

單日平均入場人數

1914

169

191,115

1,131

1915

195

258.885

1,329

1916

192

299,876

1,561

1917

196

363,335

1,853

1918

201

427,423

2,126

這個表格只能呈現數量上的變化,並不表示所有觀眾都會再次來觀賞,成為粉絲。質勝於量,那麼,早期的寶塚歌劇究竟形成了什麼樣的粉絲?

針對個別「生徒」(表演者)的粉絲與小林一三

《歌劇》上最早刊載對粉絲的要求是在第四號(1919年4月)的〈情書?〉(無記名)一文。文中提到,寄到公司或生徒自家的信,都規定要「給監督者看過」。寄件人有七成是女性,內容多半為「我愛妳的藝術」,或者比較簡單地表示「請跟我交往、請回信、請寄明信片給我」等「天真無邪的內容」,但也有些屬於「輕佻、惡作劇的態度」。監督者要檢閱這些情書,也必須「考慮到生徒的意識傾向」,希望不要再寄這些耗費「無謂工夫」的「丟臉的惡作劇信件」。

對於此種針對個別生徒的粉絲,小林一三基於「寶塚的經營是希望能打造闔家前來光臨,高尚、家庭本位的清新娛樂場所」(小林一三作〈夜巷〉1917年7、8月公演台詞)這番寶塚新溫泉空間的形象策略,保持著高度牽制、警戒態度。尤其在訓練機構正式成為學校制度的一九一九年以後,面對外界認為寶塚音樂歌劇學校「一群沒規矩、不檢點,愛唱歌跳舞的女孩聚在一起嬉鬧」,或者「以一般女演員為標準,帶著輕蔑的眼光觀察,學校只是空有招牌」的眼光,他更是極力主張教師和生徒都是因為真心喜愛才會認真專注地學習,而非出於職責或義務。他也擔心可能導致生徒墮落的「每天幾十封挑動人心的情書……各式贈禮……手段高明的誘惑」,他也吐露出強烈的危機感,認為只要有一個生徒墮落,寶塚歌劇就只能走上解散一途(〈給生徒及其父兄〉《歌劇》第31號1922年10月)。

針對粉絲性別的不同因應

隔年二月的《歌劇》第卅五號中,他以〈寫給愛護生徒的朋友們〉為題,針對「女性朋友們」將其行為分為:一、送禮;二、帶生徒去看電影或看戲;三、邀生徒到家中用餐等三類,各自寫下其弊,呼籲粉絲的協助,「與其在物質上招待用餐、給予貴重禮品,更希望您給與精神上的指導……希望藉各位愛護我們的朋友們之力,避免我們寶塚音樂歌劇學校的生徒名譽受損,並且永遠維持這日本唯一、不可思議學校奇蹟般的成就和光榮。」當時將舞台表演定位為寶塚音樂歌劇學校的實習,所以這些訊息是針對當時約兩百五十名所有生徒各自的粉絲而發。

這篇文章鎖定的目標為女性,其實早期的寶塚歌劇粉絲有很多男性、尤其是男學生粉絲(例如從《歌劇》讀者投稿欄的投稿者性別來看,到一九三二年之前以男性較多,從一九三三年左右開始轉為女性居上,一九三八年以後女性人數占了壓倒性多數)(註)小林一三稱呼這些男學生粉絲為「不良少年」,「聯絡警察,並在警方認可下嚴厲取締,不僅新溫泉區,甚至將其逐出寶塚地區。」(〈生徒的品性〉《歌劇》第49號1924年4月)。

「不良少年」的行為包括在電車上向生徒搭話、遞信、送禮等三點,其實反而比女性粉絲更加含蓄。由於當時社會上普遍還不接受男女自由戀愛,再加上生徒都是將來可能結婚的年輕女性,為了保護生徒和寶塚歌劇、寶塚新溫泉,可能是以是否與品性相關作為基準,採取了「籠絡女性粉絲取得其協助」、「排除男性粉絲」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因應方式。

寶塚歌劇團理想的粉絲

如此看來很容易了解,寶塚歌劇官方粉絲組織是以為了《歌劇》忠實讀者而成立的組織為起點。小林一三所尋求的寶塚歌劇粉絲,是能夠理解小林一三透過《歌劇》傳遞的期望,並且成為寶塚歌劇整體的粉絲,而非生徒個別的粉絲。

第一次為了《歌劇》忠實讀者舉辦的活動,是一九二一年七月十日於樂園劇場舉辦的「誌友大會」(現愛讀者大會),進行了演講和懇談會。以此為起點,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成立了寶塚歌劇官方粉絲組織「寶塚女子友之會」,在一九五一年也開放男性會員入會,成為「寶塚友之會」。會員至二○○九年約有七萬人。

個別生徒的私設粉絲組織——「會」

寶塚歌劇的粉絲組織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寶塚歌劇團非官方的「會」,也就是針對個別生徒私設的粉絲組織。

每個「會」會針對每次公演各自製作統一的服裝、配件,迎接生徒進入劇團、劇場排練或公演時,也歡送他們離開、順便贈送信件禮物等,種種一般人會看到的行為。除了該「會」的代表以外,相關營運者都是志工,統整會員活動,照顧生徒飲食和身邊大小瑣事,支持著生徒。這種無私奉獻的態度經常有人比擬為母親,但假如真是如此,就等於有大批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母親包圍著一位生徒。在每個「會」中協調母親們的占有慾是絕對不可避免的課題,不過若參加公演期間中舉辦的「茶會」,一定會驚訝於這方面的處理是如此有紀律,及其組織營運能力之高,還有成員間共同遵守的「禮儀規矩」。

「茶會」堪稱是寶塚歌劇的次文化。有些「會」甚至擁有數千位會員,而這些「會」支持著生徒在寶塚歌劇團中的成長,在生徒退團時,便會解散或重新整編,屬於有時限的組織。

「會」的活動範圍擴大、變得活躍是在一九七四年首演的《凡爾賽玫瑰》以後,到了一九八○年左右,現在的樣貌幾乎已經形成。現狀的「會」對寶塚歌劇團來說無論在售票方面或從各方面支持生徒、協助表演順利進行的層面來說,都有正面助益。但之所以依然持續非官方的性質,姑且不管小林一三的理念,一大原因可能是萬一發生糾紛時,寶塚歌劇團並不需要負起責任。

特殊粉絲組織——「愛寶會」、「樹寶會」

「愛寶會」是昭和初期由男學生粉絲所組織,僅接受活躍於政界、財界的男性入會,人數限制一百名。每年會對活躍的生徒頒發紫羅蘭賞(以研究科三年——入團第三年的女角為對象)、野菊賞(配角獎)、櫻花賞(舞踊獎)、鈴蘭賞(歌唱獎)等獎項。

而「綠寶會」則是由具有社會地位的女性會員所組織,不過在寶塚歌劇明星葦原邦子會長離世後,在一九九七年改名為「樹寶會」。會員一樣採人數限制,授獎給表現活躍的生徒。這兩者皆非寶塚歌劇團的官方組織,不過從會員屬性、對歌劇團的貢獻來看,被視為半官方組織。

總體而言,寶塚歌劇每年的動員人數約兩百五十萬人。考慮到「會」的會員通常也會加入寶塚友之會,要計算出寶塚友之會的七萬名會員一年看幾次戲並不容易,但未加入粉絲組織的人,或許占了觀眾中較高的比例吧。寶塚歌劇的將來有多少發展空間,似乎也取決於這群觀眾層上。

註:參見津金澤聰廣〈大正、昭和戰前期綜合藝術雜誌《歌劇》(1918-1940)的執筆者群和讀者層〉《復刻版歌劇》別冊,雄松堂,1997。

編按:本文作者原題為〈從粉絲組織看寶塚歌劇〉,目前標題為本刊編輯部所修。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