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音樂飛行
- A Bigger Picture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號人物 People
焦點專題(一) Focus
- 精采文章試閱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34
- 精采文章試閱 古老傳說的晦暗荒誕 當代社會的非常視角 麥可.基根-多藍《癲鵝湖》 / 文字 吳家恆 文字工作者 / 36
- 精采文章試閱 愛爾蘭編舞家基根-多藍 回家,然後說故事的人 / 文字 林農 / 42
- 令人戰慄的全球資本童話 伊薩.江森《公主煉成記》 / 文字 白斐嵐 / 50
- 翻版社會中的偽童話 非常林奕華、表演工作坊《快樂王子》 / 文字 梁偉詩 劇場評論人、文化評論人 / 52
-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三缺一劇團《還魂記》《蚵仔夜行軍》 / 文字 吳孟軒 / 54
即將上場 P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演出評論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精采文章試閱 2019表演藝術回顧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72
- 精采文章試閱 現象1: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巨人典範轉移 「打開」挑戰新時代 / 文字 張慧慧 / 74
- 現象2: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改變軟硬體思維 打破身與心的高牆 / 文字 游富凱 / 76
- 現象3:「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文化中心升級全面啟動 及時雨解地方場館旱象 / 文字 李秋玫 / 78
- 現象4: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 文字 吳孟軒 / 80
- 現象5: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性質特殊難穩定 期待落實工作權保障 / 文字 李欣恬 / 82
- 現象6: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劇場見證、思辨過往 化創作為當下行動 / 文字 黃馨儀 / 84
- 現象7: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既「跨國」也在地 演員與觀眾交織生命故事 / 文字 吳岳霖 / 86
- 現象8:食物連結土地記憶,藉「吃」探尋人生況味 舞台辦/扮桌正流行 有形無形皆有味 / 文字 楊美英 劇評人、那個劇團藝術總監 / 88
- 現象9: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跨域知識為參照 尋索多重整合與辯證可能 / 文字 周伶芝 / 90
- 現象10: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大師名家齊聚分享 年輕學子獲益良多 / 文字 劉馬利 / 92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推動聲響實驗交流 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展未來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4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周書毅 蟄伏之後華麗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遠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6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8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透過溝通與信念 讓藝術與現實找到平衡 阿喀郎.汗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講座側記 / 文字 詹慧君 / 100
- 從公共思辨出發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來 記「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全國論壇」 / 文字 簡韋樵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