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演員的庫藏記憶
- 講古—舞思舞想
- 一字一劇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藝號人物 People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 精采文章試閱 殖民母國的印記 反映社會的工具 莎士比亞與印度 / 文字 梁文菁 清大外文系副教授 / 34
-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受印度文化啟發的當代劇場作品 / 文字 王世偉 巴黎第三大學劇場藝術博士 / 36
- 寶萊塢莎士比亞 深刻融入社會脈絡 印度電影導演巴度瓦的「莎劇三部曲」 / 文字 但唐謨 影評人 / 40
- 創作融匯東西古今 從多元孟買邁向國際 關於印度團體劇場 / 文字 梁文菁 / 42
- 專訪《第十二夜》導演阿圖.庫瑪 從自身源流 找到喜愛與真實的戲劇 / 文字 許仁豪 中山大學劇藝系助理教授、上海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46
即將上場 P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2016表演藝術回顧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58
- 新地標節目精采 餘各場館工期延宕 現象1: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 文字 賴家鑫 樂評人 / 60
- 指環相關製作頻繁 今年盛況只是「巧合」 現象2: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 文字 李秋玫 / 62
- 全面刺激文化震盪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現象3: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 文字 莫嵐蘭 / 64
- 在劇組內打造創作對話 委製共製助長相關需求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 文字 陳茂康 / 66
- 洄游後重新認識土地 演出推廣尋共享 現象5: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 文字 吳思鋒 / 68
- 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 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 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 文字 吳思鋒 / 70
- 精采文章試閱 腳踏實地拚藝術 人才需求僧少粥多 現象7: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 文字 陶維均 / 72
- 打破「美」的框架 尋索如何成為「人」 現象8: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 文字 樊香君 舞評人 / 74
-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 文字 陳淑英 / 76
-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 文字 劉純良 表演藝術評論人 / 78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慶 台灣的榮耀 也榮耀了台灣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0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蔡博丞 國際舞壇新星 創製並重昂然前行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2
- 精采文章試閱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劉建幗 不拘傳統多元揮灑 翻轉故事獨樹一格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4
企畫特輯 Special
演出評論 Review
新銳藝評 Review
回想與回響 Echo
- 歌劇演出面面觀 由兩個《萊茵的黃金》談起 / 文字 羅基敏 臺師大音樂系教授 / 94
- 歷史時空與音樂版圖的錯位 從「約第.沙瓦爾與晚星廿一古樂團——漫步的心音朝聖者」談起 / 文字 張宜蓁 民族音樂工作者 / 98
企畫特輯 Special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藝視窗 News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專欄 Viewf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