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鄒欣寧

發表文章 194 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雲門舞集舞者

    黃珮華 迎向最亮的地方,跳舞

    當年正是看了雲門舞集的《九歌》,讓從小習舞的黃珮華有了當舞者的念頭。從二○○七年首度詮釋心愛的角色「湘夫人」,到將在今年的製作中擔綱高難度的角色「女巫」,黃珮華一路以個人生命歷程讓角色鮮活呈現,迎向舞台上最亮之處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以白色可透光薄膜製成的十一座漏斗型屋頂結構,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變成一座龐大的熱氣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二

    藝文熱氣球,帶領觀眾飛向天際──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開幕迄今不到三個月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高雄地區最新的藝術場館,自許的定位不僅止於地方性藝文場所,更希望成為國際性的中型表演場館。而因應鳳山民眾長期欣賞傳統戲曲習慣,更將歌仔戲和親子劇種作為重點經營的節目。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府城漫遊.舞蹈旅行

    以質量驚人的歷史古蹟和在地小吃聞名的台南,因著近年島內小旅行、老建築再造更新的熱潮,再度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所在。然而,在古蹟巡禮、美食品嘗、傳統文化體驗等流行的觀光主題外,以「舞蹈」作為尋訪府城風情的主軸,不失為愛好藝文的遊人們可嘗試切入的旅行角度。 熟悉台灣舞蹈發展的人,對於「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蜻蜓祖母」李彩娥、「台灣舞蹈開拓者」林香芸等名字當不陌生,而這些台灣舞蹈先驅、播育者,幾乎都是府城女子。形容府城處處隱匿著舞蹈的歷史足跡,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府城有多處馳名景點,見證舞蹈曾駐足的歷史;有些則隨著時移事往,物換星移,僅能在原址遙想當年;還有些則在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下,正成為未來的舞蹈歷史場景。讓我們循著舞者的腳步,以新的眼光,踏查府城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建物塗鴉和造型雕塑是駁二特區的特色,現今也成為設計展、創意市集等活動最愛的園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一

    文創園區的南部代表案例──駁二藝術特區

    當年意外被挖掘出來的駁二特區,從一群藝文人士的啟動,引進表演與視覺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以設計、動畫、塗鴉、公共藝術造景為主的文創園區,加上每年夏秋時節的「正港小劇展」,也為高雄打造了色彩鮮豔的藝術風景!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衛武營的硬體工程正在進行中,可見鋼構骨架龐然聳立。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二

    深刻扎根栽植文化綠意──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表演藝術人士都在引頸期待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工程。從一方國防部營區到未來的「衛武營兩廳院」,籌備處一步步扎根奠基,除了硬體建設,也積極培養觀眾、扶植團隊,為日後的文化綠意鋪設沃土。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足In」系列在安平樹屋的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在府城處處留下舞蹈足印——稻草人舞團

    稻草人舞團的「足In肢體介入特殊空間」系列,顧名思義,足In既有人與空間對話、互動的意涵,也暗嵌了足印踏過所留下的時間與記憶。至今足In系列已於台南加力畫廊、另類藝文空間「豆油間」、安平樹屋等地舉行,稻草人舞團介入其間的展演,或可作為表演藝術與府城諸多古蹟、老建築相遇時的參照案例。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Qubit Café的特色,就是餐點都是素的。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地人帶路 品味玩藝好空間

    外來的旅人,要怎麼體驗高雄的藝文氣息?我們訪問了多位在地團隊的領導人,請他們帶路,推薦他們心中的「玩藝好去處」!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雞屎藤舞團的《雙月記》仍有傳統民族舞的演出風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為民族舞尋找在地新風情──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儘管團名取得俚俗而帶幾分野氣,「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府城文青」,由具備藝文背景的年輕行政、創作新血,與舞蹈社起家的藝術總監許春香,聯手將台灣文學、台南庶民史等題材注入民族舞表演,開發了傳統舞蹈類型的表演新風貌,而強烈的在地性也搶進台北藝文一級戰場,也為台南民族舞團拓展出一條可行的創新之路。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登樓》中青年男女的浪漫互動。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從「民俗技藝」邁向「藝術舞團」──安琪藝術舞蹈團

    安琪藝術舞蹈團的年度公演《登樓》在歸仁文化中心演出。若從台南火車站乘車,約莫半小時路程。抵達這個被司機喚為「草地所在」的文化中心時,四下靜悄悄幽暗的民宅顯得有些冷清。下車前,司機問,「是去文化中心喝喜酒嗎?」 票口旁設置了一個臨時鋪位,服務人員招待觀眾取用切好的喜餅小塊,說與演出相關,「台南大餅」伴隨著食物香味,是北台灣少見的前台風景。 《登樓》作為安琪舞蹈團首次發表的舞劇,將廟埕嬉遊、做「十六歲」成年禮、出閣前製餅提親等府城女性成長歷程化入民族舞表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是傳統的手帕舞在舞者手中成為製餅師傅轉動的餅皮,舞者到台下分送真餅,年紀小的觀眾咬了一口,「好好吃!」引起一陣喧笑。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以小說家鍾理和之妻鍾平妹(台妹)故事編創的舞作《台妹》。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詩文入舞 跳出「非台北」觀點—─廖末喜舞蹈劇場

    自一九九○年代創立舞團,廖末喜不只是將舞蹈社轉為舞團的前鋒,以現代舞為主要創作方向,更在民族舞團蔚然成風的台南一枝獨秀;而持續創作不輟的她,在創團廿年之際成立「洄游舞集」,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進行主題編創,更闢「舞詩」系列,將多位台灣文學家作品化為舞作,躍動舞台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台南舞蹈風氣頗盛,舞蹈社在坊間林立。圖為稻草人舞團的排練場。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文字|鄒欣寧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雲門的倉庫內部深且大,龐大的貨櫃在四周堆疊幾達屋頂,中央堆放著大小不一的道具服裝箱、成捲收納的黑膠地板,和為數眾多的白色圓桶。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燈亮前,請準備——雲門舞集幕後技術探秘

    「如果有十個角色,其中一個人不見,那就要找出他不見的原因。獨舞時看得到,群舞卻看不見了,也要解決。」有時問題不一定出在燈光,可能是舞台位置或服裝的問題,這些也多靠排練場上的try out發現、改善。 對雲門來說,《如果沒有你》是從黑白片跨入彩色片的新體驗,李琬玲從工作中再次得證:最好的設計,就是最簡單的設計:「我花了很多力氣想,怎樣能夠簡單又達到我要的。」

    文字|鄒欣寧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了解「電影導演」這一行的三種方法

    關於「怎樣學創作」,從創作者的傳記和作品自述中能學到的,可能更多。從近期本地出版的電影導演黑澤明、北野武、岩井俊二等相關著作,不標榜「創意術」或「方法論」,卻提供讀者更廣泛的面向,探索電影創作的歷程,創作者如何自生命史汲取素材乃至形塑創作觀比起歸納化約為理論,這類讀物毋寧是更精采的「電影導演創意學」。

    文字|鄒欣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工作狂男孩 魏雋展

    他可能不是太同意這標題。倒不是工作狂的緣故。 採訪後的某一天和他再見面,我跟他說,你這過日子法,看起來簡直是工作狂。他笑了。 劇場工作狂的必要條件,首先是多重角色扮演,其次是行事曆的空格永遠滿得像快完成的數獨或填字遊戲。 演員魏雋展的工作行程目前排到明年後。剛拍完一支廣告和電視劇,緊接著是十一月和驫舞劇場合作的《繼承者》,十二月則跟無獨有偶劇團的《剪紙人》全台巡演。 導演魏雋展上半年交出了入圍台新藝術獎提名的《耳背上的印記》,十月在牯嶺街小劇場上演的《男孩》,是去年同樣入圍台新獎的《偶戲練習:男孩》重演。 「三缺一劇團」的魏雋展,作為核心團員和主導者,也在對外舉辦的工作坊擔任講師。結束了默啞劇工作坊後,他和團員隨即重排《男孩》;明年的演出計畫《LAB壹號》也已開始發展。 面對這有如板塊持續推擠運動的時程表,他以不變應萬變,讓生活維持得穩定而秩序。這個部分的魏雋展很不男孩,我突然想起幾個劇場朋友開玩笑叫他「阿北」他是那種進劇場後,會找個角落安安靜靜練太極拳的演員。 男孩魏雋展,每日恆常練身體練聲音,吃喝簡單不挑剔,一說話,他獨角戲裡彷彿莎哈札德的說書人躍然成形。男孩作完一齣關於男孩的戲,說是男人了,但我更覺他該變成的,是一隻豹童年時,他總幻想一隻和自己同行的豹,保護他又叫他著迷。或許那才是他真正該成為的模樣。

    文字|鄒欣寧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