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世偉

發表文章 110 篇
  • 《2666》
    焦點專題 Focus

    以劇場挑戰文學錯綜 揭露當代野蠻人性 朱利安.戈瑟蘭的劇場美學

    年方卅二歲的法國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廿六歲時就以改編法國爭議小說家韋勒貝克的《無愛繁殖》贏得劇壇與觀眾的肯定,廿九歲更以長達十二小時、改編自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鉅作的《2666》,建立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地位。熱愛文學的他,在自己成立劇團時就決定只呈現當代作品,「我心目中的劇場是當代的直接隱喻。」戈瑟蘭如是說,而選擇以導演作為職志,他只是想用劇場化的手段突顯文學的魅力,帶領觀眾深入文字的神秘世界。

    文字|王世偉、Simon Gosselin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朱利安.戈瑟蘭
    焦點專題 Focus

    《玩家、毛二世、名字》導演朱利安.戈瑟蘭 在舞台上,我只想要呈現真實

    將在四月帶著作品《玩家、毛二世、名字》首訪台灣的法國青年導演朱利安.戈瑟蘭,擅長改編當代小說,並透過感染力十足的表演突顯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此次的演出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三部同名作品,演出更長達九小時廿分,戈瑟蘭表示,唐.德里羅筆下的世界讓他想要沉浸其中,他透過音樂、影像、聲音為演出創造出層出不窮的感官效果,也調整演員敘說文本的方式,讓語言直搗觀眾的內心深處。

    文字|王世偉、Simon Gosselin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大師肖像」主題之一為行為藝術家拉.希波,圖為其演出作品Laughing Hole。
    巴黎

    巴黎秋季藝術節承先啟後 首邀台灣戲劇演出

    向來著重於呈現文化多元性的「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從九月至十二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形式的創作,讓劇場大師與新銳創作者匯聚一堂,展現當代表演的多樣繽紛。今年的「大師肖像」單元呈現已逝現代舞大師康寧漢與當代行為藝術先鋒拉.希波的經典,此外更首度邀請台灣劇場作品參演,王嘉明的《親愛的人生》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文字|王世偉、Miguel Azuaga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洪水》在舞台上建造了一座公寓,在八個相異的空間中,七名角色的動作同步進行。
    巴黎

    波默拉首部原創歌劇 漫溢的情感《洪水》

    波默拉(Jol Pommerat)導演與編寫的《洪水》LInondation九月底於喜歌劇院(Opra Comique)首演。儘管他並非首次跨足音樂界,但這齣製作卻是他第一部原創歌劇(註1)。在歌劇院總監蒙岱(Olivier Mantei)的努力推動之下,這位叱咤法國劇壇的說故事大師與義大利當代音樂作曲家費利岱(Francesco Filidei)率領十多名歌者與樂手,共同完成這部深邃又迷人的現代家庭寓言。

    文字|王世偉、Stefan Brion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戴米恩.雅勒 & 名和晃平《器》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戴米恩.雅勒 & 名和晃平《器》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文字|王世偉、Yoshikazu INOUE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戴米恩.雅勒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專訪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文字|王世偉、Koen Broos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物質感官的身體政治 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的警世寓言

    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物質感官劇場」。她不但透過自然材質的變化,喚醒觀眾對生命的細微感知,也用身體介入現實議題,突顯表演藝術的詩意效果與政治效力。二○一六年她應德國卡賽爾文件展之邀,依「以雅典為鑒」和「身體議會」兩個題目開展了「非道德童話」三部曲,《母親家屋》為第一部,斐雅.美娜在其中運用物質與身體間的角力,創造出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並製造出豐富且開放的舞台意象。

    文字|王世偉、Jean-Luc Beaujault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朗貝爾的《建築》。
    亞維儂

    第73屆亞維儂藝術節落幕 高朋滿座卻名不符實?

    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於七月廿三日畫下句點,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以「振奮人心」形容今年藝術節的成就。四十三齣創作在廿天中累計了二百八十二場演出,吸引約十三萬八千多名觀眾進場,售票率高達95.5%!但漂亮的成績單卻無法平息批評浪潮。為何標榜「讚揚歐洲精神、歌頌自由主義、關懷難民同胞」的藝術節失去推陳出新的力量和反映現世的功用,成為劇場人士的眾矢之的?

    文字|王世偉、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伊蕾克特拉╱奧瑞斯特》中,凡.霍夫企圖探討被社會遺棄的年輕世代如何被激進的想法所影響,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回擊壓迫他們的獨裁政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尋找貫穿古今的悲劇性 凡.霍夫和米洛.勞從希臘悲劇省視當代恐怖主義

    二○一九上半年,《奧瑞斯提亞》Orestie席捲歐陸劇場,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勞(Milo Rau)、拉弗東(Georges Lavaudant)紛紛重探這部史詩鉅作。為何這些導演都選擇在此時重探家族骨肉相殘的神話?他們是否從兩千五百年前腥風血雨的復仇故事之中,察覺嘈雜現世的隱喻?

    文字|王世偉、Jan Versweyveld、Fred Debrock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自去年十月擔任文化部長以來,李斯特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各大公立劇院的人事任命案。
    巴黎

    表演藝術界人事大洗牌 突顯世代交接的展望與難題

    歐陸文化機構於今年夏天陸續更換總監。這場大規模的人事波動不但顯現法國表演藝術界新生代的崛起,也突顯文化部、市政府和藝術家三足鼎立的衝突危機。掌管劇院體系的創作者是否意味著擁有足夠資源,能開創全新的藝術風景,還是被迫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文字|王世偉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德國前衛導演卡斯多夫的《堂璜》。
    蒙彼里埃

    夏日戲劇盛會「演員春天」 扎根地方放眼國際

    在法國眾多夏日藝術節當中,「演員春天」近年來特別獲得國際劇場界的關注,因為它不僅融合跨領域的表演形式,也邀請到許多知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有別於逐漸市場化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員春天」強調與民同樂的節慶氛圍,如法國劇評尚-皮耶.漢(Jean-Pierre Han)所言:「『演員春天』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擁有一種法國、甚至歐洲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人情味。」

    文字|王世偉、Matthias Horn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席瓦迪耶《人民公敵》運用混雜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文字|王世偉、Jean-Louis Fernandez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活在歷史當下 反思現世矛盾 喬埃.波默拉的史詩之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

    如何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鋪陳錯縱複雜的歷史情境,又能體現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怎麼在舞台上重現時代驟變的動亂氛圍,及革命一觸即發的洶湧能量?在《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a ira(1)- Fin de Louis中,波默拉(Jol Pommerat)帶領觀眾重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共和國制度的誕生。

    文字|王世偉、Elizabeth Carecchio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強調今年的藝術節將是一場「人文冒險」。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文字|王世偉、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JR的整個舞台裝置就像是一座複合式攝影棚。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影像化」的趨勢與危機 歐陸新世代創作者的鬼才之作:《JR》與《女性復仇三部曲》

    比利時創意天團FC Bergman與瑞士當紅青年導演史東Simon Stone分別以JR和《女性復仇三部曲》La Trilogie de la vengeance展現高超的敘事技法,但也讓人感受到「劇場影像化」的危機。

    文字|王世偉、Kurt Van der Elst、Elisabeth Carecchio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抗議人士舉著「不做愛,就沒獨舞」(Pas de sexe, pas de solo)的布條,控訴法布爾的非道德行徑。
    巴黎

    楊.法布爾身陷#metoo風暴 藝術界暗藏的父權陰影

    比利時跨界藝術家楊.法布爾去年遭到其舞團Troubleyn的人員,以公開信譴責法布爾逾越道德底線的工作方式,近期他的兩齣新作到巴黎演出,也引來抗議人士拉布條發傳單,控訴創作者的非道德行徑。事實上,「法布爾事件」只是歐洲表演藝術界的冰山一角,藝術圈中的階級與父權陰影籠罩,#metoo運動揭露文化圈不為人知的潛規則,以及濫用藝術之名的權力遊戲。

    文字|王世偉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總監迪迪耶.德尚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總監迪迪耶.德尚 孕育創作的場館是滋養社會的力量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是法國戲劇界的指標之一,在現任總監迪迪耶.德尚的領導下,更轉變為發展編舞創作的當代藝術重鎮,也透過文化軟實力拉近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迪迪耶.德尚表示:「文化機構在協助藝術家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多元的視角是整體社會的養分。藝術家也透過創作回饋劇院,讓它們能開展更為豐富的行動。」

    文字|王世偉、Didier Monfajon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瑟吉.梅荷蘭
    巴黎

    德法劇場 齊聲哀悼大師殞落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多少人能把藝術視為一生職志,直到終老仍不懈探索表演的奧妙?在稍縱即逝的演出中,有多少演員能帶給觀眾銘刻於心的感動?今年二月十六日,歐陸劇場失去了兩位登峰造極的資深表演者,留給觀眾無限遺憾: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和瑟吉.梅荷蘭(Serge Merlin)。

    文字|王世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女畫家與紀錄片導演吸食鴉片之後,迷離般地倒掛在翻轉的獨木舟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羅伯.勒帕吉與陽光劇團的《Kanata首部曲:爭議》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文字|王世偉、Michèle Laurent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道》從未曝光的影像讓它成為電影圈的傳說。
    巴黎

    擺了獵奇觀眾一《道》 令人失望的懷舊真人秀

    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於柏林首演的《道》,終於在去年底在巴黎上演,這齣源於俄國電影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拍片計畫的演出,在兩週內吸引了上萬觀眾進入展演場域體驗。觀眾在布置成蘇聯共黨時期研究機構中的空間遊走,除了欣賞影片與裝置,也觀賞現場表演,但整個內容卻招來惡評,《道》就像是場譁眾取寵的大型真人秀,充滿了矯揉造作的擬真假象,只映照出觀者貪婪的獵奇心。

    文字|王世偉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