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書

劇場究竟能做什麼?

在雷曼《後現代劇場》出版十五年後,巴梅爾承襲前者論述,書寫《劇場公共領域》,更聚焦劇場的公共性轉變,梳理與探問劇場在當代的可能,並進一步追問:「劇場究竟能做什麼?」指出劇場在公共領域中同時作為對話者、討論對象與傳播者,強調在理性辯證外,因著劇場美學與符號誘發的情感與情緒、進而是舞台嬉鬧的娛樂力量,唯有同時具備此三者,才能更細緻發展藝術/劇場的公共領域概念。

文字|黃馨儀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藝@書

以外人之眼 寫下無法複製的國度與時代

《情熱東京》是伊恩.布魯瑪在一九七○年代生活於日本六年間的回憶。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除了伊恩銳利的觀察與反思,還有他與各藝術領域的大師們接觸往來的故事,包含電影導演、攝影師、劇場編導、舞踏編導、詩人、小說家、漫畫家、音樂家等,皆是開創當今日本藝術、文學及劇場的風雲要角。

文字|沈亮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藝@展覽

夜裡的更衣間

正在双方藝廊展出的兩檔個展廖建忠的「更衣間裡的蛇」與陳萬仁的「夜太美」,各自以極度仿真的手作和無限制的影像迴圈,打造出具遮蔽、曖昧與促狹的想像趣味。廖建忠在每一個仿真的動作中,展現創作者身體介入的強大力量,陳萬仁的影像則是創造出一個時間失能的空間,呈現身體在數位技術環境中被符號化、扁平化的處境。

文字|吳垠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打開藝術一本帳

人生,是加法, 就算是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 也要妝點得五彩繽紛。 人生,是減法, 每天都離死亡近一點, 豈能不高速運轉,在時間齒輪間爭取時間。 但是人生,眼看著消逝, 卻又無端地被複製, 銘記在隨身的手帳裡。 手帳是主人的靈魂,承接著一樣的個性,有著相同的脈動。 不信?割捨一天看看,你將驚慌地認可它的珍貴。 二○一八即將告別,在尋覓新手帳的歲末, 讓我們一起窺探藝術家的手帳, 把故事一一抖落, 告訴你一本帳的藝術,以及他們藝術的這本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王孟超 數位時代的手寫控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劇場圈人稱「超哥」的王孟超,從在雲門舞集工作開始,就對自己的時間管控高度要求,「劇場是合作的藝術,不遵守時間,對合作對象不公平。」完全透過google calendar雲端管理形成的他,放不下的是作為設計師拿筆塗畫手寫的習慣,從筆記本用到iPad pro,最不能少的,就是可以讓他隨手揮灑的那支筆

文字|張慧慧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朱宏章 嚴謹規律裡的款款柔情

演電影又要演劇場,還要教表演、擔起戲劇系主任的行政工作最近因當紅電影《返校》中「白教官」一角備受矚目的朱宏章,面對生活的多頭與繁雜,他則以至為嚴謹的行程規劃應對,不同於他人仰賴科技工具,他最愛的是印有橫線的手帳,一律用鉛筆整齊書寫,用不同記號標示意義手帳中還夾著兩張老照片當書籤,嚴謹規律裡也沁出款款柔情。

文字|吳岳霖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郭玟岑 怎樣過日子 由我設定

不對稱的妹妹頭、被同事戲稱像個「妹仔」的郭玟岑,年紀雖輕,卻是統領國家交響樂團的執行長。浸淫表演藝術、音樂圈多年,她不留票根不留CD也不留音樂家簽名,留的是多本隨性記錄的筆記,藏著她自己才會解讀的漫塗文字,唯一的堅持就是每本都是一樣高,要有束帶,而筆記的外皮不固定顏色,但一定要是鮮豔的色彩,來鼓勵自己。

文字|李秋玫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藝@展覽

解構框架 展現當代亞洲的多元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擔綱策展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以「贊米亞」的山地和「蘇祿海」為策展指涉的地理和隱喻對象,邀請來自十六個國家、卅組藝術家及團隊,透過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展現當代亞洲的多元世界,探討人與自然、歷史、科技等之間的關係。

文字|吳垠慧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藝@書

黑白琴鍵後 鋼琴家的音樂人生

從二○○七年出版至今,樂評人焦元溥的《遊藝黑白》再度增訂出版,從上下集兩本,到一套四大冊,除原有卅位鋼琴家濃縮與更新內容外,更添加了五十三位鋼琴家及一位大提琴家,總計收錄一百零六篇訪問、一百零九位音樂家。焦元溥說:「我只挑『我喜愛』和『我有問題要問』的鋼琴家。」受訪鋼琴家的剖腹回答,構築了精采的歷史,也讓此書成為最有用的音樂工具書。

文字|李秋玫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專題 打開音樂廳 聲學說給你聽

打開音樂廳 聲學說給你聽

看不見的建築 音樂廳的必須 訪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 能為音樂家說話的 就是「好琴」 兩廳院「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 「演」一場建築聲學 讓你聽見音樂廳 「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與NSO,帶您聆賞衛武營」 每個人,都是浴室裡著名的歌手! 把嘩啦啦的流水當掌聲,升起的蒸汽當乾冰, 抓起蓮蓬頭當麥克風開唱, 不知為何就是這麼感人肺腑,忍不住聲嘶力竭、自動安可不斷。 事實上,不是丹田練得有力了, 而是浴室空間、反射、材質等將歌聲化妝修飾得完美無暇。 放大到音樂廳不也是一樣, 有了好琴、有了好設計,就能讓優美的樂聲在空間裡飛翔。 不了解? 那麼就趁北高兩場講座音樂會,讓鋼琴家盧易之和建築家聲學家徐亞英, 和我們一起打開音樂廳,把聲學說給你聽!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專題 打開音樂廳 聲學說給你聽

看不見的建築 音樂廳的必須

訪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

徐亞英,建築世家出身,卻投入冷門的「建築聲學」,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的表演場館、會議中心皆留下了聲學設計作品,更為許多音樂廳音響把關、診斷並解決難題。他說:「建築聲學是複雜的學門,需要考慮實體鋼材、混凝土、木材等組合,在點、線、面空間外,也涉及物理學、心理聲學、音樂聲學且必須以美學、心理學為出發點。」聲音從建立到慢慢衰減,是有發展過程的,「墨有五色,聲音也就像書法的韻味一樣,不能太快消失」。

文字|李秋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專題 打開音樂廳 聲學說給你聽

能為音樂家說話的 就是「好琴」

兩廳院「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

樂器是音樂家藉以表達想法的重要「武器」,對一位鋼琴家來說,他如何選一台與自己的音樂合拍、能讓自己的演奏加分的鋼琴,可說是至為重要。在八月份為兩廳院之友舉辦的解說式音樂會「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中,特地邀來鋼琴家盧易之擔任講者,搬出兩廳院的三台常被鋼琴名家選用的平台鋼琴,分析選琴的重點,更透過多段樂曲、不同鋼琴的彈奏,讓參與者理解其中差異,更進一步掌握對樂器的了解,帶來知性與感性結合的美感經驗。

文字|桑慧芬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專題

「演」一場建築聲學 讓你聽見音樂廳

「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與NSO,帶您聆賞衛武營」

為了讓樂迷一探衛武營音樂廳的優質聲響的秘密,聲學建築專家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十月底舉辦了「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與NSO,帶您聆賞衛武營」講座音樂會,分八個段落進行,演出並非如一般音樂會那樣正襟危坐,而是走走停停、上上下下,讓樂團、觀眾與音樂廳一起動起來,深入認識音樂廳建築與聲學設計的巧思。

文字|李秋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藝@CD

欲罷不能的蕭斯塔可維奇

拉脫維亞籍的指揮尼爾森斯帶著「北美五大」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從二○一五年起展開蕭斯塔可維奇一系列交響曲的錄製工程,迄今已憑這系列三次拿下葛萊美獎最佳古典管絃樂演奏獎。尼爾森斯可說是承繼了蕭斯塔可維奇已降的俄國交響樂一脈,透過這兩張尼爾森斯與波士頓的錄音,我們彷彿重新聽到了作曲家內在的自我對話。

文字|歐頭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