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光影幻境」以「弧形垂曲線」的元素開展、架構出整個建築。
專題 奇想世界

讓空氣與光 帶你踏入奇幻天堂

訪「空氣建築團隊」創辦人亞蘭.帕金森

四月份,兩廳院藝文廣場將矗立起一幢奇妙的建物「光影幻境」(KATENA)。這幢充氣建築邀請遊人入內,在交錯彎曲、忽高忽低的空間中,體驗繽紛萬變的光影,進入奇幻的想像本刊特地訪問製作團隊「空氣建築團隊」的創辦人暨設計者亞倫.帕金森,一談他如何投入空氣建築的創作,與相關的創意思考。

文字|林宛縈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土地有歌

桑布伊 唱起部落的歌,就身在部落

「藝術離我們很近,靈感觸手可及,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的訊息,只待你有沒有用全身的感官去看到、聽到、發現到?」歌手桑布伊說,而引發他感受這一切的基底,仍是他從小成長的部落生活,那個山、那個河、那個海、那個蟲鳴鳥叫、那個星空下,大家圍起的那堆火就是他的信仰、他充電的方式與能量的來源。

文字|李秋玫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土地有歌

王心心 雅韻緩緩 滋養土地成長

對南管演奏家王心心來說,南管是從小陪伴她長大的搖籃曲,是休閒娛樂,是生活情境,但來到台灣,卻是要用心用力、想方設法去推廣、傳承。數年前,王心心因緣際會在南投鹿谷的內湖國小展開為期三年的「當代南管泥土計畫」,教導該校學生從無到有地學習南管,孩子們從抗拒、接受、投入到上台演出,有模有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土地山林之間

文字|李秋玫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藝@書

在時空中 追尋大提琴組曲的足跡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被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的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並在十二年的鑽研後發表演奏,此後即成為古典樂的夢幻經典。席伯林的《早安,巴哈先生》巧妙地以此樂曲的結構作為書的主要架構,將巴赫、卡薩爾斯與自己在三個時空中不斷地交錯,帶引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經典,更是他自己將音符化為文字,重新詮釋出他自己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文字|蔡育昇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老派聚場」樂齡表演藝術經驗分享會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文字|陶維均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一)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二)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三)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四)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藝@展覽

雕刻物件 召喚過往靈光

擅長透過精細且繁複的雕工與上色,展現物件經擁有者長時間使用後痕跡的木雕藝術家楊北辰,在毓繡美術館推出的個展「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中,即展出一九九七年開始創作的「記憶物件」系列,至近期完成的新作「歷史系列」等共十五件寫實木雕作品。無論是名人提包還是古籍,楊北辰從對物件細節的要求,雕鑿出物件蒼茫而迷人的微光。

文字|吳垠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藝@書

聲音建築的寶典

美麗的建築,不等於美麗的聲響,唯有「建築聲學家」能使它們劃上等號。這罕見的職業,不但得擁有建築背景,更要求有雙精銳的耳朵。在全球不到兩百位的聲學專家中,徐亞英無非是亞裔人士的佼佼者。在他與音樂家廖倩慧合撰的《築音賦聲》書中,集結了他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經手的案例,讓讀者看到知名音樂廳、法院、博物館、文化中心背後,趣味而溫暖的聲音故事。

文字|李秋玫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我吃,故我演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餐桌上的音樂課 感官的救贖 靈魂的鬆綁

作曲家與食物的親密關係

西貝流士能作曲能指揮,非凡成就與香檳脫不了關係?埃里克.薩提作品古靈精怪,因為他都吃「白色食物」?巴爾托克沉默寡言,但自家製作的手工果醬、酪梨,或他沒吃過的魚,就能打開他的心房?對音樂的品味與理解,若往生活裡尋,會更有滋味,作曲大師也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音樂,才能有更深刻的領受,與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文字|楊馥如、李秋玫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獻給大師們的兩道自創食譜

巴爾托克的酪梨沙拉 當年巴爾托克在洛杉磯吃到人生第一顆酪梨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嘗了一種「大小和顏色像小黃瓜,質地像奶油,而且可以抹在麵包上的水果。」還說:「風味類似杏仁,但沒有甜味。做沙拉很適合,能配綠葉蔬菜、蘋果、芹菜、鳳梨、番茄還有美奶滋。」讓我們就照巴爾托克的想像,為他量身打造一道酪梨沙拉吧! 材料(1人份) 酪梨1/2個、小黃瓜1條、紅洋蔥1/4個、小番茄10顆、羅勒葉少許、檸檬汁半顆量、海鹽適量、黑胡椒適量、冷壓初榨橄欖油3大匙、蒜泥少許 作法 先調沙拉醬汁:均勻混合檸檬汁、橄欖油、海鹽、黑胡椒、蒜泥。 將酪梨去皮去核、小黃瓜洗淨後切成適合入口的小塊,紅洋蔥切絲,小番茄對切。 混合步驟2食材後,拌入羅勒葉,最後再加醬汁調味即可。

文字|楊馥如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餐桌上的心理學 抓住他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

接待國外音樂家訪台時的「美味哲學」

對接待人員來說,受邀來台演出的音樂家,不管是個人演奏家及音樂團隊,要讓他們在短短的來台期間,不但要有台上的精采表現,也希望給他們賓至如歸的體驗,費心打點他們的「胃」,正是其中關鍵。但國情不同文化有異,大餐未必合胃口,所以指揮大師可能也愛喝永和豆漿,演奏家可能更愛烤香腸攤,而台灣之光的水果香蕉,也會是交響樂團團員人人爭嚐的美食!

文字|陳茂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舞台後的便當學 吃得安心,才能跳得優雅美麗

雲門舞集國際巡演時的「訂便當心法」

雲門舞集一年到台在海外巡演,兩三個月走過數個國家、十幾個城市是常態,在這樣旅途倥傯的行程中,如何讓舞者順利用餐,好好上台,可說是藝術行政的重要工作。雲門國際事務組長莊婷琪表示,訂便當看似小事,也是大事,出國前就得上網做功課找好店家,到了當地還要盡量實地走訪、溝通餐點內容等需求,也需掌握便當送抵時程,以免耽擱大家的工作。

文字|莊婷琪、張慧慧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餐桌上的天文學 將食材端上舞台 讓差異玩耍對話

以色列小偶戲院《雞蛋星球》

如果在這個宇宙中,有一個星球,上面的一景一物,都是各種食材的組合這就是以色列小偶劇院打造的《雞蛋星球》,創作者Zvi Sahar因為一次家人聚餐而激發的奇想,開始尋找食物、宇宙、機械零件與音樂連結的可能路徑,加上他們擅長的即時投影與現場擬聲音效,呈現一則發生在太空深處的友情故事,蘇聯機器太空人與外星青蔥人的相遇,冷硬機械與自然食材的交流,鋪陳雖然差異,也能和諧的對話

文字|黃馨儀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專題 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構大神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文字|陳茂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藝@電影

銀幕上的表演藝術 迎向二○一九

揭開新的一年,這個月就有好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電影作品。有翻拍恐怖片經典、以舞蹈學校為背景的《窒息》,有韓戰戰俘收容所裡的踢踏舞《搖擺男孩》,有小說家陳玉慧首度執導、以劇團為背景的《愛上卡夫卡》,還有好幾部與音樂家或搖滾樂相關的電影,讓你進電影院也能離表演藝術很近很近!

文字|田國平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