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總監安東尼.薩金特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設定核心目標 早早暖身才能啟動「藝」能

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總監安東尼.薩金特經營經驗分享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文字|盧家珍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穿越時空絲路的「無垢」

從日本看無垢舞蹈劇場《觀》的文化版圖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文字|邱馨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創啊文創,劇場人創作之外的最大挑戰?

從文創園區旁被驅逐的劇場空間說起

日前驚傳,在松山文創園區旁經營五年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因房租飆漲,被迫在三月底熄燈另覓去處,這件事不禁令人納悶:為何在標榜文創產業的地域,卻連一處劇場空間都經營不下去?曾讓許多國家在世界發光的「文創」一詞,不知為何卻在台灣成了排擠創作者的惡夢,財團的生財妙方;而「文創園區」迄今也無法提供堪用的劇場,劇團仍要自己想辦法架燈、架觀眾席這一切,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文字|白斐嵐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藝術家 相信觀眾

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談劇場經營

趁著去年底來台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身兼多重身分的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也應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之邀,舉辦「法國製造──場館經營及創作人才培育經驗分享」座談會,與台灣劇場人分享他的劇場經營經驗與想法。 歐利維耶.畢表示身為藝術節與劇院總監,他堅持「愛藝術家、相信觀眾」,與觀眾建立關係永遠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提出「相信觀眾」的論點,強調要以信仰宗教的態度相信觀眾,以觀眾為羅盤,因為「觀眾是聰明的」。

文字|羅苑韶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青夢魂體

探索「河左岸」劇場美學

創立於一九八五年、被歸屬於「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河左岸劇團」,在卅周年前夕,舉辦了「河左岸30」系列活動,包含論壇、影像展,及作品《星之暗湧2014》與《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的復刻演出。回望這個由非戲劇科班文青們所組成的劇團,卻透過身體,「形塑出台灣人被壓抑的身體圖像」,而從青春轉為中年,唯一不變的是主體總是不斷地透過記憶、意識、幽魂、夢境,間接而折曲地,繞射或折射而現。

文字|林乃文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由真實所建構的劇場 是怎樣的「真實」?

克里斯多夫.萊普奇「當代紀錄劇場」講座側記

應臺北藝術節之邀,現任奧地利薩爾茲堡大學(Universitt Mozarteum Salzburg)導表演系教授的克里斯多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來到台北與劇團進行交流,並在臺灣藝術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針對「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進行兩場演講,介紹這一波自九○年代起以德國為發展中心的當代劇場創作型態。

文字|陳佾均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偶」同行 嬉遊波蘭劇場

波蘭劇場紀行

去年年底,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應波蘭科哈諾夫斯基羅登市立大眾劇院之邀,造訪波蘭三個月,編導演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偶戲《夜鶯》。這次獨特的工作經驗,讓她有機會認識波蘭的劇院經營現況,與偶戲發展情形,同時也跟波蘭劇場界分享的自己的偶戲創作心得與成果。透過本文,鄭嘉音也與本刊讀者分享她在波蘭劇場的所見所聞。

文字|鄭嘉音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迎向網路時代 藝評人依然「專業」嗎?

記2014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第廿七屆大會(北京)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兩年一度的年會,於十月十五至廿日在北京舉行,因應平面媒體的萎縮與網路時代的來臨,此次年會的主題即為「一個新世界: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業評論」,探討網路時代提出對藝評的種種挑戰,藝評人如何兼顧評論專業及與公眾溝通,並拓展評論的影響力。

文字|陳國慧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下一站,暫停!?

從十方樂集、TC音樂節劃下休止符談起

近期兩個音樂圈消息震撼了樂迷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宣布下一屆停演!台灣現代音樂堡壘的「十方樂集」宣布轉型縮編!兩個分別經營十年與數十年的優秀音樂活動與團隊,為什麼在這個時刻選擇暫停?探究其中因由:重視物質更勝心靈的藝文土壤難種新果實,資源短缺也難挹注其生存;而在高倡文創產業的今天,藝術一窩蜂往通俗與同質性走的情況,也逐漸犧牲了前瞻性與獨特性的空間,這些現況,似乎也是聲聲警鐘,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文字|李秋玫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錢井」擊垮「前景」 大小樂團何去從?

世界各地音樂團體的危機與未來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文字|林采韻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親民起步 打造國際未來

側記「2014衛武營玩藝節」

從十月上旬在高雄起跑的2014衛武營玩藝節,內容除了有精采的國內外演出,也有不時在衛武營園區中發生的各種藝術活動,誘引大大小小的民眾參與與感動。而持續之前台北華山藝術生活節的國際鏈結策畫,此次更以三個場地來讓團隊展現更多可能,讓國際策展人看見。藝術,於是從在地起跑,親近人心,進而被世界看見,這是一個亟待表演藝術界同心攜手前進的美好未來

文字|張慧慧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為孩子的未來點亮藝術的燈?

「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現在與未來」座談摘要

台灣的兒童表演藝術演出發展多年,成果豐碩,蓬勃時期團隊眾多,演出票房場場滿座;不過近年來因為景氣不佳,導致親子表演市場的萎縮,而在創意方面,也令人期待能有更新穎的展現。相對於臺北兒童藝術節所引進的多樣化國際演出,國內團隊在經營與創意耕耘上,面臨什麼困難?期待什麼改變環境的可能?本刊與臺北兒童藝術節合作,邀請國內團隊、學者、劇評人齊聚一堂,交流對當前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看法,並對當下的環境,交換意見提供建言。

文字|黎家齊、林立雄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用藝術打造一把通行世界的鑰匙

專訪文化部長龍應台談「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文字|盧家珍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開創先鋒 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

曾經擔當許多次「第一」的衝刺角色,陳國慈再次被賦予重任,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重而道遠的她,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典章制度,為旗下三館未來的順暢運作與合作無間奠定基礎。她感謝文化部在中心籌備階段對體制的轉型與接軌做了完善的安排、並邀集一群優質的董監事成員;更欣然中心有三位優秀藝術總監李惠美、王文儀、簡文彬。她期待未來:「我們從這裡出發,希望將來讓全台灣,無論在各個角落的觀眾,全部進到三個場館來欣賞表演!」

文字|李秋玫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見劇場生死的瞬間

《觸身.實境》 展演儀式劇場幕後的物與人

無垢的作品被稱為儀式劇場,雖說是呈現幕後準備工作,開場的擺設卻同樣如一場祭儀,走入的舞者也如同進行儀式般莊重。如今有多少儀式或儀式的準備工作還這般莊重呢?在一切輕便化、形式化甚至娛樂化的現代社會,或許反而是無垢這樣的團體真正承接了儀式的精神。

文字|孫得欽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亞洲 尋找個人與體制的平衡

專訪前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節目總監相馬千秋

六月中下旬,應台新藝術獎之邀,日本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前節目總監相馬千秋特地來台擔任該獎國際決選評審。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的策展工作,相馬千秋展現了她開闊的視野,讓藝術節成為亞洲創作力的開放平台,並鼓勵創作者與社會的對話。趁此機會,本刊商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劇場的林于竝老師專訪相馬總監,一談她對日本、台灣與亞洲表演藝術的觀察。

文字|林于竝、陳汗青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揮舞創意 讓樂團邁向廿一世紀?

側記「樂團營運管理工作坊」

台北市文化局七月中舉辦了「樂團營運管理工作坊」,邀請澳洲昆士蘭交響樂團執行長蘇菲.嘉勒,針對「21世紀國際樂團的發展趨勢」、「樂團的經營與永續:藝術行政」等主題,與國內樂團經理人進行分享。蘇菲.嘉勒強調創意與資訊是廿一世紀公司經營的重點,樂團也一樣,她認為好樂團具備的三大條件就是「社區參與」、「多元化」與「適應力」,擁有這些能力,才能躋身重要交響樂團行列。

文字|李秋玫、江育瑩、侯伶儒、林立雄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活在當下! 玩味劇場的魔幻時刻

側記高中教師的「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國家兩廳院特邀「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仲夏夜之夢》,本刊也特別舉辦「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帶領教授表演藝術的高中老師進入莎翁的黃金年代,除了介紹劇作家的時代背景外,也透過分組讀劇,直接碰觸文本情緒。在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的引領中,無形地灑下藝術教育的種子。

文字|張慧慧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瀨戶內海藝術祭到寶藏巖

旅行劇場 移動中探索空間與記憶

一齣以「滅」與「生」作為主題的旅行劇場,於是經由藝術家林舜龍與差事劇團的合作,在瀨戶內夏季海洋的各島嶼間生成;這不免讓人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產生密切的聯想這「滅」的主軸,發生在現今仍具現於寶藏巖的歷史斷面之上:被現代化想像的怪手挖得僅剩殘壁的違建,在歷經時間痕跡的浸漫後長出來的蔓草,是連結《海洋女神》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相關「滅與生」的文化抵抗嗎?

文字|鍾喬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時不打烊劇場邁進

專訪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王孟超

甫於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個國家級劇場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劇場工作經驗,腦中已經畫出許多新劇院的未來藍圖,他期待臺北藝術中心要玩出不一樣的定位,從外型到內涵都很「潮」,打破「只在週末,只演午、晚場」的一般模式,在劇場提供不一樣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讓年輕人、貴婦,都「揪團」參與的演出。

文字|朱安如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推廣練功都好 「累積」還需努力

從今年讀劇活動倍增談起

關心劇場活動的讀者應會發現,今年的「讀劇」活動特別多。這樣一種「排練中」型態的展演,從各主辦單位的舉辦內容來看,向外推廣或對內練功的目的都有,當然在表演功力與戲劇環境素養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來看,是否也反映了整體環境的匱乏?需要「用力」累積的,還有更多

文字|吳思鋒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阮」讀劇 等花開結果!

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讀劇展演觀察

今年眾多的讀劇活動中,嘉義阮劇團所舉辦的「見花開劇展」系列之「劇本農場」計畫,展現出迥異於其他讀劇的特色:從邀請劇作家進駐嘉義體驗創作,到以公開對談方式讓劇評人與劇作家及觀眾面對面討論,參與讀劇活動的成員涵納了戲劇從無到有、從文本書寫到粉墨登場的各種表導演相關工作人員、觀眾、劇評人,可說體現了劇場藝術實踐的全面性,也顯露了長期深耕、鼓勵創作的核心意圖。

文字|楊美英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燃發熱情 啟動音樂的播種工程

記「Taiwan Connection」十周年

從二○○四年十二月啟動「Taiwan Connection」,小提琴家胡乃元年年如候鳥返鄉,帶著台灣的音樂家,給觀眾一場又一場精采的音樂會。一切的初衷,就是希望鼓動音樂家的熱情,傳達給觀眾無限感動。沒有指揮的樂團,音樂家從被動轉為主動,演奏曲目也愈來愈有挑戰性,胡乃元期待的「TC」,不是每年年終才盛開的美麗花朵,而是一項播種的工程,十年,只是一個起步,試想建構一種可傳承的精神。

文字|林采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