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溫吉興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

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文字|吳思鋒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蹈家

梅卓燕 以舞為誌 銘記絢爛人生

她笑的時候,好像一個小女孩,怎麼也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經過了五十歲梅卓燕,香港知名舞蹈家,編舞也跳舞,她用舞蹈寫自己的人生日記,寫自己從中國舞跳到現代舞的歷程,寫她與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的相知相遇。一場舞蹈的宴席,五十歲舞照跳,獨舞片段回顧過去種種,未來,還是要跳下去

文字|鄒欣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

蔡柏璋╳魏雋展

由蔡柏璋和魏雋展主演的新戲《浪跡天涯》才開賣不到廿四小時,票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秒殺完售。回過神來,我們才驚覺,劇場走到這個時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票房明星」。 兩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現階段的成績,無疑是同年齡層的創作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蔡柏璋,擁有嚴謹而完整的科班訓練,卻完全沒有學院派的包袱,作品貼合時代脈動,從《K24》到《Re/Turn》,無一不是口碑票房雙贏的佳作;魏雋展,從默劇、小丑、操偶到寫實表演,自稱表演系統「雜食」,卻深厚紮實,表演作品如《最美的時刻》、《假戲真作》,屢獲台新獎入圍肯定。 然而,他們並不以此自滿,反而不斷透過上課、旅行、閱讀等,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創作歷練。談及未來的生涯願景,他們都認為,把自己變得更好,整個劇場環境才會改變。 面對這個世代劇場工作者普遍的生存難題,魏雋展說:「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或許,唯有認識這點,挫折和失敗,才能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才能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督促自己繼續進步。

文字|施彥如、廖俊逞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野草舞蹈聚落藝術總監

吳建緯 散發身體的芬芳

在兩廳院與卡菲舞團合作的《有機體》中表現備受矚目的舞者吳建緯,而從今年開始,他展開的新的舞蹈道路成立了「野草舞蹈聚落」,將推出創團作與中國編舞家邢亮合作,吳建緯形容這次的《兩個身體》像是包心葉,「結構出一個更複雜的狀態。我想要探索身體之外、形象之外的意涵,透過仔細的觀察,藉由動作的探索,散發某一種芬芳。」

文字|李時雍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問師何往 夢裡再聚

憶美序老師

在戲劇領域育才無數、譯有多齣經典劇本的黃美序教授,於上月廿四日辭世,享壽八十六歲,令戲劇界人士惋惜懷念不已。美序老師的論著《戲劇欣賞》可說是許多愛好戲劇者的入門書,其做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與精神,對許多親炙於他門下的學生可說是影響深遠。本刊特邀與黃美序教授有深厚師生與同事情誼的文大戲劇系主任徐亞湘教授,特撰此文記述老師行誼,讓我們看見這位對台灣劇場界貢獻良多的學者如何在戲劇的道路上,以身教實踐對戲劇志業的追求。

文字|徐亞湘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拍點之前,休止符之後

紀念恩師徐頌仁

身兼指揮家、鋼琴家、學者、作曲家以及教育家等多重角色,徐頌仁教授於上月五日上午,因骨癌辭世,享年七十二歲。先生自德國留學回台後任教於東吳大學,並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後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並曾任北藝大管絃樂團指揮及音樂系系主任。 教職之於,徐頌仁不僅有多部學術著作及樂曲發表,並客席國內主要職業樂團,在歌劇及芭蕾舞劇方面的豐富經歷更是國內樂壇少有。促成許多部重要歌劇劇碼公演外,並致力於演奏水準的提升。先生為人謙和穩重,深具學者風範,在近卅年教職生涯中造就桃李無數,從不吝時間循循善誘,其成就與奉獻,必當為後人緬懷。

文字|許惠品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編導

何應豐 細火慢燉 就是「不急」

作為香港第一代的獨立劇場工作者,何應豐一路走來,始終站在邊緣位置,以不疾不徐、不刻意設定目標的腳步,在劇場中思索、創作。他理想中的「完全劇場」,演員及幕後設計群,從排戲的第一天就應該完全投入。他認為,導演不是獨裁者,而是要挖掘出不同人的生命經驗融合在一起。當然,有人說這個理想是個不存在於現實的烏托邦,但何應豐依然「不急」,在他的「烏托邦」裡細火慢燉每一個作品。

文字|李玉玲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王世緯 百變妖姬「獨」步舞台

台上的她,妖豔、鬼魅,台下的她,陽光、開朗這就是王世緯,觀眾眼中的舞台「百變妖姬」。像團火的她,對生命無畏、充滿好奇,身體總是先行於思考,走上演員之路順理成章,也以精湛的獨角戲表演站穩舞台。她說:「當演員很幸福,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未來能一直演下去,不管到了幾歲。」

文字|張慧慧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暨影劇編導

王小棣 再續未竟的劇場夢

說起王小棣,大家就會想起她的影劇作品如《大醫院小醫師》、《赴宴》、《波麗士大人》,還有最近在文林苑都更案、華隆罷工、大埔事件等現場聲援的身影。但資深些的劇場觀眾,應該也不會忘了她經營的「民心劇場」,曾經推出不少實驗性劇作,也培養出蔡明亮、李小平等現在響噹噹的導演暌違劇場剛好廿年,王小棣回來了,在兩廳院的邀約下,以與京劇小天后黃宇琳合作的獨角戲《丈夫的一千零一夜》重返劇場,她還是忘不了「心目中理想的劇場」

文字|李玉玲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傾聽台灣的「新」聲

徐伯年 ╳ 林芳宜

對於那些想在音樂中尋求平靜與心靈寄託的人,現代音樂令他們頭痛不已,但愈想要依循古典音樂模式理解,得到的卻是愈混淆的答案。太多人對於現代音樂充滿著好奇,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然而身為現代人,不該不接觸現代音樂。在兩廳院新點子系列推出多年後,今年首度聚焦音樂,推出「新點子樂展」,引領觀眾聆聽屬於台灣的新聲音。 在音樂會演出之前,讓擊樂演奏家暨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以及作曲家暨此次樂展策展人林芳宜,為讀者打開現代音樂之門,共同分享現代音樂的現況、困境及未來。

文字|徐珞玹、黃思瑋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

張世珮 隨遇而安 嘹亮歌唱

《四月望雨》中溫柔的鍾有妹,《隔壁親家》裡婉約的李招治這是台上的張世珮,台下的她卻是個性調皮、有著「天塌下來也不怕」氣概的「山東大妞」。主修聲樂的女高音,卻因緣際會踏入音樂劇的世界,就這樣一路「玩」得開心不已;最近她又將隨著音樂劇《天堂邊緣》的演出,再度嘹亮歌唱

文字|李秋玫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阿喀郎.汗 奔向無止境的自我超越

阿喀郎.汗又要來囉!這位在台灣備受舞迷歡迎,次次到訪都給予觀眾驚喜的舞蹈家,這次將帶來探問自身身分認同的鉅作Desh,以僅僅自己一人的台上演出,搭配葉錦添獨特的舞台設計,顯然又是一次觀賞的驚豔!而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阿喀郎,也在訪談中透露他將不再自己上台跳舞,未來將朝向電影創作發展

文字|林亞婷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如夢之始的創作靈光

賴聲川 ╳ 黃哲倫

黃哲倫,美國知名華裔劇作家。作品多次入圍及榮獲斯坦伯格劇作獎、奧比獎、普立茲獎等各大獎項,《蝴蝶君》更是奪得一九八八年百老匯東尼獎,是唯一榮獲此獎項的華人。一九九四年至二○○○年期間,被美國總統柯林頓認命為「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委員。最新作品《中式英語》在二○一一年也再次贏得傑夫獎殊榮。 賴聲川,台灣知名的劇場及電影、電視導演、編劇,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出自其手膾炙人口的戲劇作品繁多,《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是台灣創作者中,對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同為對全球劇場貢獻良多的藝術家,一位在美國以傳統的現代戲劇模式,用英語從事劇本寫作;一位以中文即興的劇場導演方式,開始了編劇的生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模式,到底有何不同?而其過程又有甚麼不為人知的技巧與方法?讓我們藉此對談,一探其中的奧秘。

文字|施彥如、黎家齊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金枝演社資深演員

施冬麟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看金枝演社的戲,他力道十足的演出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施冬麟,這位一身流浪氣息的粗獷演員,卻有著極其清醒、敏銳的靈魂,深切地相信,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以獨角戲《王子》再度挑戰哈姆雷特一角,施冬麟說:「這齣戲是我的投射,與哈姆雷特糾纏許久的很大原因是,我非常認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文字|張慧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李國修 1955.12.30~2013.7.2

年表 1955 出生於台北 1971 就讀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 1974 在學校話劇社展開戲劇生涯 1980 演出耕莘實驗劇團(即蘭陵劇坊前身)《新春歌謠音樂會》。   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趙旺一角,表現備受好評。   進入中華電視台,參與《綜藝一百》演出 1983 演出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冷板凳》。 1984 演出蘭陵劇坊《摘星》,同年與賴聲川、李立群三人成立表演工作坊。 1985 演出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6 成立「屏風表演班」 1987 導演屏風表演班創團作《1812與某種演出》實驗,隨後於一年內編導《婚前信行    為》、《三人行不行Ⅰ》、《傳與本記》、《民國76備忘錄》等作。  演出表演工作坊《圓環物語》。 1988 編導《西出陽關》、《沒有我的戲》、《三人行不行Ⅱ-城市之慌》。 <p style="margin-left: 27.0pt;

文字|鄒欣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文字|金士傑、朱安如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我還在等待悲傷真正湧現的那一天

我知道的李國修,其實是個很悲觀的人。或許很多做大事的人,內心都是悲觀的。不論是寫劇本、經營劇團,或只是日常生活大小事,他永遠預先設想最糟的情況,然後善盡職責、做到極致;極致之後,就等著接受考驗。他和我都是悲觀的人,但我們的悲觀不太一樣。我的悲觀對自己的生活或想法會有破壞性,他的悲觀卻是一種動力。

文字|紀蔚然、陳琡分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談李國修的劇場創作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文字|王友輝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為台灣人說故事,繼續……

「後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文字|許雁婷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管風琴家

克利斯多夫.布爾 讓古老與前衛並進

管風琴家克利斯多夫.布爾雖然是德國人,但卻沒有印象中的嚴謹刻板,反而顯得隨性自然,不管是約訪過程中的互動,或是創作上的多元嘗試。雖然彈的是讓人覺得「莊嚴肅穆」的管風琴,但同時也玩爵士、搖滾、流行樂,合作對象更有畫家、電子舞曲DJ、舞者、錄影製作人、甚至默片在不一樣的音樂類型中,布爾總能從中得到靈感,讓管風琴展現出前衛的魅力。

文字|李秋玫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