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字號展「巴洛克」原味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

國內、外小型合奏團對於國內樂迷的吸引力,一直不如大型交響樂團。不過二月再度來台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擁有精確的演奏風格、音樂性及技巧,其馳騁世界樂壇達四十年之久的實力,不容國內樂迷再度與之擦身而過。 該團自一九五二年成立至今,一直維持不設指揮的模式。創團之初,由十二位西西里音樂院學生組成,計有六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及一架大鍵琴。幾十年來,雖然團員有所替換,難得的是仍有部分創始團員留任其中。長久以來,除了大鍵琴手爲女性外,全爲男性團員,但此次來台的成員中,第一小提琴手另有新人轉任,增加了一位女性團員Mariana Sirbu。 不僅該團四十年的團齡令人稱道,團員所使用的提琴,有的歷史也已在三百年以上,其中不乏「瓜奈里」(Guarnieri)、「瓜達尼尼」(Guadagnini)等名琴,以充分展現詮釋樂曲的精緻性。 義大利巴洛克音樂一直是該團最爲著力的演出重點;當然,本世紀作品也在其拓展曲目之列。三年前首次來台及本場演出都以彰顯該團拿手曲目爲特色;而此次更以全場義大利作曲家作品爲主,觀眾可以欣賞到該團最道地的詮釋手法。 目前該團是Philips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將,本場壓軸曲目:韋瓦第的《四季》,是其成名之作,一九八三年以此曲錄音,全世界銷售量達一千萬張以上,贏得白金唱片的殊榮。另外,也有以此曲爲背景拍攝的LD,分別就春、夏、秋、冬的主題,將音樂與大自然做一次視聽的高度融合。三年前及今年都在音樂會中推出此曲,可見受其團員及國內樂迷喜愛的程度了。 我在三年前聆賞了該團首度來台演出,對其團員間默契佳、自然流露巴洛克音樂的原味,以及散發淸麗的琴音,深感以「恰如其分」來形容其演奏之精確度,實不爲過。

文字|徐淑鈴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頑童驚夢 拉威爾歌劇《小孩與魔咒》

經歷兩年的籌劃,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將在四月初首演拉威爾的童話式歌舞劇《小孩與魔咒》,這場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由樂團在台下樂池伴奏,音樂家於舞台上兩側演唱,舞台中心則由蘭陽舞蹈團的小朋友融合芭蕾與現代舞,舞出孩子的幻想世界。全劇長四十五分鐘,在四月這個屬於小朋友的月份,最適宜家長帶著小孩去欣賞。

文字|邢瑋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音樂 即將上場/音樂篇

樂色繽紛的十月

十月的燦爛輝映此起彼落的音樂演出,眞是內行看門道,外行凑熱鬧。聯管傾力演出的《復活》交響曲是馬勒迷不可錯過的盛會,至於尙在馬勒門外徘徊的樂迷則不妨先參加劉岠渭博士特闢的講座。舒伯特的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也有同樣體貼的導賞及現場聆聽機會。此外,仍有許多音樂節目,都是急於向讀者推介的。

文字|徐淑鈴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給台灣的公開信──《無限江山》的寓意

在這個時代,在台灣,爲什麼要演李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極富浪漫才情,一生又悲劇色彩濃重,既身陷大、小周后間的愛情糾葛,又兼歷一國君主到階下囚徒的激烈轉折,在政治上備受爭議、卻因文學才情而飽獲推崇,確是極具衝擊力的戲劇題材。但是,當代傳奇劇場此時此地推出李後主的故事,卻別有深意。 後主的詞章名句,一千多年來已深植人心,不讀詩詞的人也可能對取自他的詞章的「昨夜夢魂中」、「花月正春風」、「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向東流」、「煙水寒」這些影視劇名耳熟能詳;中學生的新詩散文,也經常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甚至「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新文藝翻版。當然李後主絕不僅是這類粗心大意的文藝腔的廉價供應者;王國維便對他推崇備至:「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台灣的寓言或預言? 當代傳奇劇場的著眼點,首先放在北宋/南唐對峙與今日政治局勢的比照上。南唐小而且美,民生富庶,爲維持偏安局面,便採低姿勢,經常向北宋進貢。但宋太祖兩詔後主北上,後主都辭而不往,宋於是遣大軍直取金陵,後主只能肉袒出降,遭軟禁宮中。太宗即位後,對他詞中表現的故國憂思不悅,竟在七夕後主生日的飲宴上,以毒酒賜死。 此次演出飾演李後主、並親任導演的吳興國,對這位「藝術君王」充滿同情又頗有批判之意。他認爲由於大環境與個人特質所限,後主雖想改革,但能量太低。他的悲劇,會不會是今日台灣的「寓言」甚至「預言」? 政治、人性、藝術、宗敎的戰場 《無限江山》從後主死亡的七夕歡宴開場,倒敍其登基以至城敗國破的悲運。整體架構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成形,卻直待找到《李淸照》的作曲關雅濃,一人可以將作曲、編腔、寫譜獨力統合完成,才有了呈現的信心。編劇則找到《曹操與楊修》的作者陳亞先。饒富興味的是,面對這樣敵我分明的敏感政治題材,大陸劇作家投射的重點卻是後主一介文人在政局動盪中的無力感;知識分子一跟政治接觸,就變得卑微、盲目。文革到六四的創痛,在劇本中呼之欲出。 演出時大、小周后二合爲一,由魏海敏一人分飾,表現演員傳統的特色;李後主卻一分爲二,他的另一個自我隨時會出現

文字|閻鴻亞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灣的活力.生活的希望──《人間孤兒1992枝葉版》

五年前汪其楣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在台北市立社教館演出《人間孤兒》,曾經引起文化界的震動。在《薪傳》之後,戲劇舞台上終於也出現了一部宏觀回顧台灣史的作品。 這種宏觀,在即將推出的新版中發展得更爲完整。全劇由地塊拼移、島嶼湧出海面、蟲魚鳥獸的萌生開始演起,對照世界各國文明開拓史及摧毁史的進展,一路推演到今天。《人間孤兒》既是自然觀,也是世界觀的。 從這條思路出發,對於島嶼上的强權進出、勢力爭奪等種種悲歡情事,演出者的態度總是平心靜氣,不悲憤,頂多感歎,而充滿開朗、健康、前瞻的希望。全劇由原住民遙遠的歌謠,續以漢人、閩人、客家人不約而同的《三字經》唸誦,一開始,就表明了肯定精神文明的態度。 在原版《人間孤兒》中,汪其楣大量採集、整理古今關於台灣的文學資料,這些資料在舞台上立體而具象地綴連呈現。伴以此起彼落的歌謠,整齣戲就像一篇歌詠體的敍事詩。整體風格活潑而充滿動力,在吼叫與溫柔、奔跑與凝止中,在由所有演員接續完成的大敍述中,許多戲劇性片段,許多姿勢、身段,會乍然蹦出,塑造一個煥然一新的舞台景象,又瞬息溶解消散,展現了國内劇場罕見的一種屬於「表演」的活力。 五年後的《人間孤兒》號稱「枝葉版」,擺明要在與根莖牽連的關係上,演出更多生活的細微感觸。重新招收的二十六名演員來自天涯海角的不同階層、背景;有教師、工人,有大學相關及不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生;有來自蘭陵、優、環墟等不同風格劇團的成員,還有兩位聾劇團的資深演員。排練前集體的暖身活動,就是國劇動作、傳統及地方戲曲唱腔、漢詩吟唱加上鋼琴間歇伴奏的奇妙混合。這些人的生活體驗也大幅充實了《人間孤兒》的情感與現實血肉,取代了前一版的文學篇章。 第一版《人間孤兒》之後,汪其楣在藝術學院又編導了風格近似的《大地之子》,並巡迴全省演出。她説:「《大地之子》可以説是一齣屬於台灣鄉鎮的戲,《人間孤兒》則是屬於台北都會的。」 此時此地,重做一齣五年前關於台北的戲,心情上有什麼轉變? 汪其楣認爲,今天的社會,有權力的人(指掌握錢、勢及媒體的人)所做所爲較以前更爲自私、短視,但人民智慧心性未泯,甚且更令人寶惜。新編的《人間孤兒》是對後者的深情注視,將以幾個家庭的變遷爲經,表現這個島嶼上多數人的生活。那些並不喧嚷,但

文字|閻鴻亞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車庫裏的玉米田──《一根新竹的素描》

爲什麼台灣的客家人比閩南人少?爲什麼客家人多數分布在桃、竹、苗? 成長於新竹的社區劇場「玉米田」,用輕快的筆觸速寫這段跨越兩百年的故事。不過,「玉米田」本身的故事,幾乎也同樣曲折離奇。 這個劇團去年一月成立於邱娟娟家的車庫中。那時,她從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過兩年半,已做過魔奇與屏風的舞台設計、希爾特布景公司的製作經理、電視廣告的藝術指導,以及三部揚名國際的電影《舊情綿綿》、《刀瘟》、《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的藝術指導。然後,她回到新竹老家,成立劇團,自資辦了四屆戲劇營,一面培訓,一面持續推出四齣戲,有的在大學、工地露天巡演,有的就在家中車庫。爲什麽選擇車庫?她説:「因爲簡單,因爲便宜,一、兩萬元就可以做一齣戲。」 拮据度日的小劇團今年得到了文建會的補助,夠他們在車庫裏演一百齣戲,終於能把經營多時的客家人遷台史搬上文化中心的大舞台。邱娟娟的編導手法,也從簡樸的概念變化出豐富的意念。全劇第一部分〈活動的雕塑〉,就在觀衆席當中演出。觀衆坐在新竹的地圖上,看著市民在自己的身邊扮演生活趣事。第二部分〈畫裏的故事〉則從環境劇場走人敍事詩,以客家山歌牽引出先民墾荒、械鬥,以及日據時代歸屬感的掙扎。同樣是鮮明變換的生活剪影,點滴鋪陳出今昔之間的異與同。 玉米田目前有二十二名團員,包辦幕後工作之外,還要上台串演五、六十個角色。他們的熱情與生命力,就像新竹的一根歡喜的樹苗。 (閻鴻亞)

文字|閻鴻亞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深情組合

三位演出者都是國內年輕的女性演奏家,擔任長笛的蕭秋雲,曾任台北市靑少年管樂團首席,之後赴日就讀東京音樂大學附屬高校,獲推薦赴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深造。擔任大提琴的王佩琴,十四歲時通過敎育部音樂資賦優異甄試,赴美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自先修班一路直攻研究所,今年又取得美國Drexel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文憑。擔任鋼琴的徐馨慧,現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這三人所組成之三重奏,將巡迴演出海頓《三重奏作品15號》、韋伯《g小調三重奏》作品63號、達瑪斯《奏鳴曲》、蒙其雅利《三重奏》及費寧斯坦的七首精緻小品。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