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大肠面线、臭豆腐、碗稞甜不辣;筒仔米糕、蚵仔煎米粉汤、药炖排骨蜜酥鸡排;珍珠奶茶、木瓜牛奶、小笼汤包、东山鸭头、鲁肉饭、牛肉面 肉粽肉圆、四神汤……」咦?这些是台湾味吗?没错,这正是董事长乐团的《众神护台湾》专辑中的一首歌〈台湾味〉,不知道和你的台湾味是否相同?也许台湾味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不尽相同,菜色不同、曲调也各异,但正如我们这次专题「消逝中的台湾味」前言所述,若是以「台湾味」作为一个名词,它其实很抽象、朦胧,让我们难以准确掌握定义与内容;但当我们在碰触到它的时候,会自然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因为「台湾味」并非固定的物件、动作行为或技艺,更夹杂了我们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生命里的台湾味。而其所交集的,正是这块土地上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的共同底蕴。

「你呷饱未?」可谓是我们公认最有台湾味的问候了,无论是在街头巷尾、清晨或深夜,这句话都不时地在我们耳边响起,从这个在稀松平常、人与人之间亲切的问候就可以看出,「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意义,而「办桌」,更可以说是在是台湾人早年生活中很重要的「常民仪式」,举凡婚丧喜庆都离不开它。这次两厅院「艺术出走」的《十二碗菜歌》,导演樊宗锜就是以「办桌」为创作基底,并且抓住台湾人爱「吃」的心理,他以人称「阿灿师」的国宝级办桌师傅林明灿的成长故事作为发想,在舞台上办桌兼扮戏。

「上个世代的父亲很威严,不太会对孩子嘘寒问暖。」这是樊宗锜写剧本时访问了阿灿师与几十位阿伯,所领悟到的传统父子间的普遍群相。「父子互动冷淡,亲子之间有一段很大的情感距离,很多儿子直到爸爸过世了,都不知道爸爸在想什么。」在这出戏里他想要料理的,正是这许多家庭都无解的跨世代难题。而出身「总舖世家」的阿灿师,也将遵照「八庆一丧」礼俗,亲手烹调一道又一道的办桌大菜,随著父子间的亲情大戏端上台。此外,两厅院也请到不同世代的唱将杨烈与蔡昌宪,联手演绎这对不擅表达关爱、又无法忽视彼此的父子,可想而知,演出中除了两位巨星精采的对手戏外,国台日语的流行金曲也一定不会少。

「办桌就是两个味,一个古早味,一个人情味。」编导樊宗锜如是说,而他也惋惜地这么独特的料理文化,正在渐渐消失中。其实,随著岁月的脚步,许多以往我们身边以往未曾留意的东西,的确不再复存。现在,不妨就让我们跟著《十二碗菜歌》中记忆的味道出发,闻一闻、听一听、找一找,寻找还有哪些正在消逝中的台湾味……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