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艺闻观点 News Review 人为因素造成,教育学生也该说服家长

数学老师上艺能课,艺能教育未来堪虑

根据教育部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学中央辅导群,最近针对各县市进行的调查,发现不少音乐、美术等艺能课及生活领域课程,不只是被借课,甚至就因为被「配课」而消失了。显然虽然教改多年,但五育失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艺能科老师退休或出缺,学校补的却是国、英、数等主科教师,艺能科老师完全从学校「消失」。

长期的失衡,一方面造成台湾学生的文化与生活素养不足,另一方面,辛苦栽培出来的艺能科老师,也失去了培育下一代的机会。台湾要作为「文化大国」,要培育的是有文化的国民?还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人?

根据教育部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学中央辅导群,最近针对各县市进行的调查,发现不少音乐、美术等艺能课及生活领域课程,不只是被借课,甚至就因为被「配课」而消失了。显然虽然教改多年,但五育失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艺能科老师退休或出缺,学校补的却是国、英、数等主科教师,艺能科老师完全从学校「消失」。

长期的失衡,一方面造成台湾学生的文化与生活素养不足,另一方面,辛苦栽培出来的艺能科老师,也失去了培育下一代的机会。台湾要作为「文化大国」,要培育的是有文化的国民?还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人?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人为的因素占大部分原因。教育部从二○○九年六月、民国九十八学年度起就已经将「艺能教育正常化」列为校长的考绩条件之一,并且三申五令要求学校要遵循规定。但如此的情况依旧蔓延,主因就在于人对政策的转弯及曲解。看起来大家习以为常,但却衍生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良知在哪里?他们作假的行为等于是为学生做了极为不良的示范。第二点,由于我担任学务长工作,正在推动「全人教育」政策,也就是让学生们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发展。过程中让我更深深感触美育如果没有从小接触、扎根,到大学在来提倡都已经是为时已晚。

整个教育制度的落实从政策制定、学校执行到家长配合都是环环相扣的,假如今天家长的认知在于希望能教出健康活泼的孩子,五育均衡、健全的个性,那么他们就不会只为了升学而向学校施加压力;假如校长也不屈服于升学导向为办学的宗旨,这种扭曲的教育现象就不会发生。因此学校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有必要说服家长,「正常人格的养成,正是需要有正常的教学来支持。」

学校是一个「养成全人」的地方,要如何建置一个「健全」的园地来培育孩子,这就是「学校」与「补习班」最大的差异!这需要靠主事者的担当来完成。如果连这样的概念都没有,就愧对于社会的信托,如此就算政府发布再多的政策都将会被漠视。因此选对人去做对的事是很重要的。此外就是家长的心态要正确,当然最终还是要看这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到底在哪里?培养只会念书考好成绩的好学生但很少接触音乐会,或是根本没有进过美术馆看过美展等等,这些对成长过程所造成的缺失及影响,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却因此对孩童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的深远。很多智能的获得不仅只在于课堂上,透过对接触艺术、阅读、音乐及同侪之间的学习,都是重要的来源。

日常生活中,需要舒压时懂得如何寻求音乐、绘画、舞蹈等管道满足自我,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更需要借助于美的鉴赏力,我想这是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要达到这样的需求,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知道有这些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不是抹煞他们学习艺文的机会。再者,从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来,学校的艺能教育并不是精致艺术家的培育,要的是能具备普罗的艺术文化素养与鉴赏力,并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养成,换言之,台上有杰出的表演者,台下也需要有欣赏的观众。

当然我们可以将食衣住行都降到最低需求,日子还是能够过的,然而整个生活失去了文化的动力,这将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私校也许有招生压力及经营的难处,会以升学导向来领导教学,若要突破现状就必须靠学校与家长之间协调;但是拥有公部门资源的公立学校就一定要有责任去落实全人教育的政策。改革是条艰辛且漫长的路,但今天不做明天将会是后悔的开始。(采访整理  李秋玫)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