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英国国家剧院的日子》(脸谱出版 提供)
艺@书

什么是艺术总监,什么又是国家剧院?

尼古拉斯.海特纳是前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许多可为殷鉴的制作和无可比拟的成功。在这本他所写的《我在英国国家剧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让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紧跟在他身后的摄影镜头,穿梭在国家剧院、办公室、排练场等等场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他对艺术总监角色的想法,与「国家剧院」代表的价值与应有个性的思考。

尼古拉斯.海特纳是前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许多可为殷鉴的制作和无可比拟的成功。在这本他所写的《我在英国国家剧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让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紧跟在他身后的摄影镜头,穿梭在国家剧院、办公室、排练场等等场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他对艺术总监角色的想法,与「国家剧院」代表的价值与应有个性的思考。

自二○○三至二○一五年,长达十二年的艺术总监生涯,尼古拉斯.海特纳(Nicholas Hytner)为英国国家剧院写下了辉煌的历史新页,也留下了许多可为殷鉴的制作和无可比拟的成功。在近日出版的《我在英国国家剧院的日子》Balancing Acts: Behing the scenes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一书中,他深入详述了关于「艺术总监」这个职位的许多不同面相、各种眉角,他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他所坚守的立场和准则,以及更重要的是阐明「国家剧院」代表的价值与应有的个性。

在「权衡」中,显现国家剧院的意义

即使英国剧场环境跟台湾有所不同,但若与欧陆剧场的剧团型态相较,其实英国的剧院经营,尤其是国家剧院的体制和社会责任,不仅对于台湾剧场场馆,甚或剧团与创作者们在检视、思考自身与场馆间的关系时,都有许多值得借镜之处。在一开始的〈引言〉一章里,海特纳便利用许多日常的工作片段,说明了他身为「艺术总监」与「执行总监」的职务分野,他们是如何在行政、管理、艺术方面相互合作,使得场馆得以顺利运作;我们也能看见办公室的人们对馆内的制作,提出批评建议与个人观点,以及他在策划、制作、管理各种节目,或面对创作者、剧作家、演员的所思所想。他的文字让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紧跟在他身后的摄影镜头,穿梭在国家剧院、办公室、排练场、咖啡店、会议中的每个场景,甚或也包括他自己执导的演出工作。同时也能知道,其实导演工作与艺术总监的职责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一半进行创作、一半肩负管理——也难怪导演出身的海特纳能够如此驾轻就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传奇总监的十二年职涯纪实,看他如何运用『平衡的技艺』,让戏剧重回大众生活」,当中取原书名「平衡的技艺」一词,在我看来其实那比较接近一种「权衡」。戏剧与大众生活、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功,并非绝对二分的天平两端,而是应该去评估、去权衡国家剧院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信念与价值又在哪里?「倘若国家剧院不能够有些时候制作大众不想要的东西的话,如此的剧院就永远不能如大众所愿。」海特纳引用劳伦斯.奥立佛的话说。

重新思量:国家的剧院应该做到什么?

当台湾的三大国家场馆成形,地方表演艺术中心也纷纷投入资源自制节目的今天,身为创作者的我们、作为场馆营运者的人们,都需要重新思量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和合作模式——进入场馆的艺术家不能只是想著创作的事;而场馆中的非创作者,也不能没有对于艺术的判断思维。该如何重思、要想些什么?这本书便能提供一条明确的道路。

更有甚者,在海特纳递交艺术总监职位申请书前,他也引用了廿世纪初,国家剧院成立前的一份建议方针,并在末尾加上了自己的理念:「国家剧院应审视其名称的构成要素,国家的剧院也应探索国家的状态与剧场的极限。」于是,在那样厚实的英国剧场文化基础和文学底蕴中,海特纳领航下的国家剧院作品,受到了国内大众的喜爱、进场观众倍增,属于我们的「国家剧院」们,又该以何立基呢?

 

口述|许哲彬

文字|陈茂康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