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没有框架的人,说无遮拦的事
思想不短路

创造价值:艺术传产维系命脉的不二法门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妇》为例,总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笔建构要挑战Netflix的线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为何不将受疫情影响而延至年底在院线上映的《黑寡妇》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让各地付费影迷先睹为快?因为该片的全球院线票房预估超过十亿美金,得失之间,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还难以达到。虽然表面上这里谈的好像是「价钱」而非「价值」,但观众为何仍然愿意花较多的钱跑进电影院看一部大片?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妇》为例,总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笔建构要挑战Netflix的线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为何不将受疫情影响而延至年底在院线上映的《黑寡妇》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让各地付费影迷先睹为快?因为该片的全球院线票房预估超过十亿美金,得失之间,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还难以达到。虽然表面上这里谈的好像是「价钱」而非「价值」,但观众为何仍然愿意花较多的钱跑进电影院看一部大片?

本专栏在上一期提到从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到电子资讯时代的文明演化「三波论」,以及其间产生的各种艺术型态或作品,进步与否?何为进步?谁来界定?能否被界定等问题。奉艺术只能「为艺术而艺术」为圭臬的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有句名言:「时尚是丑陋的代名词,让人难以忍受到必须每六个月改变一次。」那么无法不随著时代而不断改变的艺术创作,在时间的片段过程中不也或多或少地形同某种时尚,甚至曾引领出某些时尚吗?只是在纯艺术的领域里,一般不会,甚至有点不屑于采用「时尚」这种倾向大众流行的通俗字眼。上期专栏也提及企业家Biver先生认为无论文明如何演化,人类在迈向未来之际必须坚持一贯的理想,并让它世代相传。但这颗初心的意义与不同时期昙花一现的美好「时尚」区别何在?言词机锋的王尔德又提供我一个四两拨千金的妙喻,就是不要做个对「任何事物的价钱都能了若指掌,却对价值毫无概念」的人。

现场与非现场的价值区别

年初以来许多艺文展演均受疫情影响而停顿,有部分转以网路直播或录影播放作为因应。但演出者失去实体舞台及票房收入,和社会上许多时薪阶级或靠论件计酬维生者同陷经济困境!即使疫情过去,取得便捷且相对廉价的网路平台是否正在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甚至局部取代现场,成为观看表演的常态?此一问题实际上自廿世纪初以来已持续发生,起因无关疫情,而是影音录制及传输科技的发明、进化和普及。「再生的非现场」取代「舞台现场」的隐忧也曾不断被提出,然而至一九六○年代已飞黄腾达的唱片业非但未取代现场演出,两者间反而形成鱼帮水、水帮鱼的相互拉抬效应。

有趣的是,无论是六○年代兴起的电视,或七○年代后录影机和光碟烧录器的相继问世,均未造成电影院的没落。或问,电影本身即非舞台现场表演呀?但别忘了电影院里有许多不相识的现场观众,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和独自坐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是很不一样的。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妇》为例,总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笔建构要挑战Netflix的线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为何不将受疫情影响而延至年底在院线上映的《黑寡妇》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让各地付费影迷先睹为快?因为该片的全球院线票房预估超过十亿美金,得失之间,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还难以达到。虽然表面上这里谈的好像是「价钱」而非「价值」,但观众为何仍然愿意花较多的钱跑进电影院看一部大片?原因不一而足,其中也包含「价值」。

从生活功能提升到传世价值的另类范例

再看另外一个同为日常用品,却好像和现代人生活渐行渐远的例子:手表。源自欧洲,靠发条动力及齿轮运转的机械钟表是个已有五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十八、九世纪被赋予珐瑯彩绘及细致金雕等各类工艺,在单纯看时间的功能外,座钟及怀表成为当时贵族及上流中产阶级所喜爱的文玩。廿世纪初能戴在手上的机械腕表问市,则发展为一件以实用性为主且更亲民的民生用品。但一九七○年代日本精工社发明更精准而廉价的石英表技术,十年内即打趴以瑞士为首的传统机械表业,许多百年品牌因此关厂倒店!

然而企业家Nicolas Hayek(1928-2010)于八○年代旋即让此一夕阳产业起死回生,除以现代化经营理念重整产业链外,他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是推出Swatch,以牙还牙地用更低廉的造价推出外观时尚、多采多姿的塑胶壳石英表,从日本人手中夺回手表的市占率。但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并购一些已经奄奄一息的瑞士机械表历史品牌,聘回许多老师傅重新钻研传统机械表从机芯到外壳的制表工艺,相当程度地带动了近卅年来此一传产领域的复苏及市场开拓。其所强调的核心价值在于机械表本身的工艺性(可收藏)及传承(可传家),不同于用几年就可以丢弃或被汰换的电子表。

近年手表看时间的功能又被智慧手机取代,二○一五年Apple Watch上市更被视为将压垮传统表的最后一根稻草!唯瑞士企业家Biver却能反向思考,认为苹果表可重新培养年轻人戴手表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当他们更有经济能力时,就有机会注意到具历史及人文价值的机械表,成为未来的客户!

读者若有耐心读到这里,试将第三大段的「手表」换成「艺术」或「音乐」,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