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艺术的概念在美术馆已属常见。图为刻正在北美馆展出的「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声音装置展」现场,丹尼.凡桑的空间装置《此时此地》。(台北市立美术馆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破框架的异响艺想/概念先探

数位时代 音乐风景的互动新境界

全新媒材替代传统音符 生活声响编织崭新乐章

这些新媒体的功能与强大的渲染与连结的力量,几乎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熔成一炉了,所谓互动艺术的概念早已渗透入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广告墙、建筑外观,所有耳朵能看,眼睛能听,甚至会让你忍不住想去触摸的现代艺术早已成形,一种艺术的革命已经跨出新的纪元,未来的展演空间或表现方式的划分也都将愈来愈模糊,疆界不再。

这些新媒体的功能与强大的渲染与连结的力量,几乎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熔成一炉了,所谓互动艺术的概念早已渗透入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广告墙、建筑外观,所有耳朵能看,眼睛能听,甚至会让你忍不住想去触摸的现代艺术早已成形,一种艺术的革命已经跨出新的纪元,未来的展演空间或表现方式的划分也都将愈来愈模糊,疆界不再。

曾几何时,我们的耳朵,不,应该说是我的耳朵吧,已经渐渐习惯去搜寻非乐音的音乐(什么是非乐音的音乐,我自己的定义是:非调性的及非乐器以一般方式演奏的「声音」,但是具有音乐的基础特征如节奏或音高,与音色等特质的声音现象,举例来说,一般的噪音或音景或电子声响都有可能),尤其是最近开始学泛音(注)唱诵之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了,任何震动产生的共鸣与声响,都会吸引我耳神经的驻留,试图想像如何将这个声音再度还原成『可以使用』(一种再制吗?)的音色。这就好像一个看多了绚丽色彩与浩瀚景物的人,开始喜欢用黑白基底去探寻观察记录周遭的视觉环境一样,空间与留白的层次感忽然就超越了熟悉的具象形体与色彩。

「三萤一云」  艺术媒介新风潮

这好像也跟艺术史的发展不谋而合,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在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艺术家其实有点像是反映现象的传递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呈现什么样的作品,作家使用文字,画家使用画笔,音乐家使用乐器或音符,来形塑他们心中的世界,传递给世人,成为一部部的作品。然而这些表达的工具,到了大量电子产品与网路媒介光电科技盛行的当代,已经完全颠覆了,据我所知,有人形容我们生活在「三萤一云」的时代,什么是三萤一云呢?「三萤」是三种萤幕:电视、电脑与手机;「一云」呢,是一个对我而言也很新的名词:「云端运算」,我赶紧很习惯地去google了一下,于是找到了维基百科:「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网际网路的运算新方式,在电脑流程图中,网际网路常以一个云状图案来表示,因此可以形象类比为云端。云端运算的资源是动态而且虚拟化的。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回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看完这「三萤一云」的阐述,当代艺术的形貌好像就呼之欲出了。

其实在目前,不管是极简、极限,或者是跨界都早已蔓延在各种艺术型态之中,表演艺术如音乐,戏剧或舞蹈、建筑、摄影、装置等视觉艺术类都已经快速地吸收与体现这些当代艺术的美学观与表现形式,然而刚刚提到的「三萤一云」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音乐家手中的声音来源。视觉艺术家表达的媒介,戏剧舞蹈也不会自外于此,电子音乐、装置、跨界、新媒体艺术、动画游戏、人机互动……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简直来不及诞生。由于这些新媒体的功能与强大的渲染与连结的力量,几乎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熔成一炉了,所谓互动艺术的概念早已渗透入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广告墙、建筑外观,所有耳朵能看,眼睛能听,甚至会让你忍不住想去触摸的现代艺术早已成形,一种艺术的革命已经跨出新的纪元,未来的展演空间或表现方式的划分也都将愈来愈模糊,疆界不再。一个3D银幕的广告中处现这样的景象: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大楼群间,许许多多拿著液晶银幕的人从各个角落渗透进来,不久之后,一支大熊站在高楼顶往下望,仿佛就要跃下寻找鲑鱼,猴子在树上对路人扮鬼脸,令人惊艳的是一只抹香鲸缓缓地从原来应该是喷泉的水池中摆出他那美丽的尾巴,片子的结尾是一个小女孩进入热带雨林中与一只蝴蝶相视而笑,上班族与路人们站在尼加拉瀑布旁观赏世界奇景,然而这些都是3D银幕的效果。想想有一天我们可能就在台北街头经历到这些?

声音的剧场演出  无界的艺术奇想

最近看到一句话形容德国艺术家郭贝尔(Heiner Goebbels )的作品:「管他是什么?太棒了!!」多么经典的一句话!因为真的是无法定义也很难描述这位作曲家(或说是剧场大师吗?装置艺术声响大师………)。今年三月份,德国的莱茵普法蓝次邦(Kunstpreis des Landes Rheinland-Pfalz),颁发最高艺术成就奖给这位大师,肯定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评审团指出,郭贝尔是当代音乐与剧场的专家,但也是突破框架的创新者,他擅长运用多媒体去冲撞传统音乐会与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涵盖空间、灯光、语言、文字,当然也包含乐器与声音,他寻找甚至发明新的素材,去实现他的「音乐剧场」的理念。

他的创作概念贯穿传统与当代,逻辑与荒谬,横向与纵向的连结,具有丰厚与活跃的内涵,被所有评审一致公认实至名归。并且认为他不仅是在德语系领域,他也是一位国际性的艺术家,其影响力正在持续发酵。

而加拿大鬼才导演罗伯.勒帕吉也在最近的作品《众声喧哗》Lipsynch中,挑战人声的极限,一路将人声从最单纯如婴儿的哭声,到间接透由电话或录音轨,留声机发出的声音,甚至是电子合成的,语音治疗、歌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声,透过故事文本将其揭露呈现在舞台上,长达八小时的演出,挑战表演艺术的极致,不管对演员甚至是观众,都是一项大胆的尝试。

互动科技上手  音乐展现新境界

今年六月中刚举行过的「澳洲互动音乐节」(New Interfaces for Musical Expression++, Sydney Australia)中,很有趣的我们看它的标题用的是“Expression”(呈现),而不是“performance”(表演),因为发出声音的不是乐器与人,而是所有的电子声响与互动装置,来自全世界的声音艺术的作曲家聚集在这个国际会议中,发表他们的作品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一个即时互动的击乐系统的实践与探索,即兴创作与混沌震荡器」、「一个吉他手势的电容传感器,物理隐喻移动的音乐表演《声音的弹跳》」,或者如:「互动音乐工作室中的独奏家」、「供市民即兴伴奏的线上装置」、「当代舞蹈动作中的情绪作用」、「钢琴演奏者跨越多重八度的动作分析」、「在 LinuX手机上使用开放音乐软体来评估音乐处理器」……,看到这些最新的声音与表演者的相关研究,我们是否可以想像他们呈现出来的装置与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除了论文与声音的研究之外,这里也有几个很有趣的互动装置空间作为「展场」呈现的作品。有利用twitter发展出来的一个声音与网路连结互动的作品,它是有故事延展性的,所以时间、使用者、语言,都是可以改变它最后呈现结果的因素;另有一个从展览第一天就启动的赛车游戏,结合声音装置与影像在展场中体验虚拟实境的赛车与音速竞标的快感,不过呢,这一切如果没有亲临现场的话,是否可以体验呢?也许在不久的未来,透过网路的连结,我们就可以体验也说不定,那时的艺术发展又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先不要去想了吧!

:泛音唱颂:一种借由口腔的基础震动产生共鸣之后的频率音波,神奇的是,它具有一种古老遥远的神秘气息,未经科学证实的在深入冥想的状态下,它具有某种生理与心理互为影响的疗愈作用。

(作者按:在此特别感谢交大音研所曾毓忠教授提供资料,曾教授也于今年带领交大研究生参与盛会,发表作品。)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