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吉《钢琴协奏曲》(1957-58)分谱之一,全曲无总谱,各分谱之先后、关联由指挥与演奏者决定。大写字母代表作曲家提示的演出方式,这样的指示有84条之多,多半给予演奏者极大的自由度。(T.& H. 提供)
里程碑 Milestone 绝唱

是艺术大师还是江湖郎中?

进人九十年代,音乐界真是流年不利。两年前刚走了以政治音乐闻名的诺诺(L. Nono,1924-1990,义籍),今年初夏又殒落了系列音乐的创始人梅湘(O. Messiaen,1908-1992,法籍),最近则是实验音乐的大师凯吉(J. Cage,1912-1992,美籍)。诺诺以系列音乐闻名,刻意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并以拼贴技巧著称。梅湘于1949年在西德「达姆斯大新音乐夏令营」发表「音型的张力」,为系列音乐的滥觞。他结合了宗教的虔诚与鸟鸣音型以及印度节奏,独树一格。凯吉则以其预置钢琴、机遇音乐和突发事件(happening),开发了音乐创作新美学观,特立独行的风格享誉全球,堪称乐坛怪杰。以上三位大师,风格虽各异,引领五十年代的音乐革命,却是各有功劳。

1977年五月间在西德首府波昂举行的「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年会暨世界音乐节」,特别安排了一场五十年代经典作品音乐会,由科隆电台管弦乐团演奏史托可豪森(K. Stockhausen,1928,德籍)的〈点〉(1952/66)、布烈兹(P. Boulez,1925,法籍)的〈赠品〉(1957/62),凯吉的〈钢琴协奏曲〉(1957/58)与诺诺的〈飘零之歌〉(1956)。在三首极富数理组合的系列音乐间,安排了凯吉的钢琴协奏曲,当时看著他即席发散分谱,独奏家时而弹奏、时而环绕钢琴,以棒捶敲击琴弦或琴板,形成相当强烈而有趣的景象,颇令人震惊。这到底是另一种新的表演形态,抑或是江湖郎中卖膏药?简直是「无政府主义」!太不可思议了。

音乐西东因缘际会

1982年返国服务以后,在艺术学院开了现代音乐课,尽管我并不太喜欢凯吉的作品,但是不举他的创作实例,却又觉得不够完整,不够庄重。我们在「作曲专题研究」课上还实地演练了他的预置钢琴曲目,学生们都很喜好。八十年代初期,凯吉曾随康宁汉舞蹈团来台演出,台北因而突然间刮起了新艺术的短暂旋风。尔后有某位作曲家,曾私下携带了部份国内作曲家的作品,到旅馆请教凯吉,他却从众多作品中,独挑我最引起争议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再三褒奖,很出我意外。一九八八年暑假,海峡两岸的作曲家在纽约举行研讨会,吾等有幸在ASCAP的晚宴上与他聊天,对他的笑容举止平易近人,印象深刻。后来,两厅院有意在1991年秋举办「第一届台北国际现代音乐节」,情商由我具名邀请凯吉前来助阵,获得首肯;后来却因临时杀出了个新顾问,否决了该案,略谓「天底下众多著名作曲家,为何偏偏选了凯吉一人」?虽然,我们曾试图将现代音乐节转化为现代艺术节,邀请凯吉与康宁汉舞蹈团再度来台献艺,惜乎能排的档期凯吉没空而作罢!如今,也就成了绝响了,遗憾之至。

低限机遇实验突发

凯吉,一九一二年九月五日生于洛杉矶,父亲为发明家,幼时志在神职。一九三○年前往巴黎学习建筑,后来却迷上了沙替(A. E. Satie,1866-1925),而改学作曲,曾于1934年至一九三七年间追随十二音列大师荀伯格学习作曲。一九三八年他尝试过十二音列作曲法的写作,其后逐渐偏离了欧洲式正统音乐的创作语法,也舍弃了就近取材的可能性(诸如爵士音乐),而热衷起太平洋隔岸,亚洲的哲学思想与音乐文化来。他喜欢印尼的甘美朗音乐(gamelan),拜过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习禅,也研究过中国哲学思想和《易经》。融合了以上三种亚洲文化遗产,创造了他崇尚自然亲身体验生命哲学、永保赤子之心的风格;也创造出了光怪陆离、灿烂绚丽的近二百首「实验音乐」作品。

综观凯吉的音乐创作,有取材自乐音或噪音者(他不觉得是噪音)、有运用一般乐器或重新改造乐器者。有使用日常生活器皿或录音机、收音机、电子合成器或电脑者,连播报新闻的组合都成了他的音源。记谱有正统五线谱记谱法,也不乏图形记谱法。演出的形态也可以随机调整,形成可变组合、外加多元媒体的配合,成就了他近乎「音乐剧场」般,融合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于一炉的「新音乐」景观。从此,低限音乐、机遇音乐、突发事件、实验音乐……都成了凯吉的代名词,琳瑯满目而目不暇给。当然,凯吉也曾坦承,有些作品的演出后,他自己都无从辨认,但这原是即兴的必然,无损于艺术创作的完美。

今年九月起,欧美各大音乐节庆将有一系列凯吉作品的演出,单以法兰克福为例就有二十四场音乐会与凯吉有关;科隆电台管弦乐团更将于九月十九日首演他的管弦乐作品〈103〉。如今,庆生会变成了追悼会,欢乐颂变成了安魂曲。科隆电台新音乐部门负责人Becker Carsten沈重的说:「原先为凯吉八十大寿举行的首演,将如期推出,而且凯吉将亲临会场,只是不在指挥台上,然而我们将在观众席上为他预留一个位置」。他的这番话,感伤中带著凯吉音乐的幽默与耐人寻味,也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怀念与追思。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潘皇龙

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作曲硏究所毕业。西德职业作曲家联盟会员。82年起担任国立艺术学院理论与作曲副教授。84年创立「台北现代音乐中心」。87年膺选「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中华总会」理事长。

 

凯吉〈新音乐〉代表作品:

预置钢琴:

《Bacchanale》(1940)《Prelude for Meditation》(1944)

《Sonatas and Interludes》(1946/48)

《Concerto for Prepared Piano and Chamber Orchestra》(1951)

录音带音乐:

《Where Are We Going, and What Are We Doing》(1960)

《Bird Cage》 (1972)

机遇音乐:

《Credo in Us》(1942)《String Quartet in Four Parts》(1950)

《Imaginary Landscape No.4》(1951)

《Music of Changes》(195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1957/58)

《Europeras I & II》(1987)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