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音号》在真实的同名轮船上演出,船上每个角落都是故事发生地。(朝宗文旅公司 提供)
上海

演出量大爆发 「沉浸式演艺」已成最夯热潮

回顾过去一年的中国表演艺术,最能代表年度发展特点的就是「沉浸式演艺」了,从上海引进英国制作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以来,中国本产的沉浸式表演风起云涌,其中也有不少屡创票房佳绩,也让沉浸式演艺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成为主流演出。但究其内涵,照猫画虎的有之,炒作噱头的亦有之,还须编导演们在艰辛的创作之路继续探索。

回顾过去一年的中国表演艺术,最能代表年度发展特点的就是「沉浸式演艺」了,从上海引进英国制作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以来,中国本产的沉浸式表演风起云涌,其中也有不少屡创票房佳绩,也让沉浸式演艺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成为主流演出。但究其内涵,照猫画虎的有之,炒作噱头的亦有之,还须编导演们在艰辛的创作之路继续探索。

岁末年初,回眸二○一九中国大陆表演艺术气象报告,可谓风云变幻,波诡云谲。若要选一个年度热词来抓取这一年的特点,则非「沉浸式演艺」莫属了。

无论是从时髦的角度或有趣的角度,从创新的角度或票房的角度,大概都无法否认:二○一九是沉浸式演艺爆发的一年,而且还会漫延到下一年、再下一年。岁末最新发布的《中国沉浸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沉浸式演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成为主流演出。

点铁成金的演艺新趋势?

自二○一六年末,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引进制作英国著名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一开票就创造了奇迹。不到一周,一万张预售票全面售罄,获得六百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创下了了演出销售史上的纪录。上演三年来,《不眠之夜》平均票价约七百一十元,上座率超过95%,其中外地观众超过40%。截止到目前,该剧已连续演出九百一十七场,观众人次逾卅万,创造了总收入2.7亿人民币的历史性高票房,成为中国大陆现象级的爆款演出。

同样,号称「长江首部漂移式沉浸剧」的《知音号》,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卖报的小童穿梭于人群,小贩卖力吆喝著,身穿旗袍的淑女匆匆踏上了民国时代的船轮甲板……轮船浮沉晃动,船上舞池摇曳,整个表演场地是一艘真实的同名轮船,它载著观众在长江游走漂移,船上每个角落都是故事发生地。这样的演出体验方式无疑是别出心裁的,演出至今不过两年,《知音号》累积演出三百五十多场,观众超过廿万,票价人均人民币三百元,票房已高达五千万元以上。

知名的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也终于按捺不住,他执导的沉浸式戏剧《成都偷心》在成都开演。首场票十八秒售罄,在微信、微博、豆瓣等网路媒体、社交平台上形成热议话题,网路曝光、点击量累计达几亿人次。

这样的业绩,不由得不让人惊呼:「沉浸式演艺」是个什么鬼?!居然能如此点铁成金?!

于是,各地沉浸式演出蜂拥而起。据统计,大陆70%的沉浸式演艺产业和产品都在近两年诞生,并实现了从几乎为0到200+的增长,从二○一六年的廿家猛增到了二○一九年的两百多家。

真正的「沉浸式」还待探索深究

但不见得从业人员都真正了解沉浸式演艺的内涵和核心;实际上,照猫画虎的有之,炒作噱头的亦有之。不少创作人员以为,所谓沉浸式就是把原先的剧院舞台替换为实景场地演出而已。于是乎把《浮生六记》改在实景园林中演唱;相声演员脱下大褂,坐在茶馆里,扮上角色,边喝茶边说笑……等等,一股脑都被称为沉浸式作品了。

沉浸式演艺到底是个什么鬼呢?真正的专家指出,沉浸式演艺具有四大特征:一、环境营造。透过环境氛围营造及还原故事真实场景,为观众打造「另一个时空」。二、互动性。没有固定演出区,游客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参与剧情的互动。三、多感官体验。除了调动观众的视听觉,还要调动嗅、味和触觉,让演出多维度地萦绕观众。四、角色扮演。观众可以直接参与表演,成为剧中人,甚至推动剧情发展。总之,强化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让观众真正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从参与者成为创作者者,乃是沉浸式演艺的价值所在!

显然,目前中国大陆众多所谓沉浸式作品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华丽炫技,它离沉浸式题中应有之义尚远。难怪《黑娃演义.白鹿原》、《法门往事》、《触电.鬼吹灯》等一批沉浸式专案的票房和口碑都是如此的落寞清冷。

看来,沉浸式演艺的确是门好生意,而其未来也已成气候。但在看到那片美丽的风景之前,沉浸式这颗果实的内核和精髓,或许还须编导演们在艰辛的创作之路上探索很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