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哟娜啦》进行「办桌呷饭 × 田野踏查 × 青少年集体创作」结业呈现,融入行为艺术、戏剧表演,述说个人与地方文史的苦痛记忆。(某某某的工具箱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9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趋势探索 现象8:食物连结土地记忆,藉「吃」探寻人生况味

舞台办/扮桌正流行 有形无形皆有味

「办桌」可说是台湾珍贵的民俗文化资产,也是台湾文化的符码、接地气的保证,今年表演艺术界不约而同出现了多项与办桌/饮食主题相关的节目,而且分散全台各地,观众透过参与共食,分享了戏剧角色的人生滋味,或只是借用办桌形式,领略创作者所想传达的故事与情感。

「办桌」可说是台湾珍贵的民俗文化资产,也是台湾文化的符码、接地气的保证,今年表演艺术界不约而同出现了多项与办桌/饮食主题相关的节目,而且分散全台各地,观众透过参与共食,分享了戏剧角色的人生滋味,或只是借用办桌形式,领略创作者所想传达的故事与情感。

根据文献记载,台湾的办桌起源,可上溯至清朝时期,随时代迁移、生活方式变化,七、八○年代慢慢演变成现今型态;之后受到城市发展、餐厅林立等因素影响,似有没落趋势,千禧年后开始出现各种振兴或消费话题的迹象:二○○一年交通部观光局将高雄内门的办桌列为「台湾地区十二项大型地方节庆活动」之一,也有文创设计和商圈行销以办桌作为美学概念或活动模式,甚至有台中市议员将办桌场景搬进议事厅,二○○九年听障奥运在台北的闭幕仪式办桌三百五十桌,宴请选手们在舞台上边吃办桌边看表演,二○一七年世大运在台北的开幕仪式「缤纷岛屿」则是以动画投影和国乐、舞狮等视听元素共组了亮丽的「大囍桌」等。

由此观之,原本是台湾日常饮食生活文化的「办桌」,已经被认定为珍贵的民俗文化资产,值得珍惜、推广,同时也就成了台湾文化的符码、接地气的保证,如此究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新进展或是话题式的消费,有待后续观察。

有趣的是,不知何以名之的机缘巧合,二○一九年表演艺术界不约而同出现了多项与办桌/饮食主题相关的节目,以时间顺序来看,六月起巡演的《饮食男女》、八月《莎哟娜啦》,九月上旬《宝岛办桌》与《想家的100种方式》,十月《府城流水席》与《一个人的庙会》,十一月《阿洒步路扮一桌》、《十二碗菜歌》与《呷饱了没》,分布在宜兰、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成为全年度观察艺文生态无法忽视的现象。

逗阵吃饭 回到办桌的情感本质

若是回归办桌的本质特色,不仅是一种宴客方式,除了美味料理之外,其社会意义在于结合了生老病死的生命礼俗,广至满月酒、婚宴寿宴、丧礼、乔迁之喜、春酒尾牙等,也是人们连络情感、发展人脉的社交场合。

以「两厅院艺术出走 全台走透透」的《十二碗菜歌》为例,即是以总铺师父子亲情纠结为核心,串连周边人情世故婚丧喜庆来编织情节,同时试图探讨食物记忆的保存与消逝。十月十七日晚上笔者在台南麻豆代天府前,充分体验该剧呈现手法:舞台上的后半段开席十桌,有机会入桌的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歌舞演出,还能品尝剧中提及的几样古早味台式大菜,但必须全程遵守桌面提供的舞台指示,配合剧情演出,等同于该剧的临时演员;简言之,这批观众可以享用美食佳肴、看戏、必须执行书面指令、随机互动、参与演出,同时被台下的近千名观众所观看(忙碌充实之余,同桌萍水相逢的桌友笑说,这就是「天底下没有白吃的晚餐」)。以其表导演而言,在庙口的野台上形同镜框式舞台的美学概念,兼顾了双面舞台的处理,加上剧情通俗易懂,歌声旋律动人,节奏顺畅紧凑,特别是进行至第六道「阿母的油饭」,舞台办桌工作人员送上的是一空盘,同时台下开始发送观众每人一份油饭和羹汤,达到了某种程度台上台下感受差异的平衡,安排颇富巧妙用心,满场热闹同乐。

一样在庙口、一样有吃桌的《莎哟娜啦》,标榜「宜兰青少年剧场培训暨展演计划」,采集了礁溪、苏澳的在地史地变迁纹理、以及参与研习营成员的生命故事,强调也与在地办桌产业连结,运用一般民众熟悉的空间场域和活动模式,进行「办桌呷饭 × 田野踏查 × 青少年集体创作」结业呈现,融入行为艺术、戏剧表演,述说个人与地方文史的苦痛记忆,使得观演过程一边品尝了富有在地食材特色的总铺师料理,一边要消化强烈的青春青涩与生猛热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