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剧场的目的不只是去营造一个场馆让大家可以来演,而是在设法发挥影响力。」刘怡汝如是说。(国家两厅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疫扰大地,「艺」勇前行

疫情肆虐下 一探剧场未来

访国家两厅院总监刘怡汝

肺炎疫情袭来,以现场性为本质的表演艺术更是重灾区,现今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已建议停办「百人以上室内活动」,更多演出面临停演抉择。作为台湾表演艺术界重要场馆的国家两厅院,一举一动都是其他单位的参考指标,艺术总监刘怡汝指出,除了透过疫情期间特别方案,以配套措施让表演艺术圈获得喘息、以协力方式让团队延续创作活动外,她也觉得这次疫情正是表演艺术界自我体检的机会,可同时思考未来剧场的欣赏模式与可能性。

肺炎疫情袭来,以现场性为本质的表演艺术更是重灾区,现今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已建议停办「百人以上室内活动」,更多演出面临停演抉择。作为台湾表演艺术界重要场馆的国家两厅院,一举一动都是其他单位的参考指标,艺术总监刘怡汝指出,除了透过疫情期间特别方案,以配套措施让表演艺术圈获得喘息、以协力方式让团队延续创作活动外,她也觉得这次疫情正是表演艺术界自我体检的机会,可同时思考未来剧场的欣赏模式与可能性。

二○一九年底,武汉肺炎(COVID-19)的消息初传,大众对于疫情仍一知半解。迈入二○二○年初,农历新年的节庆氛围弥漫之际,疫情却大肆发威,短短几个月迅速蔓延至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夺去成千上万的生命。台湾被预测将会沦为「第二惨」的警告犹然在耳,虽在国家防疫团队的努力下,疫情目前尚在掌控的范围内,但想不到烈火竟在初期就一把烧到表演艺术圈。传染病来得又急又快,顿时消毒、停演、延期、退票……从观众、表演者乃至团队,警钟四处响起。

恐慌是一定的!于是「演」或「不演」这个问题立即考验著主事者的智慧。因应公众集会的活动,文化部随即公布防疫原则及风险评估指标为「能否事先掌握参加者情形、活动空间通风换气情形、参加者之间的距离、参加者位置是否固定、活动持续时间、可否落实手部卫生及配戴口罩」。因此,表演是否举行有了订定的原则,随之而来的选择也有了办法。同时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场馆也制订了疫情期间特别方案,以配套措施让一片惨澹的表演艺术圈获得喘息。

在评估标准之外 更周全考虑

回想NSO的演出者确诊当时,国家两厅院总监刘怡汝说:「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冲击,但若将视野从音乐厅放大到整个国家来看,疫情在那个时间点并没有扩大,只是因为它跟我们离得『比较近』!」事实上,从疫情最开始,场馆就已经给自己出了诸多「模拟题」:若一人感染,或两人感染,场馆将会有什么对应方案。在疫情尚未严重之时,便做好防护机制、超前设想备案,才不至于坐以待毙手足无措。她平静地说:「问我意不意外?我其实没有。事情发生时当然有很大的冲击,但我们已经有一个底。」

疫情发展瞬息万变,除了滚动式调整、考量文化部所给的六个评估标准之外,还要在专业领域上做更谨慎、更细腻的判断。刘怡汝透露三个衡量方向:首要的就是「安全」,也就是保障观众、演出者与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第二点就是「反应」,由于两厅院的身分较为特殊,特别又是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所在,因此在反应时,必须得再三思考。「这是难度相对比较高的一点」,刘怡汝坦言:「很多单位是看著我们怎么做,并且效法跟进的,所以我们清楚知道,自己做出来的决策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演出到什么样的程度喊停?停下来之后会不会造成骚动……每一步都需要缜密周延。例如开春之后面临的就是台湾国际艺术节(TIFA)的启动,纵使酝酿许久蓄势待发,但种种变数迫使它不得不延期。因此到目前为止,只能抓著「安全」与「反应」,尽最大的能耐维持平衡,不引起过度焦虑。接著最后,除了做好自己之外,刘怡汝也期许两厅院成为表演艺术圈里「稳定的力量」,扮演一个能被依靠的角色,沉著、稳定,与大众共同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