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新锐艺评 Review

细赏马勒名作的良机

评大地之歌「乐兴之时」二十周年系列

实际聆听演出,马勒的音乐线条的确更为鲜明,尤其像是法国号一些装饰音都更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相较于原始版,乐手也必须面对更大的挑战,因为每一声部的重责大任都要由各个乐手独力挑起,尤其在面对长线条时,没了可相互替换的同声部乐手,更要仔细计算,以免显露破绽。比较令我意外的是,这场演出中乐团音色并未变得更为明澈,各个声部在线条明显之余仍不乏音量……

实际聆听演出,马勒的音乐线条的确更为鲜明,尤其像是法国号一些装饰音都更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相较于原始版,乐手也必须面对更大的挑战,因为每一声部的重责大任都要由各个乐手独力挑起,尤其在面对长线条时,没了可相互替换的同声部乐手,更要仔细计算,以免显露破绽。比较令我意外的是,这场演出中乐团音色并未变得更为明澈,各个声部在线条明显之余仍不乏音量……

大地之歌「乐兴之时」二十周年系列

5/13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马勒(Gustav Mahler)的联篇歌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系常见曲目,但由荀贝格(Arnold Schönberg)改编之室内乐版演出频率相对较少。荀贝格于一九一八年在维也纳成立「私人音乐演奏协会」(Verein für musikalische Privataufführungen),致力于探索新音乐;有趣的是,该协会明言谢绝评论家参加,不事先公布节目,亦禁止观众鼓掌。另外也因经费考量,将一些大型作品改为室内乐版。马勒的音乐在当时知名度相对较低,是故他的作品也在该协会改编之列,包括《大地之歌》;虽然该协会在一九二二年即解散,荀贝格也未及完成改编《大地之歌》,不过协会倒是成功举办逾百场音乐会,演出一百五十四部作品,改编作品之列也包括了马勒《第四号交响曲》。

听到更鲜明的音乐线条

马勒的乐团时有独奏般的线条,各线条并相互对应,也因此室内乐编制颇适合呈现其音乐架构。但在马勒重要作品常被演奏的今日,是否仍需要演出此番室内乐编制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勒作品厚重的配器虽然有其织度及色彩,但室内乐版一来使其音乐中的线条更为明晰,二来应亦可给予独唱歌手更多的空间,以设计其细部诠释,更轻松呈现咬字,而不必像在原作中耗费较多心神在突出于乐团之上。当然由于马勒往往将声乐线条当成乐团的一部分来架构,室内乐版也会让整体平衡明显变化。

实际聆听演出,马勒的音乐线条的确更为鲜明,尤其像是法国号一些装饰音都更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相较于原始版,乐手也必须面对更大的挑战,因为每一声部的重责大任都要由各个乐手独力挑起,尤其在面对长线条时,没了可相互替换的同声部乐手,更要仔细计算,以免显露破绽。比较令我意外的是,这场演出中乐团音色并未变得更为明澈,各个声部在线条明显之余仍不乏音量,尤其第一首〈叹世饮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明显让人感受到马勒对人声并不留情,并不真的针对特定声音类型(Fach)显扬其美丽的音域、以及避免在其较弱的音域使用厚重的乐团。所幸男高音王典虽是以高音自在著称,但声量及穿透力都未显支绌,感觉即使演出完整乐团编制的原版亦可游刃有余。而且王典虽是抒情男高音,但音色较乾,倘若放在早期德奥派歌手与义大利嗓音的光谱中、应较接近前者,而且声音性格又有种冲劲,实在很适合这套曲子。在之后的曲子中嗓音更开、不受拘束,会让人希望未来能听他演出这出作品的原版。

令人惊喜的美声

抒情次女高音郑海芸坦白说不是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这套曲目的歌手(尤其她二○一七年才成功担纲演出过有美声线条及繁复花腔的罗西尼歌剧《灰姑娘》),声音中也是以中高音域为亮点、并非以深沉音色取胜。这场演出中,一些在中音域(约为d至g音)的段落可以察觉马勒并未顾虑歌手是否容易传声,虽然若指挥能考量采取更从容的速度,歌手应有更佳机会可舒展歌声线条。郑海芸或许不是典型演唱此款曲目的声音类型,但其细腻掌握及在中高音的余裕,倒是展现一种特殊的脆弱感;其对长线条的思考方式,也让不少乐句、尤其在最长、最具挑战的终曲〈告别Der Abschied〉中呈现宛如有美丽羽翼般的鸟儿慢动作飞过空中般的美感。

一向自诩为马勒迷的指挥江靖波先生本次亲自将荀贝格未编完的部分续完。犹记得他二○一七年与假声男高音Nicholas Spanos合作巴洛克与古典曲目时令人印象深刻:该场音乐会中听得出乐手虽非长期浸淫于该场演出的曲风中,却因指挥的意志而能展现对古乐(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的认知。本场演出,乐团能带出各个重要线条基本应形构的层次,虽然成果偏向「仿拟原编制音效」而不必然「追求室内乐式澄澈」,却的确给观众近观此一名作细部乐思的难得机会。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本单元征稿启事】

为培育发掘华文地区表演艺术类评论人才,本刊以公开方式征求表演艺术类评论,入选者即可于本单元刊出。征求评论之条件如下:所评论的作品须在台湾演出,并于首演起两个月内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须为首次发表文章,包含不曾公开于平面媒体或电子(包括网路网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发表,每篇字数1,200字。入选刊登作品可获奖金NT$2,400元。投稿评论文章请e-mail至mag13@mail.npac-ntch.org信箱,主旨标示「新锐艺评」投稿,并注明真实姓名、地址、电话。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