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同义反复的青春情事,在朴实且未被过多技巧牵制的表达,偶尔忘词或者声音微颤等小瑕疵中,唤起观者的心有戚戚。图为《共振》演出剧照。(影响.新剧场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致十六岁的恶情书

记影响.新剧场「十六岁小剧场─少年扮戏计划」五周年

台南的「十六岁小戏节」今年来到第五届,由影响.新剧场带领的「少年扮戏计划」,每年征选青少年麋集一处,从《少年蒙太奇》、《在路上》、《万花筒》、《发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发展出属于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们的日常主旋律,脱不了亲情、爱情、自我生命史与对时事的关注,每届皆触及身体缺憾与课业压力等议题,于《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运用绷带的视觉意象,颇能呼应伴随成长之痛的愈合期必须给出空间,让疮口长出新肉。

台南的「十六岁小戏节」今年来到第五届,由影响.新剧场带领的「少年扮戏计划」,每年征选青少年麋集一处,从《少年蒙太奇》、《在路上》、《万花筒》、《发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发展出属于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们的日常主旋律,脱不了亲情、爱情、自我生命史与对时事的关注,每届皆触及身体缺憾与课业压力等议题,于《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运用绷带的视觉意象,颇能呼应伴随成长之痛的愈合期必须给出空间,让疮口长出新肉。

由台南市政府文化中心与影响.新剧场合作,文化部及台积电文教基金会协办的「十六岁小戏节」,于二○一九年迈向第五届。从初萌茁的《少年蒙太奇》、《在路上》、《万花筒》、《发角》再到《共振Resonance》,已为近年台南暑假最令人期待的戏剧作品。今年更名为「十六岁正青春艺术节」扩大办理,分成「少年扮戏」与「青春创艺」两区块:前者包含「青少年剧场」、「为青春写一首歌」、「跨世代互动GO!玩剧体验」、「高中职校园戏剧讲座暨演出」、「教师戏剧工作坊」、「少年十五二十时.艺术启蒙讲座」六个单元;后者则是「少年有艺术工作坊」与「青春市集」。形式多元是为了广开艺术大门,让人生仅此一次的「十六岁」,能淋漓痛快发挥想像,不预设创作框架,不局限於戏剧范畴,让音乐、舞蹈与装置艺术皆是表达创作方法之一,成为青春最坚实的后盾。

同义反复的「风格练习」(注)

与前几届雷同,「少年扮戏计划」的重点仍落在剧目表演。此次主题《共振》,借由物理系统遇上特殊频率时所发生之振动为喻,将青春正盛的青少年麋集一处。演出场所仍待在黑盒子里,舞台两侧设计自天花板垂坠落地的绷带,时而像琴弦能发出与同龄人产生共鸣的声响,时而像医疗用品防止伤口感染溃烂。

关于青春,高中生们的日常主旋律,脱不了亲情、爱情、自我生命史与对时事的关注,每届皆触及身体缺憾与课业压力等议题,于《共振》中亦未缺席。青少年以敏锐之心表达对社会的观察,对香港反送中所发生的暴力与不公的批判,也反映在剧中。当然也有想透过剧场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扭转结局,如患有多发性骨软骨增生瘤的女孩,若坦然向友人道出身体状态,获得平常心待之而非过度关注及同情,是否也能稍稍在内心放过自己?儿时的过动症让男孩于不断道歉的日常里,保持乐观,学习拿捏与人互动的尺度。

一系列青春金曲串烧中,今年对身体与性别认同之议题,较往年突破,或许与《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三读通过有关,虽然在思考性别气质与刻板印象的深度仍在启蒙阶段,但愿意打开柜子让光走进生命,都是好事。笔者印象中最勇敢的故事,是女孩初尝禁果后血流不止,在冰冷医院孤立无援时,医护人员却纠结著必须找出加害者,不愿相信两情相悦——女性就一定得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当我们谈及欲望与身体时总有太多疑问,学校没教,家长羞于启齿,就连成年以后的我们亦难以为外人道。

这些看似同义反复的青春情事,在朴实且未被过多技巧牵制的表达,偶尔忘词或者声音微颤等小瑕疵中,唤起观者的心有戚戚,走入青少年生命中的某个片段,从浩繁记忆卷帙里寻找到映照自身的片段,理解每个哀伤都有自己的节奏,像是十六岁前夕的「风格练习」,透过与导演的讨论,及同伴彼此间的相互勉励,于多方尝试之后才能在创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气。类似故事发生在不同孩子身上,便会擦撞出不同结局,剧场记录青春将暮之前的风景,身处此阶段的孩子们善感,《共振》运用绷带的视觉意象,颇能呼应伴随成长之痛的愈合期必须给出空间,让疮口长出新肉。

类代际关系让难言情怀有所去处

作为青少年剧场(Youth Theatre),「少年扮戏计划」的特色始终在于将仪式意义与剧场结合。五年以降,「少年扮戏计划」已发展出一套生产故事的模式——甄选后将孩子们分成表导组与宣传制作组,倾听每个孩子的生命故事,组织成剧本,上台搬演。

对笔者而言,从台南「七娘母生」为青少年「做十六岁」的民俗传统,转型成戏剧表演,乃至今年在舞蹈与音乐上跨艺术创作的尝试,十六岁小戏节的仪式意义大过作品本身之艺术价值。成年礼作为十六岁从孩童到成人的转折,如人类学者特纳(Victor Tuner)强调通过仪式中非我非他的阈限阶段(liminal phase),处于难以被分类的之间(in-between)状态。特纳笔下青春的成长仪式,无论是男性割礼或女性经期被关在小房间,皆是为了外界隔绝;「少年扮戏计划」借剧场之名「做十六」反向操作,将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聚集一起,于社会化之前画出一道防御线,共同抵挡未来可能遭受的风暴,在将临的挫败里有家可归。

当然,共同完成某事所产生的向心力,是剧场或者各种形式的团队工作皆会产生的情感羁绊,「少年扮戏计划」灵魂人物导演吕毅新对青少年的关注,团员与导演之间产生没有血缘的类代际关系,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剧场排演空间再到舞台,成为青春创痍落脚的类代际之地。剧本诞生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感到最安全的状态下分享疮疤,将每个故事串连一体,参与剧本创作与阅读剧本的同时,每个孩子皆敲骨吸髓般理解彼此痛处,并在对方故事里扮演角色,一起回顾青春之刃所留下的伤口,借由剧场必须集体创作的原则下凝聚一体,让青春的幽暗难言有所去处。原先妈祖信仰的意义被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吕毅新导演、台南文化中心方秋华科长与剧场工作团队的母性力量,不需求神问卜揣度神旨,由成人担起倾听及保护之责,给予最直接的回应。剧场提供青春总是带刺有悔的余地,以创作揭开一场时间之战,我们永远可以从头来过,可以安置歉疚,在那些不愿轻轻放下的故事中更复回圈。

续写未完的青春

如此一来,戏后的互动更显珍贵,经常可看见昔日学长姐回台南为之加油打气。青春记忆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宇宙,用来抵抗总想把他们拆解得支离破碎之恶事。今年新增「为青春写一首歌」,邀请金曲歌王谢铭祐带领青少年一同创作,便可发现前几届学员重回这座城市,续写未完青春。或者走入银同社区,让长者陈述故事,青少年现场即兴演出,陪银发族重温旧梦。一路走来,青春最疼痛与最辛苦的部分在哪?十六岁小剧场是一封致青春的恶情书。青春的阈限仪式不再与外界隔离,历经创作转化,剧场是重新记忆青春之殇的方法,改写遗憾的手段,当他们拥有打造出一把想像力钥匙的能力,便可创造出安置青春之虚拟空间,剥除掉宗教力量以后,在永远书不尽的青春里,在坏掉且腐朽的伤口里,让遗憾谢幕,才能不骄不躁地前行,抵达成年之境。

注: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重要著作,尝试以不同风格反复书写同一情节的文字游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