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舞台版《鹿鼎记》 无厘头笑翻全场--

迎合市场口味,上海话剧团巧演金庸封刀经典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鹿鼎记》,被上海话剧团搬上舞台,虽然这部小说本就充满喜剧内容,但在编剧宁财神与导演何念的海派风格加持下,舞台版更为搞笑无厘头,在中国内地演出超过百场的该戏,甚至曾打出「开演三十分钟内觉得不好笑,可免费退票」的文案噱头。到底海式喜剧多好笑,但到剧场见真章!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鹿鼎记》,被上海话剧团搬上舞台,虽然这部小说本就充满喜剧内容,但在编剧宁财神与导演何念的海派风格加持下,舞台版更为搞笑无厘头,在中国内地演出超过百场的该戏,甚至曾打出「开演三十分钟内觉得不好笑,可免费退票」的文案噱头。到底海式喜剧多好笑,但到剧场见真章!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鹿鼎记》

7/8~10  19:30  台北国父纪念馆

7/11  14:30  台北国父纪念馆

7/14~15  19:30  台中中兴堂

INFO  02-25772568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刀」之作,小说中的主角韦小宝出身中下阶层,却与皇帝成为莫逆之交,还坐拥七位妻妾,喜剧化的内容深受读者共鸣,成为金庸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经典。正因为《鹿鼎记》特色鲜明风格独具,改编的电影、电视、广播剧乃至线上游戏,层出不穷,中港台三地多位影视红星成功饰演韦小宝,在华人地区获得广大回响。二○○八年,上海话剧团的年轻导演何念突发奇想,以无厘头的喜剧手法,将《鹿鼎记》这部长篇巨作搬上舞台,首演至今,在中国各大城市三度巡回,演出超过百场,几乎场场满座,反应热烈。继前年的《秀才与刽子手》,上海话剧团将带著这出引起内地热潮的舞台剧《鹿鼎记》再度登台,要让台湾观众感受海派话剧不同于京派话剧的青春时尚风貌。

轻松搞笑,要让书迷再度爱上《鹿鼎记》

《鹿鼎记》由编剧宁财神与导演何念这对海派话剧的黄金组合共同创作。整部戏从韦小宝偶遇陈近南加入天地会开始,描绘韦小宝自入宫之后,与康熙交好,助康熙杀鳌拜、灭邪教等情节,通篇著重于韦小宝的侠义情怀。剧中随处可见充满娱乐效果的Kuso桥段,许多搞笑的点子都是演员们在排练场即兴发展而成,如一开场,台上便突然传来「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的声音,几位清朝元老人物竟集体做起了视力保健操。皇宫女眷出现时伴随著电视剧「金枝欲孽」的音乐,皇上被鳌拜操纵时提线木偶的造型,韦小宝藏身柜中时魔术的运用……。全剧以笑闹取乐为诉求,语言古今交杂,拼装歌舞剧、电子特效、嘻哈音乐等不同元素,开拓了写实主义戏剧之外的另一条路,该剧在中国的巡演时,甚至标榜「开演三十分钟内觉得不好笑,可免费退票」的文案噱头。

「我想以轻松喜感的方式让所有小说迷、电视迷都再度爱上它!」一九八○年出生的导演何念,是中国近年崛起的剧场新锐导演,擅于处理喜剧形式,至今累积《武林外传》、《罗密欧与祝英台》等十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中国媒体因此还封他为「票房蜜糖」。「金庸小说很受欢迎,很多人一定都有上课时偷偷在桌底藏金庸小说翻看的经验,那是我大学时代很深刻的回忆!当我开始导戏,我就忒想将金庸的故事搬上舞台。」尽管已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鹿鼎记》版本,何念认为:「说故事不是我的主要方向,因为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重点是要以什么方式去说,才能让已经知道这故事的人能够重新看待这故事。」

在剧本的处理上,编剧宁财神从《鹿鼎记》原著切割出一条以韦小宝、康熙皇帝、陈近南三个男人为主的剧情主轴,留下了「离开丽春院」、「结识建宁和康熙」、「擒鳌拜」、「炮轰神龙岛」等几段情节。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就在取舍下,只剩和康熙关系紧密并性格鲜明的建宁公主一人,但也不排除在续集里处理感情这条线。何念说:「这个故事本身很完整,所以最难的部分在于筛选桥段。韦小宝虽然是小人物,但他对兄弟、对师父的认真情感很动人的。我在剧中想让观众看见的是他的侠义、友情、矛盾,因此聚焦三个男人之间的情义纠葛!」

关注当下,海派话剧幽默探议题

近年,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在宽裕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准下,现代人在都会生活的互动和关系,成为大陆原创戏剧的关心议题。何念认为,现在中国的舞台剧目走向以「关注当下」为主,「大多探讨婚姻、爱情观、失业、中年危机、移民城市生活追求等当下发生的社会现象,贴近人民生活问题。」喜剧在上海广受欢迎,何念说,除了上海人不想有压力,可能还有其深层理由,因为说道理大家不想听,用幽默的方式表达,拐弯抹角地,就顺了。身为国家剧团,上海话剧团(上话)的演出题材贴近大众口味,票房经常是一票难求。然而内地对文化审查仍然严格把关,上话在作品开发上并非没有疑虑。何念认为,作舞台剧的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争议性的题材都有限制,特别是颠覆国家、不符主流价值观、宗教问题等三大禁忌,绝对不能碰。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海派话剧  放下国仇家恨 贴近生活爱情

一九五○年代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成立,都由专演抗战戏的成员组成,戏码以传统写实居多,分列北南两大戏剧重镇;然而一九七○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北京和上海的不同性格,终让两者有迥异发展。相对于北京的以传统为傲,上海的外放、商业个性,在改革开放后充分凸显。一九八○年代影剧文化大量进入,对外来事物接收最快的上海人口味骤转,剧院渐渐门可罗雀。上海人艺意识到这个危机,开始走上改革之路。

一九九五年,上海人艺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诞生了上海话剧团,开始积极摸索观众口味做新戏。抛开旧戏的历史恩怨、国仇家恨,上海人重视的是弄堂生活、职场现实,不痛的爱情和冲淡紧张的笑料也是必备。上话终于慢慢经营出三大卖座的商业戏剧种类:白领戏剧、城市喜剧,以及克莉丝蒂推理剧系列。十五年下来,前身是上海人艺的上话,已与北京人艺走出不同风貌。当北京人艺仍以《茶馆》、《天下第一楼》等经典傲立不摇,上话长红的票房,靠的是不停推出青春活泼的话题新戏。(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