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重不重要? 郝斯登的跌宕人生
思想不短路

评论重不重要? 郝斯登的跌宕人生

回到Netflix影集结尾,暮年失意并经常受到媒体负评的郝斯登,在葛兰姆舞团首演《冥后》(Perséphone)的隔天,仍耐不住翻阅纽约各大报的舞评,看到自己设计的舞服也获佳评如涌时,影星麦奎格表情压抑却又激动的神态看了令人不禁唏嘘!但他嘴里却仍叨叨著:「评论并不重要!」

回到Netflix影集结尾,暮年失意并经常受到媒体负评的郝斯登,在葛兰姆舞团首演《冥后》(Perséphone)的隔天,仍耐不住翻阅纽约各大报的舞评,看到自己设计的舞服也获佳评如涌时,影星麦奎格表情压抑却又激动的神态看了令人不禁唏嘘!但他嘴里却仍叨叨著:「评论并不重要!」

这是一个环境吵杂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得拉高嗓门,只怕声音不被听见。在路上讲手机时如此,疫情期间经常视讯开会也是如此。但同样的逻辑用在产品行销上有用吗?电视广告的基本音量设定就比一般节目大声,在电影院里正片放映前的广告更是如此!近年笔者常用具备网路功能的电视机,上YouTube搜寻一些自己关注主题的影片,却常看一半就被突如其来、震耳欲聋的广告打断!看电视节目无法关掉广告,就转台或跑去开冰箱、上厕所,现在则紧盯著YouTube广告播放5秒钟后跳出的「离开」选项,一触即发。我实在很好奇,这种干扰观众欣赏节目情绪的广告究竟能为产品带来多大的效益,还是更惹人嫌?

艺术家是否仅凭天纵英才就能被人看见?嗯,可能也得设法打点广告。但广告最好不要乱枪打鸟,音量也得适中。而在一个资本主义大众市场的民主社会里,精致艺术的客群该如何设定?艺术和商业行销管理之间的尺度又要怎样拿捏?这一连串的大哉问或可用让人看了不断打呵欠的长篇论文加以探讨,但最近看了Netflex新上映的一部迷你影集《HALSTON》,让笔者颇有感触,就借题发挥,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另类解读一番。

一手翻转70年代美国时尚

这部由性格影星伊旺.麦奎格主演的影集,以戏剧化的手法大胆铺陈20世纪下半叶美国时尚界名人、服装设计师郝斯登(Roy Halston,1932-1990)的跌宕人生。近代美国高级时尚设计师代表有Oscar de la Renta,休闲时尚设计师代表有Ralph Lauren、Kalvin Klein等,我误打误撞地看到这部影片前,却未曾听过郝斯登的大名。或许由于剧情曲折,好奇心驱策下我又搜寻了有关他生平事迹和作品评价的报导,以及相关时人的访谈影片。从中发现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具有飞向星空的才华,却又渴望能接地气;性情中人的艺术家个性让他身边永远磁吸一票战将级的同事和影艺圈好友,或胼手胝足一同打拼(注1),或相濡以沫、彼此取暖(注2);但同样的个性却也使他不善商务经营,遇到大企业家的伯乐相挺,最后竟落入商场利益的残酷现实,连最珍贵的个人名号都赔掉!

年轻的郝斯登因设计的一款筒形女帽被贾桂琳.甘迺迪相中,在她丈夫1961年总统就职典礼时配戴而声名大噪。唯潮起潮落,女帽不再流行后,郝斯登便转向服装设计。才华洋溢的他对布料特色观察敏锐,不靠太多草图设计,看著一块布就可凭直觉直接拿起剪刀裁出想要的衣服款式雏型。70年代之前,美国高级时尚深受法国影响,未能走出自己的路,当时郝斯登即梦想要改变服饰潮流。他以简约、空灵、现代感为取向,从自由中释放无比的能量,让女性穿在身上有无拘无束的感觉,符合70年代女性自主的趋势,成为引领女力时尚的先驱。丽莎.明妮莉曾在一次访谈中一针见血地说:「女性们身穿(郝斯登的)服装,而非被衣服穿!」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