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汀尼(许斌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退休戏剧教授

马汀尼 挽著莎翁 回望人生满天彩霞

完成了契诃夫五部经典的翻译,今年马汀尼重新走进剧场。五月参加兰陵四十《演员实验教室》演出,十一月为三缺一剧团执导新戏《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两出戏都在回望人生,以戏剧写回忆录。马汀尼不讳言,年纪大了,开始想要回溯成长历程,明年即将迈入六十岁,年底这出戏,算是送给自己的暖寿礼物。

完成了契诃夫五部经典的翻译,今年马汀尼重新走进剧场。五月参加兰陵四十《演员实验教室》演出,十一月为三缺一剧团执导新戏《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两出戏都在回望人生,以戏剧写回忆录。马汀尼不讳言,年纪大了,开始想要回溯成长历程,明年即将迈入六十岁,年底这出戏,算是送给自己的暖寿礼物。

三缺一剧团《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

11/2~3  20:00   

11/3~4  15:00

新北 淡水云门剧场

INFO  www.shortoneplayer.com/

访谈从三缺一剧团十一月新戏聊起。

乍看戏名《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不像表演,倒像是过尽千帆后以莎剧写下的人生絮语。

「退休戏剧教授」马汀尼不否认:这个名字有点跳脱传统思维,不过,「我确实是退休教授,要为戏班子(三缺一剧团)做戏,很真实。」二○一一年,马汀尼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退休,隐居在朋友形容为「修道院」的外双溪家,「像荷兰有风车的磨坊,只是磨的是字字句句……」去年,契诃夫《樱桃园》等五部经典翻译工作终于大功告成,陆续出版。

今年,马汀尼走出「修道院」,走进剧场。五月,参加兰陵四十《演员实验教室》演出;十一月为三缺一剧团执导新戏《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兰陵四十,她将年轻岁月一段关于情感背叛与忏悔的往事赤裸裸搬上舞台;十一月新戏则以三部莎剧《罗密欧与茱丽叶》、《哈姆雷特》、《皆大欢喜》为架构,置入一九七○年代在彰化糖厂成长的童年往事,以及退休后和二哥在台东打造第二个家的温馨回忆。

两出戏都在回望人生,以戏剧写回忆录。马汀尼不讳言,年纪大了,开始想要回溯成长历程。明年即将迈入六十岁,年底这出戏,算是送给自己的暖寿礼物。

退休教授与昔日学生  借莎剧、话生命

导戏的起心动念来自北艺大学生——三缺一剧团艺术总监魏隽展邀约,希望马汀尼为剧团导西方经典,多点磨练。马汀尼原本构想:手边有五部契诃夫剧作翻译完成,现成的材料马上可用,但契诃夫对于年轻世代有点强人所难,「那就做莎士比亚吧!」

马汀尼表示,不管是翻译或导戏,不喜欢原封不动直译,而是融入自我体悟及此时此刻当代人的生活语言。「我会想:和谁说话?」不是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人,不是西方观众,而是和她一样生活在这个岛屿,有著集体记忆的台湾人。

「如果邀请莎士比亚来台湾一游,我想让他看什么?」人生的四季流转让马汀尼联想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哈姆雷特》、《皆大欢喜》、《李尔王》,「谁能撑起李尔王?」这出戏对三缺一来说还太沉重,先从名单剔除,《退休戏剧教授和戏班子—2018邀莎翁游台湾》概念逐渐成形。

马汀尼说,这个制作不是重演莎剧,而是「老与少、老师与学生、退休戏剧教授与现任戏班子导演间的人生杂谈、生命对话。」创作过程,马汀尼像个耆老口述历史,带领学生辈创作,生命的片断与莎剧一针一线交织,写下莎剧在二○一八年的新剧本,三段故事有著四年级生马汀尼,以及七年级生魏隽展的影子:《罗密欧与茱丽叶》置放在一九七○年代马汀尼儿时的故乡彰化和美;《哈姆雷特》恩怨情仇发生在一九九○代魏隽展的故乡基隆海港;《皆大欢喜》的亚登森林则是马汀尼退休后第二个家:后山台东。

因为父亲在台糖工作,小学毕业前,马汀尼的童年都在彰化溪州、中寮糖厂度过。但对于连五毛钱都没见过的三缺一团员,一九七○年代太过遥远,找不到情感连结,马汀尼帮团员安排一趟「七○年代时光之旅」,走访早年纺织业兴盛的彰化和美。

搬离彰化四十多年,除了溪湖糖厂转型为休闲观光糖厂,溪州、中寮已走入历史,物换星移,当车子行经糖厂遗址,马汀尼近乡情怯,儿时回忆不断翻搅:放学后,坐著运甘蔗的五分车回糖厂宿舍、本省和外省孩子一言不合干架、糖厂婆婆妈妈摸几圈麻将…那是以糖蜜成的童年,「我的童年比路易.马卢(Louis Malle,法国电影导演)的《童年再见》还精采。」马汀尼说。

《罗密欧与茱丽叶》虽是马汀尼的青春追想曲,一九七○年代马汀尼还是小学生,对于爱情懵懵懂懂,故事原型来自她的二哥,「我的文学启蒙是二哥的情书。」马汀尼总是趁著二哥还没放学,溜进他的房间躲在书桌下偷看情书,顺便评比附在情书上女生的照片。马汀尼说,二哥不只情书写得好,也很会唱歌,剧中,男主角演唱〈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就是二哥教会她的第一首英文歌。

「糖厂岁月让我这样一个桀骜不驯,挑战男生可以打赤膊,站著小便,我也可以的女生,有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小学毕业,随著父亲调职台北,马汀尼也向童年告别,举家搬到台北。国、高中青春期,花了很长时间适应都市生活。一次,无意间看到同学斜眼看人,马汀尼吓到:「那是多么鄙视的眼神啊!」这个乡下来的孩子,无法理解都市人的复杂,开始从小说等文学作品寻求寄托,也曾走入宗教,直到念了辅大接触戏剧,后来进入兰陵剧坊,马汀尼才从剧场找到渴望的归属感。

马汀尼形容,兰陵,是青春岁月的一首摇滚乐,过著「无父无母」的游牧生活,这对廿多岁的她,是脱离原生家庭到独立进社会很重要的踏脚石。这个摇滚精神一直跟著她,大伙儿说好要打下一块地,明天马上可以出征的认真从未改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59年生。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毕;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戏剧系表演艺术硕士。

◎ 大学时期导过马森、纪蔚然等人作品;大一时报名黄建业舞台剧《凡人》甄试,在「第一届实验剧展」演出,之后加入兰陵剧坊,与刘静敏(刘若瑀)分饰《荷珠新配》A、B组荷珠,其他演出作品包括:《猫的天堂》、《公鸡与公寓》等。

◎ 1986年进入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任教,曾任系主任。执教25年,导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梦》、《亨利四世》、《雅各和他的主人》等,2004年在国家剧院执导《好久不见》(纪蔚然编剧),于2011年退休。

◎ 退休后,翻译出版契诃夫五部经典剧作《凡尼亚舅舅》、《三姊妹》、《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其他著作及译作:《莎剧重探》、《演员与标靶》、《猫脖子上的血》等。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