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格利特与《野蛮人》Le Barbare。原作照片,1938年。(©私人收藏,布鲁塞尔伯萧画廊 提供)
艺@展览

马格利特的镜相世界

超现实派画家马格利特擅长将日常物件拼组出超现实、富含深厚寓意的画面,而他传世的生活影像,则提供另一道探究其创作的思考渠道。现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的「揭相:马格利特影像展」,陈列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拍摄的一百卅张照片和七段影片,当中的马格利特,彷如演员似地展现多变的个人形象,但精心设计的构图,也如其画作一样是对生命的诗意探询。

超现实派画家马格利特擅长将日常物件拼组出超现实、富含深厚寓意的画面,而他传世的生活影像,则提供另一道探究其创作的思考渠道。现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的「揭相:马格利特影像展」,陈列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拍摄的一百卅张照片和七段影片,当中的马格利特,彷如演员似地展现多变的个人形象,但精心设计的构图,也如其画作一样是对生命的诗意探询。

揭相:马格利特影像展

即日起~11/25 台北市立美术馆

INFO  02-25957656

比利时艺术家贺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绘画常令人莞尔——在《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当中他描绘了一根烟斗,烟斗下方又以文字写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根烟斗),原以为这位对哲思深感兴趣的画家,有著老派绅士的严肃模样,但从传世的生活影像发现,他体内蕴藏著饱满的表演欲望。

超现实画家的另一面

由超现实主义学者、比利时夏勒华摄影博物馆(Charleroi Museum of Photography)馆长萨维耶.凯能(Xavier Canonne)策画,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的「揭相:马格利特影像展」,陈列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拍摄的一百卅张照片和七段影片,这批影像直到一九七○年代中期、马格利特逝世十多年后才被发现,多数无底片留存。

马格利特生前从未自认是「摄影家」,绘画才是他关注的对象,他擅长将日常物件拼组出超现实、富含深厚寓意的画面,故而这批影像的出现,提供另一道探究其创作的思考渠道。

马格利特一八九八年生,一九六七年胰脏癌病逝家中。父亲是裁缝布料商,母亲从事女帽设计。十二岁开始学油画,十八岁就读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期间受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抽象画的影响。马格利特与诗人马赛尔.勒贡(Marcel Lecomte)、保罗.努杰(Paul Nougé)等人交往甚深,受他们影响甚钜。然而,在布鲁塞尔举办出道个展时遭来负评,马格利特与妻子乔婕特(Georgette)前往巴黎发展,因此结识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为首的超现实派,停留的三年间完成大量的作品。

不同于布勒东等超现实同侪高举「梦境万能」的主张,马格利特耕耘绘画宛如棋局般深思熟虑:「我的绘画与做梦完全相反,梦中总是言不明意。但我必须在思虑清晰的情况下创作。」透过影像记录他的创作过程,似能印证此说。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