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日间外观(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多元多彩的活力艺景—马来西亚/表演空间 前进大马看表演!

吉隆坡与槟城的剧场巡礼

吉隆坡

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主要的艺术活动集中在两地——首都吉隆坡与槟城,想一探大马的表演艺术风貌,适必得造访这两大城市。且让我们带领读者,纸上走访这两地的重要场馆与特色表演空间。

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主要的艺术活动集中在两地——首都吉隆坡与槟城,想一探大马的表演艺术风貌,适必得造访这两大城市。且让我们带领读者,纸上走访这两地的重要场馆与特色表演空间。

吉隆坡

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

Kuala Lumpur Performing Arts Centre

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klpac)于二○○三年,当年因创办人法莉达.美利坚(Faridah Merican)和乔.哈森(Joe Hasham)于一九九五年在马来西亚自由广场(Dataran Merdeka)底层创立的艺人馆太子广场剧场(The Actors Studio at Plaza Putra)遭水灾全面性摧毁,而另行设立了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借由马来西亚私人企业YTL Corporation及私人基金会Yayasan Budi Penyayang的协助,他们终于在○五年开启了剧院的大门。以提倡马来西亚艺术和文化上之推广为己任,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全年呈现许多演出,从戏剧到音乐剧,甚至年轻人的剧场不遗余力。

剧院大楼的原身,在一八○○年代是一所旧木工厂;一九○六年后成为东南亚一所重要的铁路工厂;一九四○年,日本侵略马来西亚时被炸毁;一九六○年代成为会所,过后便被遗弃了。

klpac内有主剧院、小剧院与一间多功能厅,以及表演艺术资料中心、咖啡馆及数间排练室。Klpac周围的花园与池塘都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艺术实践者们常常利用周围的资源来给学生们上课,并创造许多环境剧场的作品,以及嘉年华会式的艺术活动。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除了呈现自己的剧目外,也提供场地租借。另外也有艺术家驻村计划,孕育了许多马来西亚艺术家。艺术中心也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在推广本地音乐的工作上尽心尽力。

戏剧教育是klpac的核心工作之一,从外地来的艺术家们也常给学员们上课。学校巡回演出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klpac里的专职导演与演员们也常带领艺术工作者们到学校去教导戏剧。自二○○九年起,klpac创立的「年轻人剧场计划」(Theatre for Young People,T4YP)也呈现了许多独具一格的演出,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剧场观众。

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

Damansara Performing Arts Centre

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PAC)旨在推广马来西亚表演艺术,也希望通过学习、训练与艺术鉴赏,及对外推广的活动,促进普罗大众对马来西亚表演艺术的重视。DPAC有一个镜框式舞台、黑箱剧场、实验剧场及室内展厅,也设有许多排练室,都是有良好的技术设备的空间,供艺术家进行创作。艺术中心宗旨包括: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与人文的桥梁;制作优秀本地作品并加强本地制作的素质;为艺术家提供高品质训练机会与良好创作环境;培养本地下一代年轻的艺术家。

本身有好几个活动项目:“D for Dancing”是艺术中心的核心舞蹈项目,除了制作优质舞蹈表演外,也鼓励各地的年轻舞蹈家们一起创作。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舞训练,白沙罗艺术中心都坚持聘请专业导师进行课程与工作坊。「舞者训练计划」(Dancer Training Programme,DTP)是一个提供非专业年轻舞者在转向专业时的培养计划,从芭蕾到现代舞,老师们传授心得,步步陪伴。

DPAC的「下一波艺术家」(d’Next Artist Programme)计划,在帮助马来西亚年轻艺术家实践他们的创作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年,DPAC会征选表演艺术新作,并提供场地给他们创作。在社区活动领域,DPAC也常带舞者们到学校作示范演出,并提供舞蹈训练。

每年白沙罗艺术中心也制作两个表演艺术节。其一是d‘Motion国际舞蹈节(d’Motion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带动了本地与国际编舞家一起合作,联合创作崭新舞作,也提供本地舞蹈学生机会一睹国际知名编舞家的风采和才艺;本地与外国编舞家借此机会进行创作对话,让不同的舞蹈形式进行交流,一起创造新舞蹈概念。其二是两年一度的DPAC艺术节(DPAC Arts Festival),展现的是马来西亚本地优秀的表演艺术作品。

文化宫(国家剧院)

Istana Budaya,Naitonal Theatre

一九六四年,马来西亚资讯与广播部及文化与社区部联合提呈了一份建设一所国家文化中心草案,成为了马来西亚国家剧院创立概念的起点。一九七一年,在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大会上,国家剧院(文化宫)为马来西亚艺术论述指标,正式被提呈;一九七三年开始策划,剧院主要的演出活动为传统音乐和舞蹈。国家剧院(文化宫)在一九九八年落实,耗资2.1亿马币建筑,可喻为当时亚洲拥有的先进剧院之一。二○○○年,马来西亚政府将它改名为「文化宫」。

文化宫最大的建筑特色是那极富马国文化的建筑风格。从高处往下看,文化宫形状像马国吉兰丹州所生产的「月风筝」,室内建筑像是马来族款待客人,名为Sirih Junjung的殿堂。文化宫仿傚马来族传统居家风格,剧院前台设计如古典马来居家式的走廊,剧院舞台和排练室以古典马来厨房风格来设计;走向剧院的楼梯则是仿麻六甲地区马来房屋里的古典楼梯设计风格。

许多马国知名演唱家如Dato' Siti Nurhaliza都曾在此地演出,常常满座;另外,马国著名本土音乐剧Puteri Gunung Ledang – The Musical也曾在文化宫的演出史里创下佳绩,成为备受国民喜爱的剧目之一。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