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正宗《噶哈巫!断语?》选用软竹与藤作为主要物件,让表演者在肢体技巧上经历有如「打掉重练」的训练过程。(翁伟中 摄 松山文创园区 提供 )
企画特辑 Special 2017松烟Lab新主艺

多元成「戏」 艺术家的创作实验室

松山文创园区今年的「松烟Lab新主艺」将在十二月初开演,这项计划迄今迈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实验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剧场创作。从甄选、阶段性呈现到最后的演出,主办单位不仅与入选团队、创作者一同讨论场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运用的创作经费外,更力行「创作陪伴顾问」制度,以过程严谨、多方协助的丰富资源作为后盾,制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当多元、多变,今年则分别以「新马戏」、「南管实验文学剧场」与「戏剧结合展览」三种原创制作为主体,实现了松烟Lab新主艺「鼓励实验创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松山文创园区今年的「松烟Lab新主艺」将在十二月初开演,这项计划迄今迈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实验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剧场创作。从甄选、阶段性呈现到最后的演出,主办单位不仅与入选团队、创作者一同讨论场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运用的创作经费外,更力行「创作陪伴顾问」制度,以过程严谨、多方协助的丰富资源作为后盾,制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当多元、多变,今年则分别以「新马戏」、「南管实验文学剧场」与「戏剧结合展览」三种原创制作为主体,实现了松烟Lab新主艺「鼓励实验创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2017松烟Lab新主艺

林正宗《噶哈巫!断语?》

12/2~3  14:30   12/2  19:30

吴明伦《行过洛津》

12/8~9  19:30   12/9~10  14:30

洪唯尧《人类派对》

12/15  19:00、19:30、20:00

12/16~17  14:30、15:00、15:30、16:00

12/16  16:30、17:00、17:30

台北 松山文创园区LAB创意实验室

INFO  02-27093852

《噶哈巫!断语?》  诗意新马戏,唤醒母语传承

有鉴于马戏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仍停留在「娱乐」层面,圆剧团的创办人与导演林正宗则期望能借由新马戏的演出形式,「透过表演者的身体、透过物件的象征性、隐喻、或是某种意象,去呈现想要表达的观点。」此次的创作计划以南投县埔里镇眉溪四庄的平埔族噶哈巫(Kahabu)部落「族语及传统文化传承运动」出发,期望在剧场里、用新马戏唤起每个人对于母语和文化的省思。

除了实地采访噶哈巫耆老,林正宗也与他们一起生活,透过田野调查了解「平埔复名」等相关议题。他发现,由于现代化的潮流强势进入当地环境,孩子上学用中文,回家开电视,也全是中、英文卡通、节目、报导。即使长辈仍使用族语交谈,仍难以延续年轻一辈使用族语的习惯:「一旦失去了母语,文化中很底蕴的东西也会跟著消失。」林正宗说,他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母语」,却也容易被主流或外来的文化、教育、环境牵著走,逐渐失去与母语相连的核心文化。

演出不只有现场音乐、播放田野录音,他也持续从土地找灵感,在上一出作品中使用了硬竹,此次则选用软竹与藤作为主要物件,每次都让表演者在肢体技巧上,经历有如「打掉重练」的训练过程。陪伴创作顾问周伶芝除了对新马戏有丰厚的知识外,在排练过程中,也运用剧场游戏和练习,帮助专业马戏表演者们打破肢体的固定模式,将个人的身体特性与物件相结合。「不只是表演者在操控物件,物件也在操控表演者的身体——于是,两者都在演出中产生新的变化。」 林正宗补充,「马戏具有危险的本质,常使表演者与观众产生距离,但艺术应该是既贴近创作者的内心、又贴近人的生活的。」于是他从生活周遭的议题和物件来实验,以原乡的故事、土地的素材,探寻当代马戏在台湾的可能性。

《行过洛津》  文学小说变奏曲,传统与现代奇遇

演员们眼神的一抛一接、 身体的一抬一放,上演著梨园戏码《陈三五娘》其中一折〈益春留伞〉,在动静间带出吴明伦改编自施叔青小说《行过洛津》的核心场景。《行过洛津》的故事讲述戏班伶人许情,于清朝嘉庆到咸丰年间三顾鹿港期间,所历经的大时代兴衰与人物爱情波澜。这段主线,不只被时势所牵引,更被人物内心的伦理、道德、理想抱负牵绊,捏塑出种种悲欢离合、起伏跌宕,也道出人物与土地、人与人关系的连结与情感。

长年与阮剧团合作、拥有丰富改编经验的吴明伦,同时也是首次以编剧身分入选松烟Lab新主艺的创作者,吴明伦不只要考虑文本,还得有制作人刘宛颐的支持、江之翠剧场的支援,作品才有完整呈现的可能。另外,去年曾担任周瑞祥魔术剧场《Animator》的导演陈煜典,今次则接受南管戏与现代戏剧相结合的新挑战,他计划在空间中架设「对台」,让观众可以在相对应的舞台间自由流动、不设固定座位,营造出演员与观众的「庙口身体感」,亦将这场现代与传统的「古今对话」视觉化、具体呈现在观众眼前。

吴明伦说:「我们希望能保留南管的韵味,也让观众在认识南管表演的同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戏中,除了有台语对白、中文台词与泉州话戏文的相照呼应外,导演也安排了演员们在男女性别上的扮演,以突显角色地位和心理状态的差异。陈煜典说:「以往都是以男性来扮演小旦,这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关于这个角色的性别认同,也是颇有戏剧张力的地方,所以我想用一个『被类比成傀儡的男性演员去扮演女性角色』作为这次演出的核心,而其他角色则全由女性演员扮演。」松山文创园区特别邀请陪伴创作顾问邱坤良教授,亦在多次的整排中给予两人不少知识和编排上的建议,也让这部制作可谓集结了众人之功,成就这段文学、南管与戏剧的美丽相遇。

《人类派对》 是展览也是动物园,关于行为的大哉问

《人类派对》从人与墙的关系出发:人类为自己画出了疆界、筑起了墙,同时又不希望完全身处在密闭的空间里,于是开了一道透明的墙(窗);而人们心中也隐约有那么一道墙、一道隔阂,习以为常且约定俗成。这场《人类派对》听来是「打破墙、来找碴」的游戏,更如一场「实境思辨」的过程,表/导演双栖的洪唯尧建立出这个游戏场域来探讨「人、空间、规则的关系」,透过展览的形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再一次检视人类在不同环境氛围中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思考旧习与既定观念的成因和意义。

「空间与人类的『存在』关联为何?何谓空间?移除了范围界定,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的「存在感」 还如何建立?」是策展人也是导演的洪唯尧不断地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提出疑问,他融合展览与戏剧两种表现形式,保留了人类活动的「内容」、订下游戏规则,期待当观众进入展区时,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体验日常最普通的种种行为和那些再习惯不过的潜规则。「展区是个框架,但它里面的规则是自由的,人类动物园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洪唯尧说,在陪伴创作顾问何采柔的参与下,也多了以专业策展为基调的「视角」加持,从考虑「观众的流动性」等策展问题,实际厘清了洪唯尧对于空间规则的创建。

洪唯尧表示:「规则其实是建立在人类的『相信』,例如我们相信法律、教义和道德规范;而『相信』也产生划分,因而有了族群。」他提及的概念,亦如邓巴(Robin Dunbar)在《哈啦与抓虱的语言》所述,人类的进化、族群间的杀戮,从古至今,「相信」始终具备带来团结进步的力量,也同时产生歧视与破坏。洪唯尧在《人类派对》中大胆实验,寓戏于展览,打造了有墙面的「关」、也穿透了无墙面的「观」,让每个观众进场体验、玩出如人类寓言般的重大提问。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