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妮丝(Chris Dunlop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女高音

迪.妮丝 为你我而唱的歌剧女伶

生于澳洲、在美国学习与发展歌唱事业的迪.妮丝,是难以用单一头衔形容的女高音,她以优异天赋征服歌剧舞台,却也曾以主持人身分获得艾美奖最佳儿少系列节目奖项,还参与过电影《人魔》;从小萤幕到大银幕,从大银幕再到镜框舞台,迪.妮丝每一步都带著这样的信念:「我深深觉得,音乐家有义务要让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触及与感染大众。」

生于澳洲、在美国学习与发展歌唱事业的迪.妮丝,是难以用单一头衔形容的女高音,她以优异天赋征服歌剧舞台,却也曾以主持人身分获得艾美奖最佳儿少系列节目奖项,还参与过电影《人魔》;从小萤幕到大银幕,从大银幕再到镜框舞台,迪.妮丝每一步都带著这样的信念:「我深深觉得,音乐家有义务要让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触及与感染大众。」

2018TIFA 女高音迪.妮丝与琉森节庆弦乐团

「从莫札特到百老汇」

3/13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澳洲十号电视台的当家节目“Studio 10”正介绍著二○一八年初雪梨歌剧院全新制作的《风流寡妇》。女主角迪.妮丝(Danielle de Niese)坐在主持群中央,时而环顾所有人,时而低头思索回答。这位被《纽约时报杂志》(《纽时》周日刊物)称作「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面对镜头,不仅神情、肢体大方自然,更可以说对电视节目的节奏极为娴熟,整段访谈仿佛都由她掌握。

这或许是她的天分,但其实亦为她投注许多心力的结果。九岁那年,她参加澳洲电视台的选秀节目“Young Talent Time”,最后以演唱惠妮.休斯顿的歌曲成为节目史上最年轻的冠军。从当年的影片中可见,迪.妮丝一手拿著麦克风,一手挥舞著手势,专注的眼神与亮丽的鲜黄连身裙同在灯光下闪动,其风采让人完全忘却这是一个小孩在参加比赛。

正是如此出众的肢体表现融合著情感丰沛的歌声,使她一踏入竞争激烈的歌剧舞台,就留下了难以取代的风格。二○○五年,她在葛林德伯恩音乐节(Glyndebourne Opera Festival)演出韩德尔《凯撒大帝》时,导演要求她加入大量的舞蹈,让克蕾奥佩特拉(Cleopatra)的内在野心透过花腔与动作充分具象化,迪.妮丝当年成功演出了这个角色,不仅让她很快地成为各报乐评焦点,也成为备受歌剧迷期待的声乐明星之一。

多重文化交织的灵魂

迪.妮丝的双亲为斯里兰卡伯格人(Burghers,欧裔斯里兰卡人),母语皆为英语,在一九六○年代英国军队退出斯里兰卡后,两人分别来到澳洲,进而相识、成家,生下两个孩子(迪.妮丝与弟弟)。迪.妮丝这样形容自己的身世:「斯里兰卡人的养育方式让我学会热爱、看重工作,而澳洲生活给我的是一种『一切都可能达成』的信念,于是我能够不断『做梦』,并且相信透过很多努力就能追求到梦想。」

一九九○年,迪.妮丝十一岁时,全家迁居至洛杉矶,迪.妮丝因此得以进入训练天才儿童著名的「柯尔本音乐院」(Colburn School of Music)就读。在柯尔本的学习,除了接受最扎实的古典乐训练,她也修习了许多其他专业,像是爵士、踢踏舞等课程,使得当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时,便有了和其他歌手相当不同的起跑点。

洛杉矶是许多演员的梦想之境,也是迪.妮丝实践她「什么都可能达成」的梦想地。迪.妮丝在音乐院上课外,还参加了电视节目“L.A. Kids”的演出,并从最初身为演出嘉宾,到晋身为主持人,最后拿下第四十八届洛杉矶地区艾美奖最佳儿少系列节目奖项。

十八岁,她来到美国东岸,进入曼尼斯音乐院。大一参加系上的歌剧《费加洛婚礼》征选,便拿下了苏珊娜一角。其实,当时并没有人看好她,甚至她自己也不抱任何期待,因为按照往例,大一新生是不会拿到这样的角色的,她看到名单后,还特别跑去办公室确认是否有误。结果是,如同苏珊娜在剧中扮演扭转全局的角色,迪.妮丝打破了大家的想像,以最资浅之姿挑负大梁。

同年,她同时参与了大都会歌剧院由名导强纳森.米勒(J. Miller)筹备的全新制作《费加洛的婚礼》之芭芭莉娜(Barbarina)角色征选与「大都会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发展计划」(Lindemann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征选。前者获选后将与多位一线声乐家,如弗莱明、特菲尔等大师合作演出,但对十八岁的迪.妮丝而言,这机会就像遥远星光,醒目却难以企及;后者,则恐碍于她年纪不足,无法参与一般要进入「青年计划」须经过的「大都会歌剧院议会征选」(至今最低年龄限制仍为廿岁)。试唱会后,迪.妮丝收到了这样的通知:剧院对她担任芭芭莉娜一角颇为期待,但还不太确定她是否适合参与青年计划。不过,迪.妮丝的努力最终让她两者都梦想成真,她再一次以最年轻之姿获得殊荣。

在初次参与了职业制作到二○○五年以克蕾奥佩特拉惊艳乐坛之间,她数度赴欧学习语言,专攻法文与义大利文。意外地是,她还参与了电影《人魔》Hannibal的拍摄。片中一段在歌剧院的场景,安排了多位女高音登台演出,迪.妮丝担纲剧中戏码的女主角,并演唱这部电影著名的二重唱〈凝视我心Vide Cor Meum〉。

其实,迪.妮丝决定在繁重的歌剧演唱训练与演出行程中,带著音乐专业参与电视、电影演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她一直有这样的体悟:「卅年前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人问: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问了,因为现在大家什么音乐都听。我希望古典音乐能成为那个答案里很重要的一环,我不希望它被关在一道玻璃门外。」

外显活力下的深思

从小萤幕到大银幕,从大银幕再到镜框舞台,迪.妮丝每一步都带著这样的信念:「我深深觉得,音乐家有义务要让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触及与感染大众。」

二○○五年在葛林德伯恩的演出和大家分享了她独特的韩德尔后,她于二○○八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时,继续聚焦韩德尔,「韩德尔大概是我的第一个爱」。相较于巴洛克歌剧或咏叹调在唱片市场上的顾虑,多数女歌手常以十九世纪的美声咏叹调出发试验水温,迪.妮丝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声音特质,且她著迷于演唱韩德尔时,能自由调整装饰音的空间,「这样每次演唱同一角色,都能够重新诠释。」如此持续的热情和计划,是她相信古乐一定能打动现代听众的心意。

隔年第二张个人专辑聚焦莫札特,同样以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去改变普罗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我想很多人会认为莫札特是非常严肃,需要慎重以对的作曲家,但他其实有非常好笑的一面,像是《费加洛》中的芭芭莉娜便完全表现了这个特色,我自己在诠释时,特别喜欢呈现出这个面向。这是莫札特音乐的精髓。」二○○九年,迪.妮丝带著莫札特重返大都会歌剧院,但这次不是饰演芭芭莉娜,而是费加洛的未婚妻苏珊娜,以更多发挥篇幅,分享自己的观点。

随著她陆续登上世界各大歌剧院殿堂:荷兰国立歌剧院、伦敦皇家歌剧院、汉堡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图林歌剧院、雪梨歌剧院,演出剧目从韩德尔延伸至董尼采第(《帕斯夸雷先生》)、拉威尔(《儿童与魔法》)、斯特拉温斯基(《浪子的一生》)等,频繁的音乐邀约带给她的,不是日益更加走入菁英圈子,而是更加走入群众,蕴含出一种更为真挚、亲民的气质。

BBC电视台第四频道在二○一○年播映的纪录片《天后日记》,捕捉了迪.妮丝从准备葛林德伯恩重演《凯萨大帝》,到登上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苏珊娜期间的心情。其中一幕她在对学生们介绍《费加洛的婚礼》时,不仅直接演唱了一首咏叹调,更分享了自己心爱的偶像与当时准备首演前的生活,最后她与学生于剧院大厅合照,置身于高中生之中,仿佛就像邻家的姊姊一般。

迪.妮丝在二○一七年再度与BBC合作,开始制作一系列纪录片,主题为介绍数百年来被音乐史忽略的女性作曲家及其作品,她积极投入推广的心情,不免令人想起伯恩斯坦在上个世纪所完成的「年轻人的音乐会」系列节目,洋溢著让古典音乐再次成为人们日常风景的企图。她目前也与「王子信托基金会」(Prince’s Trust)与多家慈善机构共同关注青少年问题,「我想让许多年轻女孩知道,无论她们是什么背景,都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79年出生于澳洲墨尔本,11岁时全家搬迁至洛杉矶,迪.妮丝进入音乐名校柯尔本音乐院(Colburn School of Music)接受声乐训练。

◎ 大学就读于曼尼斯音乐院,19岁即获选参与大都会歌剧院《费加洛的婚礼》演出,担纲芭芭莉娜一角,并同时入选「大都会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发展计划」。

◎ 2001年参与电影《人魔》演出,演唱著名电影歌曲〈凝视我心Vide Cor Meum〉。

◎ 2005年以诠释韩德尔歌剧《凯萨大帝》中克蕾奥佩特拉一角惊艳乐坛,各大歌剧院开始争相邀演。

◎ 2010年,BBC电视台为其拍摄纪录片《天后日记》,揭露歌剧女伶的日常,2017年双方再度合作,开始制作一系列介绍女性音乐家之纪录片。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