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世坤生孟小冬,眉宇间英气逼人。(国立国光剧团 提供 )
焦点专题 Focus 如戏人生,一瞬之光

绝世坤生—孟小冬

梅兰芳与孟小冬,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两位当年都是叱咤菊坛的艺术家,但就如同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孟小冬只是点缀这位一代京剧名伶感情轶事的八卦花边,梅兰芳的一生中,少了孟小冬,他的故事依旧精采,说的、写的、演的,百年不散。反之孟小冬的生命里少了梅兰芳,就像缺了一角的圆,不够完整。这或许这就是梨园女人的宿命吧,孟小冬在戏曲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更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二是戏台下,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与孟小冬,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两位当年都是叱咤菊坛的艺术家,但就如同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孟小冬只是点缀这位一代京剧名伶感情轶事的八卦花边,梅兰芳的一生中,少了孟小冬,他的故事依旧精采,说的、写的、演的,百年不散。反之孟小冬的生命里少了梅兰芳,就像缺了一角的圆,不够完整。这或许这就是梨园女人的宿命吧,孟小冬在戏曲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更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二是戏台下,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的传奇故事。

孟小冬出生于一九○七年,乳名若兰,本名令辉,北京人,因生于农历冬月十六,故取艺名为小冬。成长在梨园世家,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九岁时正式向姑父仇月祥学习孙派老生,姑父对她管教甚严,艺术上稍有差错,就会责打,这也促使她从小就打下了良好基础。她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已有大将之风,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唱戏,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久,她的名字就在上海传扬开来。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当时,北京是每位京剧演员心中憧憬的「圣地」,十八岁孟小冬野心勃勃,她知道除非在北京「占数十吊一天」,不能占菊坛一席之地。一九二五年,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孟小冬丢下自己已奠定的「三百口同声叫好」的地盘,离开上海,先赴天津,再征北平。同年在北京第一舞台的义演,孟小冬破例以「坤伶老生」被点名邀约演出。那时候北京梨园规矩,女演员只能单独组班,不能和男演员同台,女性反串的坤伶规定只能在「城南游艺园」演出,全然不能和男旦青衣梅兰芳等人可上的正式戏台相比,在这个条件下,孟小冬竟与马连良、杨小楼、言菊朋、程砚秋、尚小云,甚至梅兰芳名伶齐名,挣得独当一面的美号,可见孟小冬初出茅庐,就在梨园界受到重视。演出后,许多文人、剧评家、记者,迷恋倾倒于孟小冬,天津《天风报》捧她为老生行中「皇帝」,遂有了「冬皇」的封号。

由戏入情  梅孟相恋

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除了演艺生涯更为宽阔,也使得命运也有了转折。一九二五年八月,孟小冬和梅兰芳在戏迷促成下,首次合作《四郎探母》。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总长王克敏为了庆生开堂会,在酒席筵前,大家正在商量晚宴以后的戏,座中忽然有个人提议,应该让孟小冬和梅兰芳合演一出《游龙戏凤》。提议者说:「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这是一出生、旦对手戏,唱做并重。梅兰芳常演这个戏,多次与余派名家余叔岩合作。而孟小冬呢,虽然师傅曾经教过这个戏,但在此之前尚未演过。现场想彩排也来不及了,只好「台上见」!

结果演出出奇地好,在场的戏迷和观众,无不为一个「比女人更像女人」的梅兰芳,一个「比男人更像男人」的孟小冬,而痴迷疯狂的。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这确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成人之美,亦生平一乐,要是肯做点好事,何妨把他们凑成段美满婚姻,也是人间佳话。」梅孟之恋由戏生情,因情入戏,假戏真做,成就一段菊坛绝恋。可惜戏终究只是戏,梅孟二人恋情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是悲剧,一九二七年两人以非公开仪式结婚;一九三一年,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疯狂戏迷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为了阻绝纷纷扰扰,两人分手之后,孟小冬竟在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登三天「紧要启事」,彻底将梅孟之情斩断。

程门立雪  拜入余门

历经感情波折的孟小冬,沉潜多时后,重新回到戏曲舞台,这回她决定拜师学艺,从头再来。她一心想拜余叔岩为师,而彼时的她因与梅兰芳有所牵连,因此余便以:「小冬女性,教戏时免不了扶臂搀手等等,小冬曾婚兰芳,我与兰芳关系密切,类此诸多不便」为借口推脱。虽然他推说是从不收女弟子,不便开例,而婉言谢绝。最后在孟小冬一面刻苦用功,拜多位名师学艺,一面又请人说情,托人一再恳求,并央求余的新婚夫人代为说好话,余叔岩终于答应,但约定教戏最多不超过十出。一九三七年,孟小冬正式成为余叔岩门下唯一的女弟子。

那时的余叔岩早已是体弱多病,长时间地闭门不出。孟小冬程门立雪后,除了认真学习戏剧外,更奉侍师侧,执弟子之礼,颇得余的赏识,并亲授《搜孤救孤》、《御碑亭》、《武家坡》等戏。余叔岩习惯晚上工作练习,因此往往要到了晚上才开始说戏。她为把戏学到手,有时候彻夜不眠,居然渐渐养成了习惯。她终于得到了余叔岩的真传,并在其逝世后继承了这一派的衣钵。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在北京的公寓病逝,孟小冬正在香港,哀痛之下,她写了一副长长的挽联:「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赞,独惜薪传未了,心哀无以报恩师。」由此亦可见师徒之情的确非同一般。

虽得名分  魂归异乡

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孟小冬如同大多数的传统女人,还是选择了后者。最后她跟了上海滩名人杜月笙,先做梅老板三房,再当杜老板五房;人们说她是为了复仇梅兰芳出口气。她一生老是忘了戏里的自己,只想挣个戏外的名分。这位舞台上的须生大角,戏台下却过不了女人的爱情大关。当了杜月笙五房多年后,直至一九五○年孟小冬与杜月笙才在香港拜堂,挣得了一生得不到的名分;那时孟小冬已是四十三岁的女人了。而得了名分的孟小冬,只当了一年杜太太,杜月笙先生隔年走人,病逝香港。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六十岁,由香港转居台湾,来台十年。据说她不应酬,也不演出,授徒更是寥寥无几。冬皇一生由盛而衰仅十八岁至廿四岁,从此人生即逐步归于平淡。一九七七年,演不了真实女人的孟小冬病逝,韵落异乡荒域。她短暂的辉煌如烟火般灿烂,却也一瞬即逝。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