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形后的舞者常像是本来就存在奇幻世界的生灵,引动人们孩提时期的梦想。(白水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巫婆的魔法扫把

法国编舞家菲利普.迪库佛与其异想世界

从笔者观赏DCA舞团这几年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迪库佛清楚地拿捏「通俗」与「媚俗」之间的距离,他不会为了投观众所好,将旧招用到陈腐僵化,并在开发新的主题颇有创见,他不只是编舞家,而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

从笔者观赏DCA舞团这几年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迪库佛清楚地拿捏「通俗」与「媚俗」之间的距离,他不会为了投观众所好,将旧招用到陈腐僵化,并在开发新的主题颇有创见,他不只是编舞家,而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

今夏,迪库佛现代舞团(Compagnie DCA)才刚在巴黎杜乐丽公园(Jardin des Tuileries)微风天光下演出的《马戏世界》Triton 2ter,九月转战台北国家剧院。一进场,笑容满脸的小贩兜著零食,早在一旁鹄候,富丽堂皇的剧场空间不再迫人正襟危坐,轻松的气氛使人心情跃动,好戏已然登场。

讲到「迪库佛」现代舞团,就必须先从该舞团的创始人、艺术总监菲利普.迪库佛(Philippe Decoufle)谈起 。 一九六一年出生在巴黎的迪库佛,喜欢漫画、摇滚乐,他原本立志要当设计师,但有天从电视上发现动作与舞蹈的美感后,决心进人马歇.马叟(Marcel Marceau)的马戏学校,而后加入「小丑三人组」(Ouaf Ouaf)。一九七八年,以作品灯光奇幻、服装独特著称的美国编舞家艾文.尼可莱斯(Alwin Nicolais,1912-93)来到法国,担任翁节市国立当代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 à Angers)的首任总监,迪库佛从学于尼可莱斯,而后他与模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的合作经验,对其编舞技巧的提升,颇有启发。迪库佛对影像有其独到之处,除了身兼舞者、编舞者,也是影片导演。

—九八二年,迪库佛完成首支双人舞《蔬菜之声》La voix des légumes,次年以《暧昧咖啡》Vague Café获得Bagnolet舞蹈大赛首奖后,创立了DCA舞团。一九八六年的作品《药方》Codex,以一本描绘幻想植物的百科图鉴为本,创造了一个以奇想中动植物

为主的舞台世界。一九九二年他以《药方》为基础,为Albertville冬季奥运会编作的开幕及闭幕的舞蹈,其天马行空的想像传播寰宇。九五年的续作《解方》Decodex,加添了更多玄奇的人物影像。

来自马戏学校杂耍记忆艾文.尼可莱的薰陶

笔者在九七年初首度接触DCA舞团的作品,当时在巴黎街头看到一张人体剖面图,器官纷陈,十分引人注目,但来去数回,才发现竟是《解方》的海报!由于难以预期会看到何种演出,因而满怀好奇前去。《解方》里有些人物像是从想像世界里偷溜出来的奇禽异兽:头上长著触角,脚上长著蹼的斑纹动物,硕大无朋的海星,游来游去的微生物……。有些保持人形,但运用服装材质、化妆与灯光的变换,让舞者服装上所画的血管、骨架,与皮牌上的肌肉纹路在暗光中毕现。《解方》以异于平常的眼光,放大了生物的倍数,或像透过X光来看人,勾勒出纯真与诗意的世界。

此外,迪库佛常利用人物体型的对比,制造出视觉上的趣味,在《解方》中,颀长的男人让身高仅及其腋下的女孩不断绕圈,或是在《马戏世界》第三版中,壮硕男人与痩小女人面对面吸气,比看谁的肚皮比较大的画面,都使人忍俊不住。

他的作品里也常出现腰缠钢索,在空中飘来荡去,或是翻转攀爬的舞者,在《马戏世界》中,有场男女各在吊索一端追逐、比重的双人舞,两人以啁啾的言语各自表述,浮荡在上的女人似乎在嘲笑男人的笨重,却忘了正因如此,她才能飞翔在空,而当男人比她高时,女人却又忿忿不平,两人平衡相对的时间太短,人际关系的微妙尽现于此。

若说空中飞人、抛瓶、转咖啡杯的杂耍技巧来自马戏学校的记忆,对于灯光、布景、道具等与舞蹈的配合,则受到艾文.尼可莱斯的薰陶,尼可莱斯善用灯光效果模糊幻象与现实的界限,并将舞者的外形变成各种奇模怪样。迪库佛在《马戏世界》中安排一场三位舞者舞动时,布幕上的三个大影子也做出相同的动作,让人难以分辨影子是否就是舞者的投影,直到幕后窜出三位舞者,才揭晓答案。在《药方》与《解方》中,有些舞者腰负著车轮前进,脚蹬圆盘跳动,或踩著几何形的木块前行,外物的阻力使他们无法轻盈优雅;另外一些舞者的身体包裹在衣物里,变形为难以名状的动物,身体此时也成为活动的舞台装置。尽管这些是沿自艾文.尼可莱斯的创作概念,但迪库佛充满童趣的幽默感独树一帜,变形后的舞者,动作不似常人,倒像是本来就存在奇幻世界的生灵,引动人们孩提时期的梦想。迪库佛说他自己喜欢发掘许多有趣的主题,更胜于深入单一主题,但如何以非叙述性的方式组合这些主题,使其一气呵成,便是工夫所在。

一生二,二生三 从旧作衍生新创作

DCA舞团常涤练或拓展旧作,成为新的作品。一九九〇年创作《马戏世界》第一版后,九八年在「圣德尼艺术节」(Festival de St. Denis)推出第二版《马戏世界与小戏法》Triton et les petites tritures,同年推出第三版的《马戏世界》,二、三版中有许多场景相同,但后者的结构较为完整。而在筹备一九九七年坎城影展开幕式时,电影的画框、景深、焦距的观念激发了迪库佛以影像为题,创作出极富实验性质的《雏菊》Marguerite,接著他拍出三十五厘米影片《光怪陆离》Ahracadabra,这部片子成为一九九八年舞作《炫》Shaza!的基础。

《炫》在创造舞台幻觉上,充分运用当今舞蹈创作广泛利用的录影、投影技巧。舞台上摆置银幕,播放舞者在排演或于黄叶满地的长廊跳双人舞的情景,而后,舞者从平面的银幕「跳出」,转到三度的舞台空间。或是运用舞台、观众席外的剧院的空间,将在场外演出的情形即刻转播到银幕上,观众得透过双重的媒介(摄影师的镜头与银幕)看舞。或是当镜头拉远时,银幕里雕花画框里的舞者逐渐变小,前头又出现另一个画框,而后,又是一个画框……。

法国的另位编舞家荷西.萌塔芙(José Montalvo)曾在《新天堂乐园》Paradis中,运用灯光、录影与投影在银幕的技巧,让观众分不清真实与幻影,制造舞者单手力举多人的幻象,或是让舞者可以穿梭在银幕与舞台间表演,配上街舞(Hip Hop)快节奏的演出,气氛为之沸腾。迪库佛使用了类似的技术:银幕中的大力士双手各吊一个人,上头还撑了三个,肌肉紧绷、龇牙咧嘴,还继续坚持,或是舞者一个背著一个,形成四分之一圆,最后还有人单手悬空。同时迪库佛对景深、焦距的实验,令人耳目一新。

厌恶「拼贴、抄袭」清楚拿捏「通俗」与「媚俗」

迪库佛认为创作不仅要使其可见,而且要能与他人分享,他从不讳言他希望让更多人想看他的作品,因此他不强调形而上的意念沟通,而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经验,他全面关照每项表演的元素,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舞蹈同样重要,这是他自认跟别的编舞家不太一样的地方。迪库佛厌恶「拼贴、抄袭」,他强调作品必须要有个人特色,他喜欢不循常轨,以便可以不同的观点观察东西。早期刚开始编舞时,他习惯示范所有的舞步巨细靡遗地记录,但现在他喜欢与舞者交换意见,在排演场不断地实验,他会适时地修正、鼓励舞者的表现,但希望舞者以自己的方法诠释,以期顺利溶入角色当中。

DCA舞团能够顺利发展,除了迪库佛与其舞者的表现令人激赏外,法国文化部与地方政府的多重补助亦是重要助力。一九九三年,该舞团获得巴黎北郊圣德尼(St. Denis)市政府的协助,以一处锅炉厂的旧址作为团址,这里成为他们实践梦想的乐园。为了回馈社区民众,该舞团常邀请一些编舞家演出,并且开放教学课程给当地的青少年。一九九八年夏天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比赛场地就在圣德尼市,同时为了配合圣德尼艺术节,DCA舞园在舞团附近搭了大帐篷演出《马戏世界与小戏法》,帐篷周围有十几个小木屋,各有不同的主题,还有卖中东食物的小摊子,充满市集的气氛。并邀集了社区的儿童、青少年举行工作坊,例如排出每天六小时的街舞与马戏杂耍的训练,从独立的舞蹈演出变成社区大事。

迪库佛希望人们可以轻松一点的态度来看舞蹈,他不会说「七岁以下的儿童禁止入场」,因为他有些舞码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六岁与十一岁的孩子而创作的,而人的专注力与剧场礼仪有时与年龄并不一定成正比。

法国媒体有的揄扬迪库佛为法国当代最受欢迎的编舞家之一,但也有的在讲到《马戏世界》时,酸溜溜地说:「DCA舞团的作品是给观光客看的!」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无法否认迪库佛是舞蹈界的魔术师,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与统合剧场总体的能力,在当今的法国舞坛独树一格。从笔者观赏DCA团这几年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迪库佛清楚地拿捏「通俗」与「媚俗」之间的距离,他不会为了投观众所好,将旧招用到陈腐僵化,并在开发新的主题上颇有创见,他不只是编舞家,而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他的团员不仅有舞者,还有体操选手与杂耍演员,这些人激迸出来的火花,在长期的排演中将作品熔炼得更加完美。实践奇想的历程中,若无大家的通力合作,奇想也只能存在幻想家的脑子里。在台北看《马戏世界》最大的遗憾是:「观众太少!」马戏团的演出若没有满场的观众的呐喊与笑声,不是有点不过瘾吗?而在沸沸扬扬的城市里讨生活,如果你觉得多少的觭梦幻想已随风蒸散,DCA现代舞团的演出可以像是巫婆的扫帚一样,带你以另一个角度俯瞰世界。

参考资料:

1.Decodex programme, du 15/1 au 2/2/1997, MC 93 Bobigny.

2.Triton et les Petites Tritures, in Le Journal de Saint-Denis 323, dul8/6 au 12/7/1998.

3.Shazam! programme, du 11/3 au 2/4/2000, MC 93 Bobigny.

4.马戏世界Triton(2ter)节目单,21-24/9/2000,国家剧院。

5.BOISSEAU Rosita, "La vie funambule", in Télérama 2637, p. 37, 27/7/2000.

6.BOURCIER Paul, Histoire de la Danse, Paris, Seuil, 1994.

7.Interview, propos recueillis par Manon Dampeyron, voir http://www.arte-tv.com/special/decoufle/interview.htm

8.Philippe Decouflé: Just doing his own thing, by Patricia Boccadoro, see http://www.culturekiosque.com/nouveau/int ervie/decoufle.html

9.DCA舞团网址:http://www.cie-dca.com

 

文字|简秀珍 巴黎第七大学与东研究所博士,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