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博拉.寇克(Companhia de Dança Deborah Colker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台奇观制造者╱《舞梦.巴西》 巴西编舞家

黛博拉.寇克 活力无限 舞动未来

曾为太阳马戏执导OVO、执导去年里约奥运开幕式演出的巴西编舞家黛博拉.寇克,从小能量丰沛精力无限,甚至曾打入巴西女子排球国家培训队!而「因为舞蹈既能结合各种艺术形式、又能消耗我的体能。」寇克投入了舞蹈世界,以充满巴西式嘉年华风格的舞作征服大众,也征服艺文菁英。十月份她将首度带著她的作品来台,以《舞梦.巴西》热力放电!

曾为太阳马戏执导OVO、执导去年里约奥运开幕式演出的巴西编舞家黛博拉.寇克,从小能量丰沛精力无限,甚至曾打入巴西女子排球国家培训队!而「因为舞蹈既能结合各种艺术形式、又能消耗我的体能。」寇克投入了舞蹈世界,以充满巴西式嘉年华风格的舞作征服大众,也征服艺文菁英。十月份她将首度带著她的作品来台,以《舞梦.巴西》热力放电!

2017新舞台艺术节─寇克舞团《舞梦.巴西》

10/7  1930   10/8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10/1213  1930

台中市中山堂

INFO  02-27835866

刚在家乡里约市立剧院完成了新作品的首演,巴西编舞家黛博拉.寇克(Deborah Colker)在满满的媒体、座谈、宣传、排练行程当中硬是抽出空档,排除万难接受了访问,她说:「我再忙都一定要跟台湾聊聊《舞梦.巴西》VERO这支作品,那是我把VeloxRota两个早期作品融合起来的成果,像是一个完美大爆炸啊!」兴奋中带著少女般的单纯,更藏不住如运动员的坚毅及满满的能量。

精力奔放、热力无限的小巨人

几乎所有跟寇克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浑身丰沛的能量感染,和寇克交情深厚的英国《泰唔士报》资深舞评人唐纳.休特拉(Donald Hutera)形容寇克「身材娇小但却有巨人般的格局,充满渴望与热情,简直就是个一枚自走发电机!」

年轻时的寇克在父亲的薰陶之下,学习钢琴并浸染欧洲古典文化,尽管寇克热爱艺术,但好动的本性却让她有浑身的精力需要宣泄,于是她加入了排球队,凡事全力以赴的寇克竟在高手如云的巴西女排体坛中一路打进了国家培训队,和她同期的选手们后来都成为了国家队的主力球员。

十七岁时,寇克决定投入舞蹈,「因为舞蹈既能结合各种艺术形式、又能消耗我的体能。我喜欢!」寇克说。从小就有无限的精力流淌在寇克的血液当中,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尝试、投入每件事都付出百分百的热诚,造就了她独特而迷人的个人特质。休特拉补充道:「寇克对于各种活动和文化广泛而无所偏颇地涉猎(注),我想这或许就是她丰富想像力的来源。」

多元形式打造巴西式嘉年华

寇克的作品富饶而华丽,充满巴西式的嘉年华风格。桌子、椅子、风车、镜面、墙壁,甚至在一九九九年的作品CASA当中,寇克自己家的模型都能成为舞台上冲击视觉的主要元素,与其说是现代舞蹈,寇克的作品更常被归类为特技、综艺、或运动,但她却对各式的归类法不感兴趣:「人们常常喜欢标签,各式各样:当代舞蹈、古典舞蹈、运动剧场、马戏特技、多媒体剧场等等,但对我来说,舞蹈就是舞蹈,表演艺术就是表演艺术,而我只是专注在探索新的形式和可能性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不单是作品形式,巴西的艺评人们也曾试图将寇克的肢体语汇加以定义,芭蕾技巧、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踢踏舞,甚至也怀疑表演者们不是舞蹈背景出身,而是体操选手、运动员、或是特技演员。寇克解释:「我的团员们都有非常扎实的芭蕾和现代训练,我们甚至曾经有过中国功夫训练呢!他们绝对是舞者,但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不只是舞者,而是艺术家。我希望他们从肢体思考出发,但永远要打开其他感官和窗户,探索各种知识,接触各类型的文化和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或是街头、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地吸收和研究。」寇克不仅以自己对世界的无限精力激励舞者,更以缤纷的巴西文化作为她的艺术核心。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格特质与强烈的文化坚持,使得寇克在二○○九年受邀帮知名的太阳马戏(Cirque du Soleil)编创作品OVO时,成为历年来所有客座编舞家当中,唯一能不受太阳马戏形象光环和团队习性影响,而能大量保留自身特色的客座编舞家。

雅俗共赏的「有意义的娱乐」

许多人一听到舞蹈,就联想到抽象难解的艺术概念,但寇克的舞蹈作品却是以观赏性和大众性而闻名。「寇克喜欢接触人群,」休特拉说,「她既然能帮大型体育赛事编导作品,就表示她精通感动群众的诀窍。她绝非只为了少数艺文菁英而创作,而是为了最底层的普罗大众。」但这也并非只是单纯的肤浅娱乐,如果愿意向下挖掘,寇克的作品仍然很有深度。「我会说这叫做『聪明的大众主义』,寇克的作品有艺术概念,又很容易理解,既聪明、幽默、又严肃,是一种严肃的嬉闹或有意义的娱乐。」休特拉说。

然而,一九九三年舞团刚成立的时候,许多英美的媒体和评论人并不接受寇克的风格,直斥其作品浅薄、花俏、哗众取宠,寇克知道,但她表现得无动于衷:「有些舞评就是不喜欢我的风格,那也没什么,重要的是照顾到观众的需求。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很照顾受众需求,例如电影、建筑、文学,为什么舞蹈要不一样?」然而,或许求胜心强烈的寇克,在心底深处仍然在乎。休特拉回忆到,当二○○一年寇克终于以作品MIX赢得二○○一年英国奥立佛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之时,寇克开心地下跪亲吻了舞台,就像一位运动员获胜时亲吻球场那样。她不仅赢得了大众,更同时赢得了艺文菁英的认可,那是她发自内心的喜悦。

坚持舞蹈教育与群众交流

寇克在二○一六年里约奥运开幕式上执导的演出再度令世界惊艳,但对于已累积了廿多个辉煌年头的寇克而言,那不过就是锦上添花而已。她在巴西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作品在一千两百个座位的里约市立剧院,可以连续演出三个多月场场座无虚席。寇克舞团的观众来自各阶层、各年龄、各职业。这样广大的观众基础并非来自于里约奥运开幕式,而是来自于寇克一路所坚持的工作坊与舞蹈教育。寇克的工作坊早在舞团成立之初就不曾间断过,她透过工作坊跟小孩、大人、群众作最直接的交流和舞蹈推广,对寇克而言,这不只是交换知识或技术,更是交换生命经验。「我们教授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寇克说。

二○○四年寇克成立了舞蹈学校,现在学校总共有八百名学生参与各式长短期课程,其中有个运作多年的社工计划,让出身清寒或迷途知返的学生免费就读,并在毕业后辅导他们从事舞蹈工作。

「舞团的赞助商一开始强烈质疑我为什么要办学校,他们觉得舞团能成功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冒著财务风险开设学校。我坚持我需要投入教育、接触群众、回馈社会,开设学校。现在人们逐渐能将舞团和学校的形象连结在一起。要能飞得高飞得远,我们需要更广大的群众、接触年轻人、教育孩子,从最基本的扎根开始做起。」寇克没有停顿,语气坚定急切,「我永远是那个走在前面,大喊『做吧!做吧!跟我一起做吧!』的那个人。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断在呼喊『会成功的!我们能做到的!』每天,每天,我每天都在战斗。」

注:原句:“cultural omnivores”。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60年生于里约热内卢,父亲是小提琴家、指挥家与音乐老师。童年主要活动是弹钢琴与打排球。

◎ 16岁开始跳舞,除芭蕾外也涉猎爵士舞与踢踏舞,大学主修心理学。24岁时遇到巴西知名电影女星蒂娜.斯菲特(Dina Sfat),开始以动作指导身分投入舞蹈编创。

◎ 1993年与学生共同编创作品Vulcão,于舞蹈新人展演会上发表并大受好评,顺势成立舞团。2004年成立舞蹈学校 Centro de Movimento Deborah Colker。

◎ 2001年以作品Mix获英国奥立维奖的舞蹈成就奖,为该奖成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巴西剧场人。

◎ 参与大型编创有:受国际足总FIFA之邀,为德国世足赛创作舞作Maracanã(2006),后成为寇克舞团定目作品Dínamo(2006);为太阳马戏创作《OVO虫林桑巴》(2009)、里约奥运开幕式(2016)。

◎ 2017最新作品名为Cão Sem Plumas,意为「没有羽毛的狗」,七月于里约首演。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