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在乎?》收尾群舞,选择性地重复独舞及双人舞的动作,似乎表示此舞团每一成员皆有独舞的水准。(许斌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形式内容丰厚,精准尚待琢磨

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来台演出不同风格与时期的作品,表现它轻松幽默、严峻淸丽的各个风貌和马汀斯大刀阔斧的气魄。唯一的遗憾是,此次来的年轻舞者,却显得经验匮乏。

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来台演出不同风格与时期的作品,表现它轻松幽默、严峻淸丽的各个风貌和马汀斯大刀阔斧的气魄。唯一的遗憾是,此次来的年轻舞者,却显得经验匮乏。

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向巴兰钦致敬」

10月8〜12日

国家戏剧院

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的演出为台北这个纷扰的都会,带来属于古典的别致灵巧,配合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在光影流动的舞台上,留下一幕幕令人回味的俊秀轻盈。此次演出的两套舞码,包含了该团历来重要编舞家,巴兰钦、罗宾斯与马汀斯的作品,各有特色。其中巴兰钦的四支舞码则分别代表早、中期的风格,各有不同的面貌。

独舞与群舞的展技

此次演出巴兰钦两部较轻松愉快的小品:《多尼才悌变奏曲》Do-nizetti Variations与《谁在乎?》Who Cares?。前者是一九六〇年为庆祝义大利建国百周年特别创作,音乐选自多尼才悌的《瑟巴斯秦》Don Sebastian。舞蹈将音乐中属于蔚蓝地中海的流畅自由、热情开朗表现无遗,动作并融合了义大利古典宫廷舞与民俗舞的手势、站姿与步伐。但舞蹈的安排可能因为节庆的性质,有些落入俗套,群舞为只了陪衬独舞而存在,独舞与双人舞甚至成了纯技巧的展现。

《谁在乎?》于一九七〇年首演,用盖希文(Gershwin)十六首以美国流行歌曲所谱写的音乐为底,铺展出百老汇的绚丽灿烂。舞台布景是纽约的夜晚,黑色的摩天大楼衬著随灯光变化色彩的夜空。开场群舞的服装搭配,依然持续巴兰钦一贯优雅淸新的单色调,女舞者或天蓝或淡靑,男舞者则是深蓝或浅紫。舞蹈动作以芭蕾为主,融合各种形式技法,如百老汇歌舞剧、踢踏舞、交际舞等等。

在群舞的歌舞升华、琳瑯满目之外,独舞方面展现舞者纯熟技巧,双人舞除了演出歌词中的爱情故事,舞蹈编排的格外精采。相对于其他以双人舞为主,强调男女肢体分合牵衍的诗般戏剧张力的作品,这里的双人舞注重两人个自与相互空间的延展,衍生出横跨舞台的对角线。作品以群舞收尾,群舞选择性地重复独舞及双人舞的动作,似乎表示此舞团每一成员皆有独舞的水准。

建造音乐的华厦

除了轻巧亮丽的小品,此次也演出巴兰钦最负盛名的史特拉汶斯基的《双协奏曲》Duo Concertant。此作首演于一九七二年,是巴兰钦为现在舞团总监彼得.马汀斯(Peter Martins)特别编作。它和《竞技》(Agon,1957)是两部最精致的舞作,传达巴兰钦对史特拉汶斯基的精辟理解与诠释。史特拉汶斯基曾称赞巴兰钦最了解他的音乐肌理,往往能以不落言诠的方式,呈现音乐的线条与内敛的情感,好像让他在舞台上看见音乐,领略抽象音乐的肉身存在;又像引领他走进一座由他自己设计蓝图,却一直无法亲身莅临的华厦。

《双协奏曲》配合音乐的五个段落分为五个部分。女舞者达希.克斯乐(Darci Kistler),身著浅蓝短舞衣裙,男舞者彼得.波尔(Peter Boal)则是浅紫上衣黑紧身裤,极简单的服装,毫无装饰的舞台,保持巴兰钦早期作品的淸俊风格。舞作一开始两位舞者站在钢琴旁,聆听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接下来的五小段双人舞,每一段各有不同的质感与线条,或将旋律视觉化,或和节奏形成对位。有时脚步随著钢琴的拍子,手臂却画出小提琴的旋律,男女舞者手与手的勾挂连结、精准却轻盈的复杂脚部动作,将音乐的无限可能具象化,也象徵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的纯粹美感,同时是具体有迹可循又稍纵即逝。

舞作的最后一段,一向强调舞蹈的绝对自主性的巴兰钦,似乎也感受到这段音乐所蕴含的戏剧性,一反常态,容许默剧式的安排。此时舞台全暗,只有右前方的聚光灯,照在女舞者举起的右手上,男舞者由她的前方将手加入灯光所形成的光束中,然后整个舞台浸淫在晕黄的灯光里,展开一段非常抒情的双人舞与独舞。最后舞台全暗,在右前方的聚光灯下,我们又见女舞者举起的右手,所不同的是男舞者斜背对观众倾身,双臂展开成水平,好似诉说著一则凄淸的爱情故事,以片段的方式暗示著故事的不断重复,嘎然而止的情节反而延长了叹惜。《双协奏曲》是史拉拉汶斯基为他所赏识的小提琴家达须金(Samuel Dushkin)特别创作,巴兰钦的舞作,同时表示了他对两位音乐家的敬意,也再一次强调,音乐在他的作品里,永远和舞蹈占著平等的地位。

巴兰钦对音乐的诠释不仅局限在短篇精简的小品,他的早年大作《四种气质》The Four Temper-aments便代表他气势磅礴的另一面。此作于一九四六年首演,采用德国新古典乐派大师亨德密特(Pual Hindemith)根据西方中古时期对人的四种组成成份所作的音乐。作品分为五个乐章主题与变奏,后者包括忧郁的(melan-cholic)、乐观的(sanguinic)、冷淡的(phlegmatic)、忿怒的(chol-eric)。舞者皆穿著最简单的黑白舞衣,所有的重点放在舞蹈与音乐上。

主题部分宣示四种气质的动机,以开场的双人舞最别出心裁,男女舞者安静、准确地交叠著手与脚的动作,第二气质的线条较开阔,第三气质,多是力量向下的动作,精准矫健。第四气质快捷急促。四个变奏分别由独舞或双人舞带领,群舞与独舞的对话上安排出些许剧情,各有各明亮淸晰的质感与韵律。

不讳舞蹈的性感

相对于巴兰钦的知性空灵,马汀斯则不讳舞蹈的性感。马汀斯编作《可惧的对称》Fearful Symme-tries,一九九〇年首演,音乐采用美国现代大师亚当斯(John Adams)作品。亚当斯曾受凯吉(John Cage)与赖希(S. Reich)的影响,结合浪漫乐派的情愫,掌握现代工业社会的脉搏,还能维持一点属于过去的优雅。事先录制的音乐开始播放,舞台渐渐亮起,布幕是蓝色,舞者则穿著各种层次的单一颜色,男生是紫色系,女生是红色。音乐的磅礴气势逐渐加强,舞蹈的力量与速度也随著加强。

马汀斯成功地把握住音乐的强度与快感,在节奏不断重复往前的片段,仍然能感受到旋律部分的抒情性,在音乐机械性最高的时刻,设计出最唯美浪漫的双人舞,时而性感、时而婉约的肢体,为音乐的线条赋与生动的情感。最后两对舞者在中央,女跪下、男站立,摆出芭蕾平衡对称的姿势。

这部作品代表马汀斯对音乐有著极纤细的敏感,和巴兰钦可说不相上下,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大型作品的掌握能力,在气魄上甚至与巴兰钦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整体舞台与服装的搭配有明显的缺憾,舞衣的色系与背景太过相似,男女舞者间的色系分别也不淸楚,不能在视觉上配合整体大开大合的动作,反而十分笨拙。

新旧舞蹈的对话

马汀斯的强烈风格与企图心在一九八八年首演的《巴伯小提琴协奏曲》Barber Violin Concerto表现无遗。他以美国作曲家萨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的音乐为基础,发展出新旧两种舞蹈的对话。作品第一乐章中两对身穿白色舞衣的男女舞者,各代表中规中矩的古典芭蕾与自由开放的现代舞,后者的男舞者则由一黑人舞者饰演。两种风格由不相侵扰,到互相竞技,在色彩、线条、韵律上彼此抗衡。其中,尤以第二乐章最为精采,黑人舞者与色蕾舞伶展开一段极精微、极挑逗、隐含些许暴戾的双人舞。起初舞伶十分矜持,不肯放弃芭蕾的典律,黑人舞者软硬兼施,锲而不舍地追求,舞伶渐渐松懈防线,开始接受现代舞较扭曲,较具原始情感色彩的动作。这次表演中(十月十日晚场),在近身接触的时刻,黑人舞者与舞伶的节奏似乎不太配合,几次黑人舞者用手压著舞伶的背,或许是谐仿传统双人舞中,男舞者总是舞伶旋转与跳跃时的支柱。但是黑人舞者的手老是不能与舞伶在时间上配合,这是最大的缺憾。

第三乐章由芭蕾男舞者与现代女舞者演出,前者原本维持芭蕾的正直前进,却拗不过后者无章法的死缠活拖,很快便放下古典的高贵身段,与后者快乐地共舞,甚至将女伴像七〇年代盛行的迪斯可风一般,甩上甩下,最后女舞者由男伴的胯下滑出而结束。或许受限于协奏曲的结构,两种舞蹈形式未能有平衡的对比表现,相对于第二部分的细腻缠绵,第三部分有些草率了事,在不同形式的结合上也嫌粗糙。

美国式的年轻与天真

除了上述主要作品外,舞团这次也安排了热闹轻松的《嬉戏》Inter-play,由舞团历届总监之一的杰洛.罗宾斯编制,于一九四五年首演,是此次演出的开场舞码之一。作品分为三段,前后均是全体群舞,中间夹著短暂的双人舞与独舞。女舞者身穿单色衣裙、男舞者则是单色上衣黑色紧身裤,一人一色,舞蹈动作也是俐落大方,描写年轻男女嬉游玩耍,或有腼腆、或有热情、或有端庄、或有调戏,最后以女孩站立一排,男孩从其胯下滑行而出来结束。

曾以融合美国本土元素在舞坛掀起风潮,并以电影《西城故事》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罗宾斯,在此轻松活泼、靑春洋溢的作品中更表现他结合通俗与典雅的功力,描绘出美国所自诩的年轻天真。

这次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来台,演出该团不同风格与时期的作品,四部巴兰钦的杰作,表现他轻松幽默、严峻淸丽的各个风貌。马汀斯的两部作品,则展现他延续巴兰钦以芭蕾为基础融合其它形式的作风,也流露出他个人大刀阔斧的气魄。唯一的遗憾是,此次来的成员,除了担任独舞与双人舞演出的达希.克斯乐、彼得.波尔与少数的资深舞者外,其他的年轻舞者个个潜力十足,然经验却显得匮乏。此外,搭配演出的国立艺术学院交响乐团,与专业乐团的水准还有一段距离,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文字|吴雅凤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