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哲说:「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扶植一个好的剧团,而是让它转型、升级成足以创造产业价值的规模」(林韶安 摄影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投资与扶植并行,让好的作品与市场共存

专访高雄市文化局长史哲

过去,由于南台湾以重工业与劳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型态,长期忽略人文艺术的发展,被视为「文化沙漠」。二○○○年之后,爱河整治成功所带动的流域文化活动、高雄国际钢雕艺术节、城市阅读运动、精心连结打造的文化资产及社区营造网络、绿美化推动成果,让钢铁之都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气息。去年,世运在高雄盛大举办,开闭幕结合在地文化与国际视野的创意演出,让人惊觉高雄这十年来的蜕变。随著「南部两厅院」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动土,高雄市将具体转型为一个以艺术文化为主的现代化都会。在这个趋势下,官方的文化单位将扮演怎样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别专访高雄市文化局局长史哲,请他一谈对高雄市表演艺术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过去,由于南台湾以重工业与劳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型态,长期忽略人文艺术的发展,被视为「文化沙漠」。二○○○年之后,爱河整治成功所带动的流域文化活动、高雄国际钢雕艺术节、城市阅读运动、精心连结打造的文化资产及社区营造网络、绿美化推动成果,让钢铁之都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气息。去年,世运在高雄盛大举办,开闭幕结合在地文化与国际视野的创意演出,让人惊觉高雄这十年来的蜕变。随著「南部两厅院」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动土,高雄市将具体转型为一个以艺术文化为主的现代化都会。在这个趋势下,官方的文化单位将扮演怎样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别专访高雄市文化局局长史哲,请他一谈对高雄市表演艺术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Q:就你的观察,南方的表演艺术生态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为何?

A虽然高雄各方面的基础和台北有很大的差距,但它基本的香火和类型,无论是舞蹈、戏剧、音乐都还是有,五脏俱全。特别是,很多表演艺术人才都是来自南部,这里是大量人才产生的地方,只是我们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这是市场很现实的因素。长期以来,南方的经济模式是由劳工为主的制造业组成的大都会,在这样的状况底下,过去艺文在南方一直是边缘和少数,虽不见得是文化沙漠,但市场不够大却是事实。能够在南方默默耕耘工作十几年的艺文团体,我觉得都很值得钦佩,至少它为南方的艺文发展延续著香火。

我认为,高雄的艺文发展比较有机会变化是这十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二○○○年之后,高雄长期在现代化建设的差异,受到了重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会,它的欠缺和不足在这几年内获得了改善,包括城市景观的改造、捷运的通车、水的问题等等。二○○六、○七年之后,这些建设已经有成果出来。为什么这会和在地艺文发展有关呢?因为整个艺文产业生态还是和现代化的都会共生,如果都会的现代化没办法完备,自然就留不住好的人才。因此,都市基本机能的改造,可视为艺文发展的基础,再加上世运主场馆、流行音乐中心、高雄小巨蛋以及未来的南部两厅院(编按: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所有的硬体设备陆续完工到位,接下来就等软体的力量了。

 

Q:提升南方表演艺术的发展,你认为首要的工作是?

A现代化的艺文产业模式,建立在看表演要付费的基础上,这跟非现代化的都市不同。大部分保留传统艺术形式的都市,它的经济的流程,来自于民间信仰,人民捐献香油钱,庙出钱养歌仔戏团、布袋戏团。在我看来,歌仔戏、布袋戏可以从庙口演出到电视上播出,因为电视也是免付费的媒介,当然两者的经济规模和来源有差异。因此,都市的艺文发展要转型,除了拓展艺文人口之外,既有艺文人口的消费习惯要改变,整体市场的消费习惯也要跟著改变。如果这关不能过,城市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文化创意更是强调价值的贩卖,而不是实体的贩售。

 

Q:在协助表演艺术团队转型上,高雄市文化局有没有具体的做法?

A大概台湾所有的表演团体,都会觉得政府的奥援不足,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思考的是,除了提供资助以外,什么是表演团体更迫切需要的。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策略方向,就是展开投资型的扶植和参与。我们投注更多努力在宣传面、观众面、行销面上,全面性地和表演团体合作。过去政府的扶植补助计划运作了那么多年,也有各方不同的意见,其中比较大的争议在于,这套办法很难被检验,因为它没有数字量化的标准。从长远的国家文化政策来说,政府挹注这样的经费所得到的成绩,其实相当辉煌;但就纯市场派的观点,它无法用产值来计算。我的看法是,投资和扶植要并用,需要被保存和保护的艺术,适用于扶植型的补助;有市场性的作品,则可以投资型的扶植,协助团队进行产业化。投资型的扶植,除了财务上,大家共同承担盈亏;在运作上,投资者也必须参与整个制作。因此,文化局在角色上,不只扮演著文化行政或主管机关的官僚指导角色,更要积极地去了解团队的运作模式,介入更多。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扶植一个好的剧团,而是让它转型、升级成足以创造产业价值的规模,相信好的作品可以和市场共存。

 

Q:南方在表演艺术发展上的优势和特色为何?

A传统表演艺术的旺盛活力,向来是高雄县市的一大特色,例如高雄县每年举办的偶戏节、歌仔戏大汇演,已成为招牌。在现代表演艺术上,我们期待能整合在地团队的资源,合作发展出南方表演艺术的特色,但前提在于观念要走出南方,甚至思考大台湾、亚洲华人圈的文化,而不是锁在南方。就表演艺术的内容型态而言,我并不觉得南北能产生这么大的区隔,但由于都市的环境和生活型态的不同,提供的创作条件就会有所差异,例如高雄的生活型态比较慢活,创作者有更多时间去孕育一个作品,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能运用的空间也比较多。更关键的是,当我们张开双手,拥抱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我们也得从本质上让这座城市的人民相信,文化是这个城市所需要的,文化是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当然这并非一蹴可及,需要很多配套的方法。以去年世运主场馆的落成音乐会,以及开闭幕活动来说,也许对台北而言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却足以让南部民众骄傲,因为他们开始有了信心,开始认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

 

Q:未来南部两厅院的成立,你预期将对南台湾的表演艺术生态有何影响?

A面对南部两厅院即将动工,以及高雄小巨蛋、世运主场馆、流行音乐中心的陆续完工,我们最常听到的质疑是:「高雄准备好了吗?」我认为,这么多场馆的设立,命定地要给高雄带来一些挑战,不管是表演艺术的量或质,甚至艺文市场的人口,我们都在跟时间赛跑。首先,我们要让这座城市的人,要能欣赏这座城市的艺术家,看这个城市的剧团,愿意支持这个城市的表演者;同时,我们也是一扇窗,带民众看见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表演。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政治经济的中心,不一定是文化艺术的中心,而这个命定的决策,正促使高雄转型为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主的现代化都市。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