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全球剧场巡礼

捷克人文与历史的结晶体—布拉格国家剧院

早在一八四九年国族复兴运动期间,捷克人就决定要兴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国家剧院。奥地利哈布斯王朝拒绝提供兴建资金,更激发了捷克人的民族意识。国家剧院的兴建动员了整个捷克民族,大量的募款从各地涌入。国家剧院于一八八一年落成,不过一场祝融之灾,将全民心血化为灰烬。幸好大量的捐款随后补上,新的国家剧院很快地重建完成,于一八八三年重新开幕。如果您有机会到国家剧院看戏,在镜框大幕的拱门上,会看到上面镶Národ Sobě两个大字,意思是「我们国家/民族给自己的礼物」。

早在一八四九年国族复兴运动期间,捷克人就决定要兴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国家剧院。奥地利哈布斯王朝拒绝提供兴建资金,更激发了捷克人的民族意识。国家剧院的兴建动员了整个捷克民族,大量的募款从各地涌入。国家剧院于一八八一年落成,不过一场祝融之灾,将全民心血化为灰烬。幸好大量的捐款随后补上,新的国家剧院很快地重建完成,于一八八三年重新开幕。如果您有机会到国家剧院看戏,在镜框大幕的拱门上,会看到上面镶Národ Sobě两个大字,意思是「我们国家/民族给自己的礼物」。

如果您来到布拉格,沿著伏尔他瓦河(Vltava)闲逛,一定会注意到有一栋显眼的宏伟建筑,上面闪耀的金色屋顶,这就是捷克的国家剧院,也是捷克人文与历史的结晶体。大多数人对捷克艺术的印象,多是来自国民乐派。可是国民乐派的出现,并非是单纯的音乐运动而已,它是捷克在哈布斯王朝统治下,力图在文化政治上争取主权的社会运动,牵涉到的是捷克人要在德语为主的演出环境,具体力争出可以演唱捷克语的歌剧空间,而其结果,就是这栋有著金色屋顶的国家剧院(Národní divadlo)。

国民乐派与剧院兴建

要追溯国家剧院的成立,不能不从一旁的伏尔他瓦河说起。因为捷克国民乐派的头号人物史麦塔纳(Bedřich Smetana),它的交响诗《我的祖国》Má vlast的第一首,就是〈伏尔他瓦河Vltava〉(1875),而这部交响诗,以六个章节,描绘了波希米亚的地理景观与历史转折。史麦塔纳不只在音乐创作上呈现了捷克历史、土地与灵魂的优美,在实际的文化事务上,他也促成了布拉格都市景貌的变化,包括最重要的国家剧院。早在十九世纪初,国族复兴运动(národní obrození)刚兴起时,即表现出浓厚的文化面貌。自一六二○年因白山战役而被奥匈帝国统治的波希米亚,如同殖民地时代的台湾,整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都受到压抑,教育上的只能传授德文与拉丁文。因此在欧洲民族主义兴起之后,捷克人自然受到影响,他们首要的目标要求是语言与文化的自觉与复兴,而非政治上的独立。

许多人都知道在布拉格有个剧院和莫札特有著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位于旧城广场边的旧城广场附近的城邦剧院(Stavovské divadlo)。其实这家剧院原本不是叫城邦剧院,而是称为诺斯蒂兹伯爵剧院(Gräflich Nostitzsches Nationaltheater),即以兴建剧院的伯爵大人之名为名。很自然地,这是家德语剧院,舞台上演的歌剧或话剧,多以义大利文或德文为主。城邦剧院于一七八三年开幕的首演作品,是德国剧作家莱辛写的悲剧《艾密莉.嘉洛蒂》Emilia Galotti。如同皇民化时代的台湾戏台上,是很难听到台语的。不过,这不只是语言的问题,基本上在剧院里的演出者或创作者,多半是来自德语系地区。城邦剧院最著名的事迹,应该是跟当年在维也纳受到冷落的莫札特有关。莫札特来到布拉格后大受欢迎,所以莫札特最重要的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就是在一七八七年于城邦剧院首演。《唐乔望尼》由莫札特亲自执导,城邦剧院也成了现今仅存的莫札特演奏过的古迹剧院。

作为历史建筑,城邦剧院可说是中欧少见而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剧院,内部呈现马蹄形,典雅的设计与华丽包厢,可以想见当年贵族欣赏歌剧的热闹情境。出身于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导演福曼(Miloš Forman),在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后流亡美国,拍了《飞越杜鹃窝》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他的另一部脍炙人口的音乐电影《阿玛廸斯》,不少演出场景就在城邦剧院拍摄。由于城邦剧院较小,楼层较高,使得声音很容易在空间中反射而具有穿透力,即使坐在五楼的廊区,《费加洛婚礼》的女高音二重唱,也很容易就从舞台窜上来,让楼上的观众感受到咏叹调的魅力。

民族团结的结晶体

不过在音乐史上令人开心的事,在文化史上可能就有点尴尬。毕竟从捷克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发现布拉格音乐舞台上,其实是没有他们的声音的。于是有一个文化组织于一八六三年出现,叫作「艺术集会」(Umělecká beseda),他们负责在当年奥地利人主导布拉格文化的劣势环境底下,推动波希米亚的文化活动。这有点类似日据时代的文化协会,艺术集会共分音乐、造型艺术与文学三个支部。史麦塔纳当年即是艺术集会音乐支部的主席。

不过最重要的高潮,还是国家剧院的建立,为了平衡当时布拉格的表演生态,光有作品或作曲家是不够的,必须为这些作品的演出找一个家,找一个实际的物质基础。所以兴建一个国家剧院,就成了形成一个民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当然,这也受到十八世纪末德国重要诗人席勒(Johann C. 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的影响。他于一七八四发表一篇重要的演讲〈好的常设剧院能起什么功能〉,强调剧院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席勒说:「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能有一座国家的剧院,我们才可以变成一个国家」。席勒对国家剧院的看法,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扩散,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各大都市掀起一股大剧院或国家剧院(或称民族剧院也可以)的兴建风潮,例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868)、巴黎国家歌剧院(1875)、日内瓦市立剧院(1879)、德勒斯登国家歌剧院(1878)、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1884)等等,都可说是席勒观念扩散的结果。

早在一八四九年国族复兴运动期间,捷克人就决定要兴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国家剧院(或称民族剧院亦可)。奥地利哈布斯王朝的德国人统治捷克地方议会,拒绝提供兴建资金,更激发了捷克人的民族意识。国家剧院的兴建动员了整个捷克民族,大量的募款从各地涌入,不少捐款者都是农夫,虽然他们教育程度不好,但是对于象征文化骄傲的国家剧院,他们还是很努力支持。为了能顺利筹到款项,主办单位甚至发行彩券。国家剧院于一八八一年落成,不过一场祝融之灾,将全民心血化为灰烬。幸好大量的捐款随后补上,新的国家剧院很快地重建完成,于一八八三年重新开幕。开幕的首演作品,是史麦塔纳的歌剧《黎布雪》Libuše,这是关于波西米亚建国王朝的传说故事,女主角黎布雪则预言了布拉格的诞生。如果您有机会到国家剧院看戏,在镜框大幕的拱门上,会看到上面镶Národ Sobě两个大字,意思是「我们国家/民族给自己的礼物」。

剧院本身的建筑特色

如果有机会到布拉格国家剧院看戏,由于当地白天都很长,所以可以赶紧到四楼的回廊区,在置衣间有旁有扇小门,有时会没锁,或者你可以询问置衣间的老太太,可否让您走这扇门。这扇神秘的小门是通往上方的阳台。也就是说,您可以在演出前先到金色屋顶下的露天阳台,饱览布拉格风光。这里是伏尔他瓦河右岸的置高点,而且阳台上可以看到九位缪斯女神的神像,还有一旁驾著马车的阿波罗雕像,甚是壮观。此外,基于在欧洲看戏亦是一种社交活动的原因,中场休息时间都较长,可以剧院里有贩卖红酒,不妨买上一杯,到二楼的大厅细细欣赏画作与音乐家塑像,和身旁捷克人或他国观光客聊上两句,也是趣事一件。

就建筑而言,布拉格国家剧院可被归于北义大利风格的作品,属于新文艺复兴风格的设计。原本规划的建筑师也是建造鲁道夫宫的吉泰克(Josef Zítek),不过剧院盖好没多久就适逢火灾,重建工作后来由他的学生史洛兹(Josef Schulz)负责。史洛泰除了保留老师的原始概念,并将主建筑体和后面一栋建筑结合在一起,因而改善了观众席的能见度。国家剧院的内部是由当时知名的捷克艺术家负责,包括。就座位的设计来说,除了一楼大厅,还有两层包厢区(balkon)与两层楼座区(galerie),有九百九十六个座位。剧院内部自然是金碧辉煌,大幕是艺术家希纳伊斯(Vojtěch Hynais,1854-1925)所绘的作品,名称叫「捷克国土的理想世界」(Apoteóza zemí Koruny české),内容是关于国家剧院兴建的寓意画。

捷克文化主体的多样舞台

即使到了今天,国家剧院依旧是捷克人骄傲的文化舞台,与莫札特为主的城邦剧院相反,这里主要上演著捷克作曲家的歌剧,当然,还有舞台剧与芭蕾。这三大类型的节目,成了国家剧院的内容主轴。由于受到德国剧院有定目剧的节目规划,布拉格国家剧院的演出,大多在几年前就规划好。每一档节目制作可能演出三到十年以上(视成本与票房)。然后视表演者档期,这些节目散布在整年的演出当中,一年演出从三到二十场都有可能。换言之,布拉格国家剧院的节目,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制,偶而才会有外国团队的演出登上这里的舞台。这样的好处,是观众几乎可以在一年前就规划自己的看戏计划,加上每档演出都演了一段时间,不论是演出品质的修改或是剧评的口碑,都可以让观众对自己的观赏成本,作更有利的控管。每年的七、八月是剧院年休的时候,这时候国家剧院通常没有节目演出。如果有(通常是同样隶属于国家剧院管辖的城邦剧院),也是外租给当地的制作单位,这些单位会推出一些以观光客的喜好为主的演出(尤其是莫札特的歌剧)。

以二○○八年至○九年的节目来说,有十四出歌剧、八出舞台剧与八出芭蕾在一年内轮流演出,由此也可以看出布拉格国家剧院基本上还是以歌剧演出为主。在歌剧节目里,目前最长寿的制作,是前面提到的史麦塔纳的歌剧《黎布雪》,这个制作版本已从一九九五年首演至今。此外,值得推荐的,还有德弗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的歌剧《水仙女卢莎卡》Rusalka、史麦塔纳的歌剧《买卖新娘》Prodaná nevěsta及雅纳杰克《马克罗普洛斯事件》Věc Makropulos的等热门剧目,以及捷克外比较不容易看到的德弗札克儿童歌剧《魔鬼与丑女》Čert a Káča。如果有机会欣赏这些作品,除了现场通常会有字幕翻译外,也会贩卖英文节目手册,以及简单的节目单供观众免费索取。

需要附加说明的,是目前国家剧院系统,其实包含三家剧院,分别是国家剧院、城邦剧院与克罗伏拉特剧院(Divadlo Kolowrat)。最后一家剧院位于城邦剧院隔壁大楼的阁楼里(地址:Ovocný trh 6号),通常演出实验意味较强的歌剧、戏剧或声乐演唱。虽然其空间不是正统剧院空间,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会有小编制的管弦乐团与指挥负责伴奏,灯光与舞台设备亦相当讲究。不过位置大概只有三十个左右,经常一票难求。此外,国家剧院与城邦剧院的节目有时因为档期安排,也会互调,但基本上,城邦剧院还是以演出莫札特歌剧为主。

保持著和全球文化的关系

以上这些歌剧都将在接下的几年中,持续演出。不过,布拉格国家剧院也不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民族剧院,在推广在地文化同时,他们也保持著和全球文化的关系。例如二○○九年到二○一○年的节目里,在舞台剧方面,除了捷克作家之外,剧院方面推出义大利剧作家哥多尼(Goldoni)的《一仆二主》,以及美国剧作家崔西.莱茨(Tracy Letts)获得二○○八年普立兹奖的作品《八月:欧塞奇郡》August: Osage County。歌剧虽也由捷克作曲家主导,但还是有《卡门》、《茶花女》、《阿伊达》等异国情调,在国家剧院的舞台上发声。就这点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剧目安排上,看到德国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源自歌德的构想,就是剧院的剧目应该具有向市民介绍世界文学的考量。

除了在剧目上保持多样化,布拉格国家国剧院坚持艺术无国界的理念。例如将于二○一○年六月底首演的雅纳杰克歌剧《卡塔卡巴诺瓦》Káťa Kabanová,就由二○○九年二月来台北国家剧院制作《欧兰朵》的美国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执导。布拉格国家剧院对捷克音乐的贡献,不只在剧院本身,它还促成了知名的捷克爱乐(Czech Philharmonic)。捷克爱乐创立于一八八六年,设团位于一样位于伏尔他瓦河畔的鲁道夫宫(Rudolfinum)。捷克爱乐的成员就是来自国家剧院附属的管弦乐团,首演是德弗札克指挥乐团演奏自己的作品。

从二○○七年起担任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是戏剧学者出身的翁杰•切尔尼(Ondřej Černý)。歌剧部门的总监是捷克最受瞩目的歌剧导演赫吉曼(Jiří Heřman),目前主要的驻院指挥,包括知名的斯洛伐克指挥杜南伊(Oliver von Dohnányi,他也是英国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被选为莫斯科波修瓦剧院最年轻首席指挥的弗拉涅兹(Peter Feranec),以及担任德国莱茵歌剧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首席的美国指挥家费欧雷(John Fiore)等。当然,戏剧与芭蕾部也有各有其总监和固定的表演者。而且,为了因应经典演出对大众的责任,歌剧与戏剧部都设有戏剧顾问一职,让经典的诠释能够和当下文学或音乐研究的潮流一致。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如何抵达?

要到国家剧院并不难,或者先到地铁站Národní třída,走出来后找到国家大道(Národní)这条大路往伏尔他瓦河的方向走,不到十分钟,就可以抵达国家剧院。换言之,只要能到河畔,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国家剧院。例如从必定要造访的查理桥走到此地,十五分之内一定可以到。当然,也可以搭电车到国家剧院,像电车6路、9路、17路、18路、21路、22路、23路等,都有经过此地。

如何购票?

至于买票事宜,虽然布拉格市区有很多票务系统,不过他们贩卖的票价都容易偏高,还是到剧院的票口(Pokladna)购买,比较划算,选择机会也较多。目前在国家剧院与城邦剧院一旁的建筑一楼(Ovocný trh 6号),都有国家剧院专属票口,售票时间是每天早上十点到下午六点,还有开演前四十五分钟的剧院小票口,也会售票(亦有站票可以购买)。如果要搜集相关纪念品,在国家剧院建筑体后方的商店有贩售。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