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海报。(网路翻拍重制)
北京

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承继传统的创新

繁星戏剧村主办的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举办,此届以「融」为主题,汇集京、昆、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剧种,演出创新传统的十八出剧目,并结合了繁星戏剧村既有的当代艺术资源,策划了「对戏展」,用当代艺术形式呈现中国戏曲文化。这个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确为小剧场戏曲这类型演出有推广助益,但策展概念上还看不到突出的个性,令人期待其未来的转变。

繁星戏剧村主办的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举办,此届以「融」为主题,汇集京、昆、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剧种,演出创新传统的十八出剧目,并结合了繁星戏剧村既有的当代艺术资源,策划了「对戏展」,用当代艺术形式呈现中国戏曲文化。这个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确为小剧场戏曲这类型演出有推广助益,但策展概念上还看不到突出的个性,令人期待其未来的转变。

自十月廿三日至十二月廿五日,由繁星戏剧村主办的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以「融」为主题,汇集京剧、昆曲、越剧、粤剧、梨园戏、淮剧、晋剧、秦腔、豫剧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剧种,演出十八出剧目,近五十场次。这些剧目的选择以创新传统为标准,不论是文本原创或新编,舞台表达的跨界多元,鼓励年轻创作者发挥创意,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及推广在当代社会创造了一些可能性。这个艺术节在这五年的每个岁末确实为北京的戏剧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品味类型。

因缘际会而生的戏曲艺术节

传统戏曲以小剧场的形式演出,主要是想借用西方小剧场实验的概念,为传统戏曲在当下的剧场表演中,寻找更为现下年轻人接受的模式,同时激发对于承续传统的不同契机。北京能够有这样稍具特色、可资期待的艺术节的产生,说来也是因缘际会。

繁星戏剧村是北京为数不少的小剧场中,客观条件最具优势的,首先它是一个包含五个小剧场的聚落,这是中国第一个民营戏剧园区。除了演出空间外,园区内还有当代艺术展览、主题餐饮、文艺书店等艺文空间,是非常理想的艺文活动场所,同时它位于北京最中心区的宣武门地铁站出口,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在想像里,这里应该是演出频繁,艺文界人士群聚的中心,甚且是诞生好作品,引领戏剧演出潮流的戏剧专业园区,但事实上却全然不是。繁星戏剧村自二○○七年开幕至今,也就是这个戏曲艺术节让它勉强有个稍微清晰的品牌形象而已,在戏剧圈内,负评居多,原因是主事者经营理念的偏差及专业执行力的不足,始终未能建立戏剧村的特质。二○一四年,繁星戏剧村创办人樊星见戏剧村经营日趋困难,求助于当时的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乾武,后者提出举办戏曲小剧场内容艺术节的建议,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地方戏曲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源头,中国戏剧的发展要能够走得长远且能独立于西方剧场形式,必然得结合多样且丰富的各地传统戏曲元素。之后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向北京市政府申请举办经费,当年第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于十月十六日在繁星戏剧村开幕,历时一个月,演出十三出剧目共五十多场。

策展特色仍待建立

直到今年的第五届,艺术节共演出了八十一出剧目,超过三百场,对于小剧场戏曲这种演出类型的推广确实起了推波助澜之效。这些剧目中不乏实验性强烈的作品,如:结合戏曲与现代舞的《三岔口2017.舞》,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乾旦独角戏《曹七巧》,混融黄梅调、歌仔戏、现代舞、新编音乐与流行RAP的《梁祝》故事《蝴蝶效应》等。除了演出,这个艺术节较有特色的是结合了繁星戏剧村既有的当代艺术资源,策划了「对戏展」,用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中国戏曲文化,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今年的「对戏」展出廿五位国际艺术家近九十件作品,包括装置、动画、音乐、影像、纸本、油画、丝网版画、霓虹灯装置等。

繁星戏剧村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目前在中国仍是独一无二,有点可惜的是在策展概念上还看不到突出的个性,包括每年主题的设定,及艺术节的Slogan都有其他戏剧节的影子,对於戏曲小剧场这种形式有包容力,但缺乏艺术标准及积极的推动力。只能希望艺术节长命,在过程中朝理想渐变。繁星戏剧村本身也是有点可惜的,相较于蓬蒿剧场的硬体简陋却充满人文的温暖,相比于鼓楼西剧场现代西方经典中文版品牌的吸睛与剧场的观戏氛围,戏剧村长年追求市场票房的企图,反而使得剧场形象无以定位,名利皆空,只让人遗憾婉惜其硬体条件。期待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能够成为繁星戏剧村转变的起点。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