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青年剧团《美好的一天》(香港话剧团、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提供)
香港

素人参与演出 「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寻生活真实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举办的「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由香港话剧团与西九文化区联合主办,主题为「寻常见.见寻常」,企图把「真实放诸舞台」,策展参演剧目较之前两届具挑战性,除了结合真实与虚构的剧码,也有素人参与的演出,让剧场与现实进行多样的对话。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举办的「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由香港话剧团与西九文化区联合主办,主题为「寻常见.见寻常」,企图把「真实放诸舞台」,策展参演剧目较之前两届具挑战性,除了结合真实与虚构的剧码,也有素人参与的演出,让剧场与现实进行多样的对话。

今年的 「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由香港话剧团与西九文化区联合主办,以「寻常见.见寻常」为主题,把「真实放诸舞台」。对照、对话剧场与现实,既是创作人的诘问,也是很多不满足剧场只是娱乐的观众的追求。这次黑盒剧场节设两位联合策划,除了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冯蔚衡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剧)刘祺丰也加入策展,剧目的选择也较前两届具挑战性,至少对口味相对保守的话剧团观众而言。

《中性》接合虚实  埋没在众声中的真实

义大利莫图斯前卫剧团(MOTUS)的《中性》(曾于二○一六年台北艺术节演出)以一部透过雌雄同体为主视角的小说情节,配合表演者希薇亚.卡德洛妮(Silvia Calderoni)的中性身体和个人经验,混合即场的音乐和录像(包括来自表演者的少年时候的片段)跳接,加上「故意」挑起猎奇欲望的身体,藉不同挑逗意味的动作引发想像。此作的表演策略如此明显,主题即使是近年本地剧场以至电影也有涉猎,但也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作品。有趣的是官方网页和场刊并未清楚提及部分情节源自小说内容,而网页提及的「自传式」字眼则引导观众的想像,亦似乎契合了今年剧场节的主题。作品「无缝接合」虚构与真实,有策略地混乱私密记忆与公共想像之间,求诸「真实」可能对不上位。

「中性」这个生命状态于表演者而言是场永恒的操演,但对新青年剧团《美好的一天》的十九位香港都市人又何尝不是?北京导演李建军在中国大陆常以素人入戏,《美》剧中十九人的声音最后以同一音量重叠,观众要用耳机调校至特定频道才听到个别声音,故事是否有趣或叙事者是否(有需要)拿捏声音的表演性是这个作品最容易令人按捺不住之处,众声喧哗但个人小叙事被淹没、素人表演者背后因水沸而尖叫的压力锅、定时发放的歌舞升平式礼炮,这些鲜明但难以深化的符号很快无以为继,这些人的故事最后还是被形式消弭。

 我最后比较集中听一位曾在社会运动中被捕,但最后选择进入政府工作的男士的故事,(人生的)矛盾与张力在经过两小时的发酵后凝聚起来,不过最后形式上是大团圆的「美好」主旋律,故事在一个断章中被了解总是令人纳闷,但却再也没有了解下去的欲望。

百位素人参演  悲剧至极成为喜剧

同样邀请了超过一百位素人参与共五场演出的《伊狄帕斯.猪亦拍尸》,由澳洲剧团post和香港话剧团共同制作,专业洒狗血式的悲剧在剧场的洗涤作用,在素人的「存在」下显得虚假可笑,素人念白的表演性挑战观众对表演的思考,这群拉杂的歌咏队的「日常」,传神地演绎了布莱希特的疏离感;悲剧至极也就成为了喜剧。这作品倒是最有效地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而同时又呼应了主题。

 至于瑞士导演米罗.劳(Milo Rau)执导的《五段小品》则由七位精挑出来的儿童来演绎当地一件连环虐杀儿童的新闻事件,这演出在欧洲初演期间一直引起很多争议,但在「巡演」的框架下,这批儿童演员是按照初演那批「复制」出来的「表演者」,加上文化脉络的抽离,让作品模拟的真实(现场儿童的演绎与成人影像的重叠),点出了成人在模塑一个怎样的世界予未来,杀人犯也是可能受害者的焦点也就比较突显。米罗.劳的鬼才真让观众大开眼界。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