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米尼纪录剧团的作品《遗书》,展场里有八个小房间,请观众入房体验生死。(Samnuel Rubio 摄 Rimini Protokoll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里米尼纪录剧团展创意 密闭房中读《遗书:无人作品》

在柏林的「沉浸」艺术节中,里米尼纪录剧团推出了互动展览作品《遗书:无人作品》,导演找来了八位种族、年纪、阶级、地域、经历不同的真实人物,说出自己的生死遗言,但他们全部都不在场,而是透过录像、声音、访谈,与观众互动。设计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个房间,观众轮流进入聆听人物的故事与遗言,八个故事不仅诉说死亡,还触及非洲、纳粹、种族等议题,层次非常丰富。

在柏林的「沉浸」艺术节中,里米尼纪录剧团推出了互动展览作品《遗书:无人作品》,导演找来了八位种族、年纪、阶级、地域、经历不同的真实人物,说出自己的生死遗言,但他们全部都不在场,而是透过录像、声音、访谈,与观众互动。设计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个房间,观众轮流进入聆听人物的故事与遗言,八个故事不仅诉说死亡,还触及非洲、纳粹、种族等议题,层次非常丰富。

暑假柏林各大表演艺术场所都休假,柏林艺术节(Berliner Festspiele)公司选在夏天推出「沉浸」(Immersion)艺术节,以互动性装置展览、VR虚拟实境、现场表演,邀请观众透过表演艺术,积极涉入政治、社会议题。「沉浸」节目单上最受到瞩目的,就是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在马丁葛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 Gropius Bau)的互动展览作品《遗书:无人作品》Nachlass, Pièces sans personnes

八个装载生死遗言的密闭房间

《遗书:无人作品》是里米尼纪录剧团的核心导演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与丹尼尔.魏哲(Daniel Wetzel)的共同创作,布景、设计交给多米尼克.胡柏(Dominic Huber),阵容坚强。这出作品的原始名称包括德文与法文,德文字“Nachlass”由“Nach”(后)、“Lass”(离)组成,有「遗书」、「遗物」、「后事」之意,点出这个装置的死亡议题。Pièces sans personnes则是法文,亦即「这些作品里并没有表演者的现场存在」,两位导演找来了八位种族、年纪、阶级、地域、经历不同的真实人物,说出自己的生死遗言,但他们全部都不在场,而是透过录像、声音、访谈,与观众互动。

胡柏为这个作品设计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密闭狭窄展场,场内黑暗,天花板有一个世界地图,以星星点点标示此刻全球各地正在死亡的人数。椭圆形空间里有八道门,门上有倒数分秒。每道门上的倒数来到00:00,门就会打开,观众便可进入房间。每一个小房间,都是根据八位交代生死遗言的真实人物的故事打造,有卧室、餐桌、档案室等,造景细致,搭配声音、影像,邀请观众与装置互动。虽然这八位受访者的肉身全都不在场,但透过剧场人的精心创意,他们的存在却非常强烈,里米尼纪录剧团再度以全新创意,让观众思考艰难的生死议题。

生死临界的真实叙事

里米尼纪录剧团于柏林创立,由三位导演担任核心创作者,所有作品都坚持不找专业演员,只启用素人,让素人诉说自己的故事。《遗书:无人作品》探讨的是争议的生死议题,瑞士的安乐死在不同房间里被提出,死亡自主权的议题非常敏感,导演们请观众自行判别。

剧场导演做装置艺术,果然带来了强烈的剧场感,平凡的生死故事,都具有感人的重击力道。例如其中一间房间的主角是居住在苏黎士的土耳其老伯,房间里铺上了伊斯兰花纹的精美地毯,墙上有电风扇,观众脱鞋、在地毯坐定之后,房间启动,土耳其老伯在萤幕上现身,请房间里的观众吃一颗土耳其软糖,而地毯中央真的就有一大碗软糖。观众吃著糖,听、看老伯亲自挑选棺材,试裹尸布,表达自己死后,遗体将会随飞机运送回土耳其故乡,落叶归根。

隔壁房间里,有一大堆纸箱,叙事者是一位年迈的女性,她想要用遗产在非洲成立基金会,她的声音敦促观众打开房间里的纸箱,档案夹里,都是她对非洲的关注。又另外一间房间里,定点跳伞者透过自拍,带领观众爬上山丘,进行随时可能丧生的危险跳伞。八间房间都有各自的独特故事,观众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看完所有房间,生死跨界,有悲有喜。八个故事不仅诉说死亡,还触及非洲、纳粹、种族等议题,层次非常丰富。

里米尼纪录剧团在今年八月将首度在台北艺术节推出《遥感城市》,届时台湾观众就可体验这个柏林剧团的惊人创意。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