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戏曲茶座「秦腔」清唱表演时,桌上的瓜子花生等点心,以及茶水啤酒等饮料任凭观众们。(蔡欣欣 提供)
大陆剧场 大陆剧场

长安风月秦腔情

来到西安除了感发思古之幽情,谒见历朝历代所遗留的史迹文物外,最期盼地莫过于能够亲身聆赏到「秦声秦态最迷离」的秦腔演出;相较于京剧的表演程式来说,秦腔的表更加质朴活泼,充满了浓厚馥郁的生活气息。

来到西安除了感发思古之幽情,谒见历朝历代所遗留的史迹文物外,最期盼地莫过于能够亲身聆赏到「秦声秦态最迷离」的秦腔演出;相较于京剧的表演程式来说,秦腔的表更加质朴活泼,充满了浓厚馥郁的生活气息。

在探访了神秘浩瀚的昆仑文化,饱览了瑰奇壮丽的河煌风光后,我们一行人挥手告别了轰鸣著「西部大开发」号角的青海省,转迈向拥有著巍巍史话的关中要地-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古称为长安,历来为皇都帝阙的所在地,梨园教坊的设立与庙台戏楼的搭建,都为戏曲艺术的成熟演化,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滋养契机。而在其流传的各种地方剧种中,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性的应当是「铁拨檀槽柘作梆」(陆箕永《竹枝词》)的「秦腔」,或作「秦声」、「乱弹」与「梆子腔」等不同的称谓。

娱乐休闲的戏曲茶座

关于秦腔的渊源与形成时间,众说纷纭难以考据。但是在明末清初时秦中与晋南等地,已有班社的演出活动,而且还有西安秦王府不断征选民间秦腔戏班,进府演唱提供娱乐的纪录。明万历年间的《钵中莲》(玉双簃藏本)抄本,也已经出现有「西秦腔二犯」的曲调,而清乾隆、嘉庆时期,西安与北京俨然成为秦腔的演出重镇,光是西安一地就班社林立名伶辈出。民国时期,流传于西安地区的「中路秦腔」面临了重要的转折时期,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成立,对秦腔进行了全面改革,从此「改良新声」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

是以,来到西安除了感发思古之幽情,谒见历朝历代所遗留的史迹文物外,最期盼地莫过于能够亲身聆赏到「秦声秦态最迷离」(孔尙任《平阳竹枝词》)的秦腔演出;因此在甫到西安的初夜,我们就前往位于东木头市的「朝阳戏曲茶座」欣赏演出。目前在大陆各地,戏曲茶座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具有「品茶」与「听戏」的双重功能,宛如是明清时期「戏庄茶园」的再现,成为当地民众休闲娱乐、联谊聚会的好去处。

「朝阳戏曲茶座」原本为「西安尙友社」的剧场,尙友社成立于一九四五年,为西安著名的秦腔班社,文革后与「西安易俗社」合并,后分制改为「西安市秦腔一团」。由于时代的变迁,秦腔演出的机会日渐萎缩,因此剧场被民间业者承包,由政府与经营者签订租约收取租金,经营者再添置相关设备改成茶座形式。如今拆去了座席的观众区,放置十来张的长桌与八、九十张座椅;镜框式的舞台则视情况需要使用,台上随意错置了些简陋的布景道具与灯光器材;舞台前方则架设起一小平台,上面放置了立式的麦克风,此即为主要的表演区域,两旁则是为文武场面准备的演奏区位。

戏艺结友、笑谈古今

当夜幕低垂,人们三五成群地入场,各自挑选喜爱的区位自由入座,随后由服务员端上瓜子花生等点心,以及茶水啤酒等飮料任凭「老板」(在茶座,观众被统称为老板)们享用,原则上是无需付费的。我们兴冲冲地挑选了正前方视角最佳的席位入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戏台对联,上写「献艺结友,喜迎东南西北客;喝水品茶,笑谈古今中外事」,生动贴切地点出了茶座剧场的特色。在戏联下方则竖著两块小黑板,上面书写了今晚的演出内容,以及到场表演者的姓名与行当。

通常茶座的演出都是以「清唱」为主,由专业演员或业余票友轮番上场,经由主持人的介绍,每个人唱上一段展现演唱水平。今晚的主持人是谢建明,因为他是当行出身人面又熟,所以特别被业者敦聘来主持节目。一般参与演出的表演者,多半是业者根据观众的喜好来约请,观众可以事先预约也可当场点唱,营业的收入主要就来自观众的「披红」。所谓「披红」或称作「搭红」,也就是观众对于喜爱或出色的表演者,可以购买一条人民币十元的红彩巾,披挂在表演台前的小铁竿上以表示赞誉。然后表演者再依据所获得的彩巾数量,与业主五五(也有些地方采六四)分帐;文武场则由业者给付薪资,有时也会额外得到观众的打赏披红。所以红彩的数量就成为核算当晚「营业收入」的指标,而且也是评量表演者「人气指数」或「艺术能量」的砝码。

精彩演赏如红包场文化

我们在茶座中一边访谈主持人与业者的朋友,一边打量著场内四周光景的改变。随著夜色的深沈,观众人数逐渐地增多(约近百人),年纪分布以中老年为多,但是也有部分稚龄的孩童,随著家长前来在场中穿梭嬉戏。就在大家闲话家常寒暄交谊中,武场以锣鼓闹场揭开序幕,此时已将近九点半钟。尔后记名于黑板上的表演者陆续依次上场,演唱了〈藏舟〉、〈断桥〉、〈斩李广〉、〈武家坡〉等十来个秦腔著名的唱段,观众们也热情地频频披红以示捧场。照例主持人必须报出赏红者的名号,说明红彩数量并加以感谢,然后由业方为演唱者披挂上红彩。当晚拔得头筹的为唱旦角的王亚莉,一共获得四十条的红彩,有些「大款」出手大方一赏就是二十条,看得我们瞠目结舌,深为其经济消费力惊讶不已。

综观当晚赏彩的情形以及评比演唱者的实力,有些称得上是「色艺双全型」,不仅唱腔悦耳动听,而且年轻貌美做表动人;有些则偏向于「交际应酬型」,频频穿梭于观众席中问好寒暄,甚至于亲自持壶敬茶以联系情感;有部分则类似「人情网络型」,如基于亲朋好友或特殊的交情关系,往往也能获得观众的青睐赏红。有些热情的戏迷更是亲自上阵,为心仪的演唱者披挂红彩,那种出自内心的欢喜与满足,强力地渲染了在场的我们。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台湾的「红包场文化」,与此也恰有异曲同工之处,剧艺的欣赏固然是观众捧场的前提,但是这种表演场域所提供的另类「情感交流道」,却是吸引观众前来的内在诱因。

质朴自然的做表唱腔

伴随著抑扬抗坠的秦腔曲韵,时光也就在这热络自在的气氛中逐渐地流逝,约莫到了将近午夜时分(十一点钟左右),压轴的好戏终于要上场了。今晚有来自潼川地区的著名老艺人张惠霞,搭配「西安秦腔一团」的优秀演员王红义、王毕霞联合演出「挂衣折子戏」《三娘教子》。所谓「挂衣」是指「化妆穿戏衣演唱」;由于在清末民初时期,戏班会在茶园门前悬挂几件衣服,透过这些行头(戏服)的展示,来表现该戏班不仅会清唱而且能够化妆演出,而这种戏班习俗与说法遂也流传至今(注)。《三娘教子》为秦腔著名的传统剧目,又称作〈机房训〉,乃是青衣正旦唱作俱重的正工戏,由〈织布回忆〉与〈教子风波〉两个段落组成。

当老艺人所饰演的王春娥,缓步背身上场转身亮相之际,茶座中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据说在座中有不少「徒子徒孙」辈的演员前来学习观摩,因此场内的气氛更显得火热沸腾。相较于京剧的表演程式来说,秦腔的做表更加质朴活泼,充满了浓厚馥郁的生活气息。如剧中王春娥虚拟写意的织布动作,逼真细腻且自然生动,饶富力度与速度的美感。就在三次迅捷有力的举梭穿线后,梭线猛然地断裂脱落,触景思情连带地引发了她的回忆,就在「慢板」迂回婉转的乐音中,春娥娓娓道出了前尘往事,唱腔中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沈郁,声情交融极为动人心弦。然而由于时间实在是太晚了,旅途的劳顿再加上场内的烟雾弥漫(太多人抽香烟),导致我们的眼睛被薰得痛累不堪,因此无法坚持到终场结束就提前离席。但是这场新鲜异类的听戏观剧经验,却如同场外夜凉如水的秋色般沁人心脾。

多元融合的新编剧目

第二晚迎接我们的是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所演出的新编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该剧曾先后荣获「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华大奖」等奖项。眉户剧或称为「曲子戏」,有关于其起源说法众多,大抵是以关中地区的民间俗曲小调为主要声腔所发展的戏曲剧种,经历过坐班清唱的「家儿戏」,以及高台演唱的「舞台戏」两阶段,由小戏而逐渐拓展为大戏的规模。一九五五年建立的「陕西省戏曲硏究院」,为融合艺术表演、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于一体的戏曲团体,前身是一九三八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自成立以来便肩负著「精品创作、研究、改革、创新、实验和示范演出」的重责大任。

《迟开的玫瑰》表彰了坚毅奋斗的女青年乔雪梅,为了亲人犠牲奉献的崇高美德。原本她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学生,正当中学毕业考上理想大学之时,却因为母亲遭车祸意外身亡的变故,肩负起照料身患残疾的父亲,以及三个未成年稚幼弟妹的责任,放弃学业前往工厂就业以维持家计。一十六载漫漫的岁月,眼看著青春华年随著时光流逝,前途梦想一再磨损蹉跎,美好姻缘也拱手让人,然而为了家人她始终是无怨无悔。最后一切的辛劳与苦心都有了代价,父亲终老天年弟妹个个成材,而她也把握了幸福的尾巴,与暗恋自己多年的下水道工人缔结良缘。

挥洒自如的「迷糊声腔」

编导以「过生日」来琯领情节的发展,以「堵实了」的幕间伴唱来贯串全剧,借由种种难题的考验与层层抉择的挣扎,深刻细致地刻划了雪梅由少女到中年妇人的心路成长历程,也多面地展示了她作为女中学生、当家主妇、大姐妈妈与模范劳工等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与情感世界。剧中饰演乔雪梅的梅花奖得主李梅,在唱做念表上都相当出色,成功地体现了一个平凡女子的不平凡精神。尤其她善于运用演唱技巧,真假嗓并用实虚字交错,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迷糊声腔」委婉动听的声情。如末场「九不亏十不悔」的唱段,她以声带情、以情促声,挥洒自如的行腔走板,时而高入云霄、时而低谷徘徊,将剧情推到了最高潮。整体而言,全剧流畅平实,编导演都有一定的水平,只是素材与主题稍嫌「陈旧」,以至于在人物的深度与情感的挖掘上,较难以跳脱平面与刻板的窠臼。

在告别西安的前夕,抓紧时间的缝隙,我们又赶往在近代三秦戏曲史上、颇富盛名的「西安易俗社」观赏演出。易俗社由陕西同盟会的会员李桐轩、孙仁玉、高培友与范紫东等人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以「改造社会」体现新时代、新思想与新生活等剧作理念为创社宗旨。当晚观戏的地点在清末为「宜春园」,后经改造修茸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三〇年代的现代灯光布景也率先在此出现。当晚的观众约有八成(约八十人左右),集中在镜框式舞台前方的一楼座位,左右两侧上方的楼座看来已久不使用;舞台正上方则悬挂著一九二四年,鲁迅等人来西安讲学观后提赠的「古调独弹」匾额;至于文武场面则座落于右舞台旁的透明窗房中。今天的戏码为改编新排的大型秦腔《法门寺》,又称作《双姣奇缘》,为生旦净丑埸面齐全的群戏,由该社中老中青演员们联袂演出。

默契十足而嘴皮子够溜

修编后的《法门寺》较旧作的剧情发展,更为紧密联系且层次分别。在交代了宋巧姣家因家贫如洗,将兴儿典于刘公道为佣工后,就进入了本剧上半场主情线〈拾玉镯〉的场次。本场次为小生与花旦的对手戏,在「喂鸡」、「做针线活儿」与「拾镯」的几段做表写意传神,鲜明地塑造出孙玉姣聪慧俐落的神情模样,也细腻地描摹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特别是奠基于「手眼身法步」功法的「四拾」,在举手抬足、眼波流转中完全体现了秦腔表演艺术的神采。下半场的重头戏则是〈宋巧姣告状〉,剧中的宋巧姣由「正小旦」(采正旦唱腔用小旦身段)应工,唱作俱佳;主审的刘瑾架式十足,念状子的贾桂嘴皮子够溜,两人的默契十足;而由梆子戏首要行当须生所扮演的赵廉,戏份沈重工底扎实,行腔吐字高亢清晰,颇能展现阳刚之美。诚如「西安唱的好乱弹」的民间戏谚,秦腔的须生、青衣、老生、老旦与花脸都以唱工出名,的确在唱念上都让人听得直呼过瘾。

而当剧末真相大白、善恶有报时,也已然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恰如这「二〇〇〇年海峡两岸西域传统艺术学术交流活动」,随即也将在这如雷的满堂喝采声中划上句点。我注视著这易俗社在岁月中打磨出来的泛黄光影,不禁回想起在《迟开的玫瑰》中赚人热泪的小市民情感,也连带地思忆起戏曲茶座中「以戏会友」的热闹欢乐,这份长安风月秦腔情,我想将会永远地烙印在内心的深处。

注:

此为访问业者与当地观众的说法,另外在《戏曲志》中则记录为清末民初以来的戏班习俗。但是依据清乾隆末年的李斗《扬州道舫录》中的记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卷五)则在文意上似有所出入。

 

文字|蔡欣欣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