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廠直營 客製化 兼差投資少量可 另徵場主/台主 入群喊+1留ID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段愉快的看戲時光

看演出時,不確定是因為什麼緣故,常常會在演出進行的當下不同的時候將視線飄向觀眾席,看看其他的觀眾在這個同時是什麼樣態,想不起來是多久以前就開始的習慣,或者說是不知道出於為何(職業?個性?自我認同?)的一種類似生理反應。舞台上舞台下風景各自精采的道理我想不只有我懂,但漸漸覺得所謂的「戲」,劇場中的所謂聯繫與交流,那些迸發中或消散著的真正的屏息或躁動,並不是發生在舞台上或觀眾席,而在觀眾席前緣與舞台前緣之間……

看演出時,不確定是因為什麼緣故,常常會在演出進行的當下不同的時候將視線飄向觀眾席,看看其他的觀眾在這個同時是什麼樣態,想不起來是多久以前就開始的習慣,或者說是不知道出於為何(職業?個性?自我認同?)的一種類似生理反應。舞台上舞台下風景各自精采的道理我想不只有我懂,但漸漸覺得所謂的「戲」,劇場中的所謂聯繫與交流,那些迸發中或消散著的真正的屏息或躁動,並不是發生在舞台上或觀眾席,而在觀眾席前緣與舞台前緣之間……

有的時候你正感動得不知所以時,發現有呼聲隱隱從附近傳出;有時你已經不耐煩地無以復加,發現左邊的觀眾正激動地忍住抽泣留著無聲的淚。還記得碧娜.鮑許的《穆勒咖啡館》與《春之祭》來台在國家戲劇院上下半場上演的那次,《穆勒咖啡館》中的經典場景:女子緊擁男人,另一名男人上場將女子從男人身上分開,改變女子姿態使她與男人親吻與公主抱,女子隨即從男人身上滑落,另一名男人再度回來,重複調整姿態,女子重複落地——在我大致平靜但依舊震撼地經驗這一切時,一旁的一位女性觀眾每每在女子落地時發出銀鈴一般的尖笑,在最開始的時候還非常壓抑怕驚擾到其他觀眾,隨著女子的重複落地,她也笑得愈加開懷,她身旁的男伴似乎也覺得十分滑稽,跟她一起笑了起來……

有一回,前往臺中國家歌劇院看演出,由世界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創作執導之新作《為什麼?》。演出內容從演員的生命經驗,談到身在劇場的生涯日常,交錯以西方劇場史的重要人物梅耶荷德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生平與編年事件,從「上帝在創世的第七天出於無聊,創造了劇場」開始,衍展叩問「我們為什麼進劇場」「我們為什麼做劇場」「劇場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從進入戲劇系開始就聞其盛名讀其著作,上課看訪談影片各演出記錄等;但《為什麼?》應該是我的第一次坐在劇場裡頭親眼看彼得.布魯克的作品。百聞不如一見親臨大師的作品現場,過程中興奮感絲毫沒有折扣地持續堆疊,能量滿盈的舞台表演與各種精神理念交錯切換產生出一種理解與感動並陳而生的快感,那是一種你全然理解他們也感覺到被他們全然的理解的精神互動過程(白話:看得正爽)。就在這個時候,我感覺到被干擾。是右前方的觀眾。是兩個即便在黑暗中都能感覺到年紀應該非常大的長輩,在這邊稱呼他們為阿嬤與阿婆。阿嬤睡著了傳出了呼聲,呼聲愈來愈大阿婆於是喚醒阿嬤,阿嬤醒來後開始與阿婆交互耳語,說是耳語但其實在安靜專注的劇場內是很大聲的,內容不外乎是,現在演到哪裡?還想看嗎?你還好嗎?然後兩位長輩開始進行一系列碎動,拉鍊聲、魔鬼氈聲、布料摩擦聲、保溫瓶聲、塑膠袋聲,夾鏈袋聲,伴隨一些手機螢幕光源……然後阿婆應該是翻到了仙楂餅或苦茶糖之類的東西,覺得能夠提神吧,就邀請阿嬤分食……我開始用視線尋找場內的前台人員在哪裡——在彼得.布魯克既節制又強大的優雅視聽調度與演員營造出來的神聖劇場能量中,阿婆跟阿嬤撕開糖果包裝紙的聲音,把糖果放入嘴裡碰撞到牙齒的聲音,把包裝紙揉在手心的聲音,揉著包裝紙的手試圖在包包或外套翻找一處將垃圾暫放的聲音,因為含著糖果而需要再大聲一點才發得出來的交談耳語——震.耳.欲.聾.地在我眼前將這個劇場的當下一遍又一遍地劃破刺碎。

其實我常常在想,要在劇場作為一個成熟自在的專業觀眾,門檻似乎比想像中高得多,甚至可以說是需要「學習」的:開演前沒有預告片、無法飲食、字幕從來不在順眼的直覺位置、座位也常常不比電影院舒適、票價與演出品質並不一定成正比……說起來,進個劇場可能比搭捷運或上大醫院的注意事項還多得多,至少我自己,在這件事情上並不是最一開始時就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在《為什麼?》中,還提到了梅耶荷德為了解放觀眾與表演之間的觀演(權力)關係(處境)與能量接收傳遞,改變了觀眾席配置,消弭典型慣常的單面觀演模式……

在阿嬤阿婆的糖果紙聲與低聲耳語還持續在我的右前方向劇場的能量中心擊破發射解體的同時,坦白說那一刻我的內在誕生了另外一個模糊又巨大的意會與疑問……我開始想像她們如何無論基於什麼樣的情緒原因決定好啊就看這部了,如何將這天和這個時段視為一個別具意義的時間,如何在演出結束後不論看見了什麼是什麼感覺但與其他人轉述形容——我開始接著想,與其說阿嬤影響了我或當下的觀演品質,還是其實是什麼問題導致了阿嬤成為了這個演出中的不理想(錯誤)的觀眾?當阿嬤也是劇場中滿心期待的一員時,當她對這一切感到無聊或提不起勁時,其實阿嬤未必不是被辜負的那一方……這樣想著,也不禁聯想到,「黑特劇場」中各種抱怨觀眾的貼文、想到湧入臺北藝術節臉書抨擊《油壓震動器》的留言與新聞、想到曾放在台中歌劇院大廳供觀眾休憩的紅色塑膠椅、想到聽力輔助字幕穿插在中文字幕之間、想到超商ATM中好像是果陀劇團吧的廣告、想到在曾經的南海藝廊演出時在外面吼叫抗議的鄰居住戶、想到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各種演出資訊塞滿曾經的《破報》免費刊登廣告頁、想到台灣那些抄襲國外的快閃表演中喜悅的觀眾臉龐被take的影片畫面、想到《兩個錯誤間的時光》、想到《GALA》在表演者登場前的一連串投影畫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