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傳奇,卻小看了電影人的力量
看戲不忘電影

一生傳奇,卻小看了電影人的力量

1968年2月,馬樂侯突然開除電影圖書館館長昂利.朗瓦。朗瓦從二戰期間廣收拷貝,建立保存修復與獨特放映方式,奠定日後電影圖書館規模的先驅,受到年輕學生與新浪潮導演愛戴,所以馬樂侯此舉引發學生抗議,希區考克、黑澤明、費里尼等大導演也聲援,間接點燃1968年5月學潮的罷課罷工潮……馬樂侯承襲了戴高樂主義的霸氣,叱吒風雲一生,竟在電影界踢到鐵板……

1968年2月,馬樂侯突然開除電影圖書館館長昂利.朗瓦。朗瓦從二戰期間廣收拷貝,建立保存修復與獨特放映方式,奠定日後電影圖書館規模的先驅,受到年輕學生與新浪潮導演愛戴,所以馬樂侯此舉引發學生抗議,希區考克、黑澤明、費里尼等大導演也聲援,間接點燃1968年5月學潮的罷課罷工潮……馬樂侯承襲了戴高樂主義的霸氣,叱吒風雲一生,竟在電影界踢到鐵板……

臺北文學.閱影展今年以「法國新浪潮」為題,雖然因疫情取消,但先前啟售劃位搶購一空,完全在意料之外。這回有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馬倫巴》,這算是我的電影啟蒙,因為看不懂的挫折,化為想要看懂的動機,每每看到關於此片不同的論述,都會再看而獲得新的啟發。這片的第二副導有之後以《錫鼓》聞名的德國導演雪朗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以及芙羅倫絲.馬樂侯(Florence Malraux),雷奈之後的每部電影幾乎都由她擔任副導,8年後成為雷奈的妻子。

芙羅倫絲16歲時認識小她兩歲的法國女作家莎岡(Françoise Sagan),情同姊妹的兩人不僅長得像、名字也相似,在電影《莎岡日安憂鬱》中也提到兩人間的關係。提到馬樂侯是不是有些耳熟?文建會在新世紀開始時,連辦了11年的「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迎來如今的文化部。

傳奇一生的文化部長

研討會是以亞倫.雷奈的岳父安德烈.馬樂侯(André Malraux)命名,他是法國第五共和總統戴高樂所任命的法國首任文化部長,1959至1969任內10年間大刀闊斧高瞻遠矚地制訂文化政策,是法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基礎。他不僅要讓人民接觸藝術品,還要讓他們打從心底喜愛藝術,迄今雖然政府歷經左右派輪替,歷任部長的政策都與1959年馬樂侯法案如出一轍。他任內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地方分權,在全國廣設「文化之家」,因此有「44個文化部」之稱。

馬樂侯任內政績非常多,除了清洗巴黎古蹟牆面、找來當代畫家夏卡爾來畫巴黎歌劇院內穹頂,將電影圖書館遷至夏佑宮,預支電影票房給年輕導演作為拍片基金,同時推廣國際交流,在法國舉辦大型的他國藝術特展(如印度、伊朗、埃及等),同時不顧反對將羅浮宮鎮館之寶出借到海外巡迴展出,這也讓他的交遊與足跡廣闊,會晤許多重量級政治人物,在白宮見到甘迺迪、在北京會晤毛澤東,甚至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前,也先請他到白宮諮詢。

馬樂侯的前半生彷彿電影《百歲老人蹺家去》,從養老院逃出來的百歲老人,竟有段轟轟烈烈的過去:他和西班牙佛朗哥將軍稱兄道弟、與史達林喝酒打屁,甚至連雷根總統和愛因斯坦都和他有交情。馬樂侯是公共知識分子,小說家、冒險家還拍過電影。他高中都沒畢業,就開始發表專欄擔任藝文主編;20來歲帶著妻子來到中南半島的柬埔寨,在吳哥窟的女王宮偷走了4件女神像,馬樂侯因此被逮捕,案件轟動一時,當時他的出版社老闆欣賞他的才華,聯名廿多位作家簽署保釋,讓他提早出獄。回到法國不到兩個月,他又去了西貢辦報,加入共產國際。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立刻成立一個空軍中隊,擔任總指揮,加入西班牙政府共和軍,對抗佛朗哥的國民軍。二戰時加入陸軍,1940年被德軍俘虜,後來逃脫並加入法國抵抗運動,領導好幾支游擊隊,在1945年解放阿爾薩斯的戰役中,擔任縱隊總指揮,受到同樣身高超過一米九的戴高樂重視。戰後被授予抵抗運動獎章及英勇十字勳章等。

他把自己的冒險歷程都改寫成小說。中南半島經歷的小說拿下Prix Interallié文學獎,用西貢經驗寫下的、以上海國共鬥爭為背景的小說,拿下法國最高榮譽的龔古爾文學獎。西班牙內戰的小說甚至被他拍成電影,在1945年拿下路易.德呂克獎(Louis Delluc PRIX)的最佳影片。1968年他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同年的競爭對手,有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最後得主是貝克特。

踢到電影界的鐵板

1968年2月,馬樂侯突然開除電影圖書館館長昂利.朗瓦(Henri Langlois)。朗瓦從二戰期間廣收拷貝,建立保存修復與獨特放映方式,奠定日後電影圖書館規模的先驅,受到年輕學生與新浪潮導演愛戴,所以馬樂侯此舉引發學生抗議,希區考克、黑澤明、費里尼等大導演也聲援,間接點燃1968年5月學潮的罷課罷工潮。楚浮在1968年《偷吻》片頭放進了大門深鎖的影圖來向朗瓦致敬,貝托魯奇《戲夢巴黎》也重建了這個事件,2006金馬影展的《昂希朗格瓦:電光魅影》,也呈現當年學生為了挺他引起的革命浪潮。68年學運一發不可收拾,戴高樂見苗頭不對逃亡到德國,被1974年的電影《巴黎紅禍》以此調侃,拍出中國解放大軍長征歐洲解放巴黎,法國總統逃到美國的片段。

馬樂侯承襲了戴高樂主義的霸氣,叱吒風雲一生,竟在電影界踢到鐵板,因阿爾及利亞問題與他反目的女兒嫁給新浪潮的導演,想開除影圖館長,卻被全世界圍剿而只能讓其復職收場,成為日後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